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针织品行业标准及检测方法的编制过程、背景及国内内容摘要:

 二是吸收法 (将美国 AATCC100法及日本的 JIS1902定量法相结合的方法);  三是振荡法 (将美国 ASTM E214901振荡烧瓶法方法加以改良)。  起草小组成员针对不同的试验方法的自身特点,通过试验,寻求解决抗菌效果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从而科学地得出本标准附录所示的三种方法的重要操作程序及相关参数。 (另有专家专题讲述) 试验方法的分析比较及仲裁方法确定 (结合国内外情况述评) 1)、同一试样在不同测试单位抑菌率测试结果比较 2)、同一试样采用奎因法在不同测试单位抑菌率测试结果比较 注:试样统一为非溶出型抗菌整理纯棉白袜。 3)、三种测试方法的特点总结 A、奎因法 ; 操作简单,但测试精确度受样品的颜色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影响较大,主要适用于吸水性较好的浅色织物、或与试验菌易于形成颜色反差读出试验结果的织物。 对浅色布较好应用,对深色布有时使用受限,读菌过程中易加入主观因素,但此方法简单易行,若运用得当,可与其他定量方法相媲美。 易与在工厂普及使用。 适用于溶出型及非溶出型抗菌织物。 B、吸收法: 对生长较慢的菌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很好用,能精确地反映其抗菌效果。 但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生长迅速的菌种,易受电解质,营养, PH值,接种液分布是否均匀,布样的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故不同的操作者误差较大。 特别是对洗涤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