什么是有效的交流贾汪区教师发展中心程新展内容摘要:

—— 小组交流 —— 全班反馈”的教学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不过, 也有学员提出质疑: 学生交流的似乎很热闹,老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相互也都听懂了呢。 热烈的赞扬突然陷入了平静 …… • 于是,我们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 • 结果出乎意料: 85%的学生表示只知道自己的口算办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在对“ 4718=”的测试中仅有 12%的学生会用两种或三种口算方法。 • 困惑、疑问再一次流露在学员们的脸上。 通过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板书中也没有用归类来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 • 大家觉得在交流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以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并在比较中让学生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 • 看来“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讲出不同的算法给他人听,更要在理解他人算法中做出比较和判断。 • 刘琳老师也觉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对什么是“交流”作出改进。 本人的评论 这次讨论所达成的共识中,课堂交流不但被视为对思维结果的外显表达,更被视为对不同的思维过程的表达。 让学生表达不同算法的思考过程、达到相互沟通理解,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学习是一个群体中互动的经验过程;对不同的算法做出比较、判断和优化,也即把学习视为一个具有 “ 社会协商 ”性质的主动建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交流 ” 的实质与当前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 第三次授课 :“听懂他的意思了吗。 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 •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 7619” • 生 1:我是这样算的: 7610=66, 669=57。 所以 7619=57。 • 师: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 谁能解释一下。 • 生 2:他的意思是先把 19分成 10和 9,先 76减 10等于 66, 66再减 9等于 57。 所以 76减 19等于 57。 •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 (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 生 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 19分成 10和 9的,不过我是先减 9,再减 10的,答案也是 57。 •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 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 生 4:我是这样算的: 7620=56, 56+1=57。 所以 7619=57。 • 师:谁听懂了。 能不能解释呢。 • 生 5:他把减数 19看成 20,先 76减 20,因为多减了 1,所以要再加 1。 •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 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 生 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 1。 •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