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内容摘要:
“日薄西山 ” “ 气息奄奄 ” “ 人命危浅 ” “ 朝不虑夕 ” “ 皇天后土 ” 作者韩愈 , 中唐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 , 唐宋八大家 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写作的关系。 《 答李翊书 》 ( 1) 根之茂者其实遂; ( 树的根系长得繁茂壮实 , 树的果实才能长得好 ) ( 2) 膏之沃者其光晔。 (灯的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 这是以培植树木和为灯添油来比喻作文要加强自身修养的道理。 掌握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抑不知生之志 ,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 但是我不知道你的理想 , 是要求胜过一般人而被人学习呢。 还是要求达到古代著书立说的圣人的标准呢。 ) 这段话的用意在于要李翊明确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想胜过别人 , 这个目的不难达到;如果是想达到古时圣人立言的境界 , 就不能急于求成 , 一定要培植好根基 , 打好基础。 理解并翻译重点句子: ( 1)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 , 甚似而 几 矣。 ( 几 , 近 , 接近 ) ( 2) 仁义之人 , 其言 蔼如 也。 ( 和美的样子 ) ( 3) 亟 称其人 , 所以劝 之。 ( 亟 , 屡次;所以劝之 , 以此来激励他 ) ( 4) 舍则传 诸 其徒 ,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诸, “ 之于 ” 的合音) 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理解韩愈 “ 唯陈言之务去 ” 的写作主张 韩愈提倡学习古文(指先秦时代的散文),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提出在作文时要去除一切时下流行的陈词滥调、陈言熟语,力求学习古人,力求创新。 这是韩愈推行古文运动的具体主张。 理解韩愈 “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 的写作主张。 这是韩愈提出的关于古文写作的理论。 他把作文前的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比作水的蓄积,认为这种蓄积到了一定的程度,作文就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无论长篇还是短制,长句还是短句,声调的高低,都会恰倒好处。 古人曾有所谓的 “ 养气说 ” ,而韩愈明确地把养气同作文联系起来,是对古文理论的一大贡献。 作者欧阳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领袖 ,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 《 五代史 伶官传 》 的序文 , 也是一篇史论。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 , 主要取决于人事。 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7. *《 五代史传官传序 》 课文翻译: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唉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 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书 》 曰: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 尚书 》 上说: “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 欧阳修 (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 六一居士 ,谥文忠。 欧阳修是 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 主张文章应 “ 明道 ”“ 致用 ” ,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散文、诗歌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歌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是 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而又简括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而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他写的 《 朋党论 》《 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 》《 与高司谏书 》《 醉翁亭记 》《 丰乐亭记 》《 泷冈阡表 》 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与宋祁合修 《 新唐书 》 ,并独撰 《 新五代史 》。 著 《 集古录跋尾 》 十卷,开创记录古物 (金石学 )的风气。 有 《 欧阳文忠公集 》。 作者介绍: 文章结构和内容: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段 )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 “ 呜呼 ” 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 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 ,这一“ 得 ” 一 “ 失 ” ,与论点中的一 “ 盛 ” 一 “ 衰 ” 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 (第二、三段 ),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先写得天下的情况,选用了 “ 晋王三矢 ” 的故事。 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在前面加了 “ 世言 ”二字。 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这一段由叙事转入议论。 先赞叹庄宗的成功,用 “ 意气之盛 ” 回应文章开头的 “ 盛 ” 字和 “ 得天下 ” 三字,并顺承第二段的叙事;继而慨叹他的失败,用 “ 何其衰也 ”回应文章开头的 “ 衰 ” 字和 “ 失之 ” 二字,并转承第二段的叙事。 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转折,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作了极强烈的对照。 同是一个人,由 “ 盛 ” 转“ 衰 ” ,变化如此巨大、鲜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面连用两个设问句,前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否定 “ 得之难而失之易 ” 的说法,后一句强调成败得失 “ 皆自于人 ”。 这样设问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第三部分 (第四段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作者引用 《 尚书 》 中的话,并顺势从中引申出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的道理。 这就对庄宗的 “ 成败之迹 ” 做了概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说明 “ 盛 ”“ 衰 ” 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 “ 人事 ” ,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所谓 “ 人事 ” 的内涵。 作者又进一步议论。 用 “ 故 ”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 “ 莫能与之争 ” 和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 “ 忽微 ” ,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论证方法 :。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 “ 晋王三矢 ”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 “ 逸豫 ” ,但通过 “ 晋王三矢 ” 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 “ 忧劳 ” ,突出了 “ 人事 ” 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 “ 盛 ” 而 “ 衰 ” 、由 “ 忧劳 ” 到 “ 逸豫 ” 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论证方法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 “ 盛衰 ” 二字贯穿始终,从 “ 盛 ”“ 衰 ”两个方面,围绕着 “ 人事 ” 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 “ 盛 ”“ 衰 ” 与 “ 忧劳 ”“ 逸豫 ” 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1) 与尔三矢 , 尔 其 无忘 乃 父之 志。 ( 给你三枝箭 ,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 ( 2) 方其系燕父子 以组 , 函 梁君臣之首。 (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 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 5)身死国灭, 为 天下笑。 (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 (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 1) 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2) 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 庙。 ( 3) 请 其矢 , 盛以锦囊。 ( 4)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 , 函 梁君臣之首。 ( 5) 举 天下之豪杰 , 莫 能与之争。 ( 6) 智勇多困于 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和句式 忧劳可以 兴 国,逸豫可以 亡 身 兴,振兴,使 …… 兴盛;亡,使 …… 亡。 均为动词的 使动用法。 一夫 夜 呼,乱者四应,仓皇 东 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 东,向东, 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而身死国灭, 为 天下笑 “ 为天下笑 ” 即 “ 被天下笑 ”。 “ 为 ” 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 于 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 于 ” 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词类活用和句式 作者王安石 ,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
相关推荐
)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探索知识和自由的理性精神的崇尚与追求,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亚里士多德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把希腊哲学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 , 支持力,随 的增大而减小 (3)当 时, (4)当 时, , 为拉力,并随 的增大而增大 grv 0rvmNmg 2N vgrv 0Ngrv rvmNmg 2N vmg O N 光滑管道 0vmgN N0v例 L= m质量可忽略的细杆,其一端可绕 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另一端固定着一个物体 m= 2 kg, 当 A通过最低点时的速率是 m/s,如图所示
序被中止的。 2020/11/23 初审及流程管理部 13 三、怎样办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手续( 8) – 当事人应当提交以下文件,一式一份。 ( 1)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变更申请表或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注销申请表(标准表格,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下载)。 ( 2) 《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证明 》 原件(两份)。 ( 3)委托书原件。 委托书应当由许可方、被许可方以及被 委托人共同签章。 (
样品采集点 样品采 集点 东湖 西湖 珠江 北湖 样品处理和分析流程 样品 样品处理和分析流程 PAHs含量测定 黑暗中 储存 SPME 萃取 GCMS 分析 作工作 曲线 计算得 化合物 浓度 (四) GCMS程序升温条件 升温速度 /( ℃ /min) 升到的温度 /℃ 保留时间 / min 走样时间 /min 50 1 1 20 150 0 6 10 250 12 28 30 300 2
业,可以按规定初定相应职称。 (七)办理时限 15个工作日内办结 (八)收费依据与标准 川职改办 „ 2020‟ 8号 中级: 140元 /人 初级: 100元 /人 二、职称的确认 背景介绍:职称的取得途径和有效范围 一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全国粮票,全国通用。 二是通过初定或者评审取得;地方粮票,那级审批的就在那个范围内有效。 一般来讲,高级省内有效、中级市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