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峰顾问公司测量系统分析msa课程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查表得 K3=0. 3146 ∴ PV=RP K3 = = 29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之资料汇集 1. 将作业者分为 A、 B、 C三人 ,零件 10个 ,但作业者无法看到 零件号 . 2. 准备所需之量测 量具 . 3. 使作业者 A依随 顺序 量测 10个 零件并由另一 观者 在第 1行填入量测数据 ,请作业者 B、 C量测相同的 10个零件 ,但不使他们看到他人的量测值 ,将量测分别记入第 6行及第 11行 .(表 1) 4. 重复这个循环但以不同的随机顺序进行量测 ,将数据填入第 7及 12行之适当列中 .例如第一个被量测为 7号零件 ,则在第 7例中记录量测值 ,如须第三次量测 ,则重复此循环并将结果记入第 8及 13中 (表 1). 30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之计算 1. 将第 2及 3行的最大数值减最小数值,将结果记录在第 5行,第 8行及第 1 1 13行的作法相同,而将其结果分别记录入第 10行及第 15行(表 1)。 2. 第 10行及 15行之记录应为正值(表 1) 3. 将第 5行加总并除以量测零件数 ,则得第一位作业者的平均全 Ra,以相同方法从第 10及第 15行求得Rb及 Rc(表 1) 4. 将第 10第 15行的均值 (Ra 、 Rb、 Rc),填入第17行 ,将其加意后除以作业者人数而得的数值记R(所有全距的平均值 )(表一 ) 31 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之计算 5. 将 R(平均值 )填入第 1 20并乘以 D3及 D4求下及上的管制界限 ,如为二次量测 D3=0,D4=,将个别全距的上管制界限 (UCLR)的值记入第 19行 ,下管制界限 (LCLR)的值填入第 20行如量测次数少于 7则为零 (表 1). 6. 将各行加总 (第 1 12及 13行 ),将各行的总和除以取样零件数 ,将此值记录在最右边一列标示为“平均值”处 (表 1). 7. 将 3行的平均值加总 ,并除以量测次数 ,将其值记录在第 4行 Xa方格处 ,以相同方式处理 8行及 1 1 13行而将其值分别记入第 14行的 Xb及 Xc处 . 32 8 . 将 第 14行的最大及最小平均值记录在第 18行的适当之位置计算其差将此差记录在第 18行标行为XDIFF处 .(表 1). 9. 将每个零件的各次量测值加总除以量测值总数 (量测次数乘以作业者数 ),将其结果记入第 16行之零件平均值处 (表 1). 16行标示 RP是零件平均值的全距 (表 1). R,XDIFF及 Rp的计算值转记在报告表的预留位置 (表2) (表 2)左边标示为“量测单元会析”的各项计算 . (表 2)右边标示为“ %制程变异”的各项计算 . 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之计算 33 范 例 然后再计算各变异项目的量测单元分析及制程变异百分比如表 2。 在本例中, %GRR等于 %,故此量测系统对制程变异的量测被认为是在接受边缘。 34 GRR分析注意事项 分析之量具 ( 1) APQP及 PPAP所使用之量具 ( 2)客户要求须执行 GRR之量具 ( 3)受环境影响小的量具(如分析天平) 可不做 MSA 分析时机: ( 1) 操作者 变更时 ( 2) 量具 变动时 ( 3) 产品 变更时 ( 4)量具 修理 后 ( 5)配合量具校正作业 定期 分析。 35 GRR分析注意事项 执行分析人员 ( 1)资料搜集:须为操作该量具人员 ( 2)分析人员:该量具之校正管理人员 执行前之准备工作: ( 1)决定进行分析之产品及 量具 ( 2)决定参与分析之量测人数, 最少两人 ( 3)决定进行分析之产品取样数( 至少 5件 , 10件为宜)。 ( 4)决定量测次数, 最少两次。 36 量具再现性与重复性之比较 重复性>再现性( EV > AV=设备>人员) ( 1)量测仪器需加以保养 ( 2)产品之变异出现异常 ( 3)量具之夹紧或定位 (OFFSET)不一致 再现性>重复性( AV > EV=人员>设备) ( 1)量具之校正未落实 ( 2)作业者对量具使用不熟 ( 3)可能需要辅助仪器协助作业者使用 量具 37 量具 % GRR之判读 数值< 10% 表示该量具系统可接受 10% <数值 < 30% 表示该量具系统可接受或不 接受,决定于该量具系统之 重要性,修理所需之费用等 因素。 数值> 30% 表示该量具系统不能接受须 予以改进。 数值 = %GRR=100( GRR/TV) 38 ndc=(PV/GRR)5 (第三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