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内容摘要:

俯 视 “看” 俯 视 “用” 危机应对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就其思想价值而言,并没有质的飞跃。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 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 ,人们发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 1895年 …… 然而,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 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 …… 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 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 P679—680 —— 葛兆光 《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 “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 1895年后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反应。 文化心态 自信 自大 思考与学习 盲视 短视 震惊 优越 俯 视 “看” 俯 视 “用” 危机应对 紧张 焦虑。 概括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维新派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维新派 代表 主 张 共同点 历史作用 康有为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⒈ 反对君主专制 ⒉主张君主立宪制 ⒊变法图存 ⒋发展资本主义 爱国救亡 政治变革 思想启蒙 泽被后世 梁启超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 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 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 材料二 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 两个都失败了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 《 孔子改制考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