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工艺流程内容摘要:

三、刷釉 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刷釉法。 一般是用毛刷或毛笔蘸釉浆涂在坯件上。 同一器 物施几种不同的釉,厚釉层刷平,缺釉处补釉,均采用刷釉。 四、喷釉 20 世纪 60 年代使用手工喷釉,即用手提喷雾器,装上釉浆喷施。 大多用于大型器物、雕塑品、薄胎瓷或对陶瓷制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机械喷釉技术,喷枪连接空气压缩机风管,把釉浆均匀喷到坯体上。 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釉面砖、大件雕塑品、二次烧成产品等。 六、装烧 装烧是制瓷工艺中一道很关键的工序。 经过成型、上釉后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最后显气孔率接近于零,才能达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现象,称之为 烧结。 这个过程称之为 装烧。 (一 )传统装窑 叠装 把伞状底钵一层层重叠起来,最高可叠至 5 层。 将欲烧的粉盒类等坯体放在每层盘上,每层可放 3~8 个。 复合叠装 即使用支钉和垫圈,把同类器物相叠,大件中套小件,以增加装烧量。 或不使用支钉和垫圈,将碗内底部旋露出一圈瓷胎,称之为 涩圈 或 干底 ,器物层层相叠时,以免粘釉。 罐类采用垫饼正烧法,碗类采用叠装正烧法,大型碗类采用垫圈支烧法。 瓶类将瓷坯直接放在托座上。 盒类须先将盘钵置于托座上,再把盒坯放在盘钵四周, 1 钵放置 6~8 个,然后在盘钵上加 1 垫托,上面再置 1 盘钵,钵上再置瓷坯,依次叠装。 套装 即在大型的钵类器物或碗类器物内套烧小型器物。 采用对口烧器物,中间套 1 支圈。 匣钵叠装 将匣钵放于匣钵垫上,在匣钵内装入瓷坯,然后一个个依次重叠,一直叠至窑顶。 为避免器物烧时粘连,瓷坯与匣钵中间加 1 个垫饼或垫圈,使瓷坯与匣钵保持一定距离。 盘、碟、盒的装法均相同,所使用的匣钵种类不同。 盘、碟和一些浅形器,采用钵体宽矮的平底钵或小环底钵。 折腰弦纹碗使用环凹底钵。 匣钵复叠法 视坯体高度重叠扣套圈,置一莲瓣纹碗,不采用匣钵,将碗正放于托座上,其上再复扣一瓷碗坯,依次 仰复装置,为对口装。 其他一些浅形器,也采用这种装法。 口边无釉 (即涩边 )的碗,为芒口碗,采用支圈烧造,将未经焙烧过的支圈,放于耐火泥饼 (垫饼 )上,再把瓷坯置于支圈上,依次叠烧,称为芒口碗复烧法。 匣钵正烧法 明、清时代,使用匣钵支烧,即正烧方法。 青花瓷,一般采用正烧法和对口烧法两种。 碗、盘、盆等器物叠装在匣钵里烧, 1 匣装 1 器。 小型杯类或盏类,采用对口烧,用对口烧法的器物,其口部称粗口。 新中国成立后,匣钵正烧法的操作更加规范。 装窑前要检查窑壁是否裂缝累渣,窑盖是否完好,累渣要清除,坏者要修补好。 窑内要打扫 干净,窑底用土垫平,撒上上层沙和谷壳灰,或者用匣钵做成固定的窑底,俗称墭头。 窑内壁用耐火泥浆刷糊一次。 匣钵有新有旧有坏,每一柱的底部装几个完好的熟匣钵,新匣钵装在上部,破损匣钵一般不用,要用需修补后放在上部。 匣钵有硬口、软口之分,即一边高、一边低,匣钵装成柱状时,软硬口要转动调整,对正装直。 烧过一二次的匣钵与烧过多次的匣钵大小有别,装柱时要加以选择,调整顺序。 如果一窑装有几种价值不同的产品,价值较低的产品装在窑头冷目或每柱底部的匣钵,价值较高、质量要求严格的产品,装在比较好的窑位,即窑的中段和后段,以及每 目中间几柱的匣钵。 装匣钵时,钵底要刷干净,擦上泥釉浆,以减少落沙。 装窑时,匣钵口刷上一层湿谷壳灰浆,防止钵体粘结。 20 世纪 80 年代起改用氧化铝等物品。 匣钵内的垫饼摧压要平,坯胎要放平放正。 叠装的碗类,应留有碗口的间隙,以防杯口互相粘结。 盖上另一个匣钵时,匣钵不要与碗杯相碰或接触。 移动和安放时应端平、端稳。 每目 (节 )窑装前要事先计划,安排好匣钵柱的位置,柱与柱之间的距离约3~4 厘米,与两边窑墙的距离约 15~20 厘米,与窑盖距离约 10~15 厘米。 两旁互相靠近的匣钵柱要卡紧,保持稳定。 匣钵下部要装正,上部 逐渐向中心稍微倾斜,若 1 目间装 5 排七柱,则第三排装直,第一排向后斜靠 3 厘米,第二排向后靠 2 厘米,第四排向前斜靠 2厘米,第五排向前斜靠 1 厘米。 为使匣钵柱保持稳定,各柱匣钵前后左右的隙缝,用破匣钵碎片塞紧,塞的高度要相同,使着力点成一条直线,互相靠紧。 德化龙窑和阶级窑沿用传统的匣钵叠装正烧法。 阶级窑匣钵装窑时,由火柜连接第一间,以 3 横排列,每横 7 个钵位 (习称竖洗 )。 第二间 4 横 7 竖,三间9 竖,四间 11 竖,五间 13 竖。 龙窑窑头至第六目为冷目,装烧小杂件。 龙窑匣钵位,一般以热目段 (第六目 )以上计算,每目 3 横 5 竖。 每 钵累叠成竖 (柱 ),按钵头排列装满,四周均放有通火道。 阶级窑每间火屏下 (俗称炉底 )放五点照仔,近火屏边竖 (柱 )均放照仔样,作为测定温度、成熟之用。 (二 )新式装窑 20 世纪 80 年代,采用隧道窑、辊道窑 (滚底窑 )、井式窑、电热井式窑等,装窑方法趋于多样化。 隧道窑和井式窑 有明烧和匣钵烧两种。 明烧时把陶、瓷坯放在碳化硅板或莫来石板上,用支柱 (狗脚 )作支撑,一层一层相叠,装在窑车里,通过轨道推进窑膛。 叠时竖要装正,留有适当的间隙,以便火焰通行。 用匣钵 (窑墭 )装烧的隧道窑,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