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期课改的回顾与前瞻内容摘要:
• 教材观: 教材不是“王法”,应为教学提供有弹性、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教材不只是教本,更是学本,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教学观: 教学不是单向灌输,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 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科学领域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学习观: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 德育观: 德育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 德育要润物细无声。 各科客观知识可以负载大量价值观(长江黄河、核能、数学统计等是客观知识,可负载文化、环保等),要抓住每一个契机提供学生多种道德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 • 评价观: 评价不是挑剔缺点,不只是甄别与选拔。 要鼓励成功,激励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为发展提供平台,不盯住筛选与淘汰。 三、当前教育战线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关于减负问题 升学率、升学竞争、单纯追求升学率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只有认识清楚了,才能给予科学的评判。 • 升学率:低一级学校年毕业生的总数与同年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的比例。 (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量标,本身不含价值判断) • 升学竞争:完成了低一级学校学业的学生去争取进入高一级学校就学过程中,由多种原因产生的竞争。 (有适度竞争,也有过度竞争,因此对 “ 度 ” 的把握是重大课题) • 单纯追求升学率:专指把学生的升学率看作办学的唯一具体实际目标,并以此为基本立足点,组织学校的教育活动和调控师生的教育行为。 (单纯追求升学率才是我们要反对的,坚决否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单纯追求升学率(过度的升学竞争)表现为不同形式,矛盾的焦点也集中在不同学段。 • 1949年~ 1957年,全国高中毕业生数低于高校招生数,出现“ 逆差 ”。 • 1957年~ 1966年,升学竞争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 • 1966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大学停招。 • 1976年~ 1989年,升学竞争非常激烈,主要是高校招生数与高中毕业生数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 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当时的矛盾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而学校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异。 • 九十年代末~至今,随着小学就近入学和高初中脱钩,教育的矛盾表现为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上海二期课改的回顾与前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