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内容摘要:

第十一個五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 “規劃”的主要任務反映在城市化發展上,主要體現為:  調整城市經濟結構,優化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協調城鄉關係  消除城市矛盾,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調整城市經濟結構  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 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的結合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 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 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 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 重視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創造和諧社會環境 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對各個社會階層的服務和管理  進一步解決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問題  城市化空間和產業拓展特點  廣州  珠江三角洲城鎮  人口城市化資料特性分析  廣州  深圳 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  城中村 城市化空間和產業拓展特點 廣州  行政區劃調整促進城鎮化  1984年: 撤銷郊區,成立天河、芳村、白雲區,建立廣州經濟開發區。 天河區從此得到迅猛發展,天河體育中心 ——珠江新城一帶形成新城市中心。 從天河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線,依託黃埔新港,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精細化工等為主的東部產業帶;  2020年: 撤銷花都、番禺市,成立番禺區、花都區。 市區面積從1400多平方公里增加至 3700多平方公里,大量原來的村鎮轉變為城市街道管理,人口從戶籍形式上城鎮化。 在此次行政區劃調整的背景下,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 2020年: 老城區行政區合併,在週邊黃埔、白雲和番禺區分別劃分出蘿崗區(依託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和南沙區(依託南沙開發區發展),優化城市增長極結構,帶動城鎮化發展。 城市化空間和產業拓展特點 廣州  重大體育賽事促進城市化  1987年: 建設第六屆全運會主賽場天河體育中心和配套的廣州火車東站,同時開發周邊基礎設施,為此後近 20年天河中心區的發展打下基礎。  2020年: 承辦第 9屆全運會,在老白雲機場側建設新廣州體育館,成為白雲新城建設的序曲。  2020年: 亞運會成功申辦後,擬建亞運村選址于廣州新城,帶動廣州新城地區建設,促進周邊村鎮的城鎮化,形成廣州又新城地區  建設中心鎮,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 在全市原先以農業為主的遠郊地區,規劃建設 10個中心鎮(每個約 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 20萬人),促進分散的農業剩餘勞力和村鎮企業的集中發展,形成衛星城,促進剩餘人口的科學城市化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 —— 城鎮化的多重推動力 1990年以來,珠三角城鎮化推動力的特點  資金來源:政府建設投資拉動、外資、民間資金推動  政府主導與地區自發增長相結合  城鎮建設模式:由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單一投資主體轉變為多元投資主體並存  城市化模式:由計劃經濟體制下“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轉變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共同發展的城市化格局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 —— 城鎮化的多種模式  東莞模式 : “以下 (鄉鎮以下的各類企業) 促上(市級企業), 遍地開花 ”  順德模式 :“中間 (鄉鎮企業) 突破 , 帶動兩頭 (市屬、村辦企業)”  中山模式 :“以上 (市屬企業) 帶下 (鄉鎮以下企業)、一鎮一品”  南海模式 :“六 輪 (市、鎮、村、經濟社、聯合體、民營經濟) 齊轉 , 各顯神通 ”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 —— 單極 雙極的城鄉一體化格局  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初期:  廣州與周邊地區城市之間:絕對的核心 邊緣結構  改革開放以來:  深圳發展成又一個中心城市  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江門、肇慶等發展城中等城市  逐漸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雙極結構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化空間和產業拓展特點 基本特徵概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