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通信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内容摘要:

内侧距离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⑶ 站场电缆接续 本工程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采用 HYAT53 型市话电缆,线径为。 特殊用户采用 HEYFL233 4 充油式长途对称电缆; 采用芯线扭接加焊、用热缩套管封合的方法进行全塑电缆接续,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根据热缩套管长度,用钢卷尺测定开剥长度,并将护套剥除,保留绝缘层、屏蔽层及屏蔽层铜线; 芯 线扭接,芯线接续采用扭接加焊方式,芯线以左压右顺时针方向扭绞,前松后紧,扭绞长度为 35mm,其中裸绞部分为 25mm(加焊部分为 10mm),带绝缘部分为 10mm; 芯线接续完成后,恢复保留的各层并将屏蔽层铜线接续加焊,再用粘胶带均匀包扎; 将两端的套管移至接头中间,使套管刚好合拢在对称位置上; 将接头两端钢带焊连,将电缆要被热缩套管封合的地方打毛; 从距外层 2cm 处的内护套开始向外层方向缠绕热熔胶, 2/3 搭接,缠绕 5cm,并往返一次。 外层口要多缠绕几圈。 用喷灯预烤,使热熔胶均匀融化,外层口被胶堵满; 将热缩套 管的内衬管移至中间,其纵面用铝带粘住并拍平两端茬口,转动衬管使其纵面口位于较大外径电缆的上方,用聚氯乙烯带包好衬管两端的茬口。 将热缩套管套上,进行热缩。 热缩时从套管的中 施工工艺标准 16 部,分别向两端加热,往返操作,最后直至套管表面完全变黑,两端口有胶慢慢流出为止。 自然冷却,放入防护槽。 ⒏地线施工 : ⑴地线的制作: 采用 50*50*5 mm 的角钢与 7*(或 40*4 的扁钢 )钢绞线铜焊而成,要求每根角钢长 ,间隔 4M,焊接牢靠。 ⑵ 地线的埋设: ① .电气区段直埋电缆平行铁道 2KM 以上时,应设置屏蔽地。 地 线应垂直电缆径路埋设,接地体应埋设在距电缆径路 15M 以外的地方;个别地段可能受地形限制,也应保证第一根接地体距电缆 3M 以外。 ② .地线的埋深,根据规范要求角钢距地面不小于 ,在地形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一字形排列。 接地装置的引线,应用多股塑料绝缘线焊接,其焊接长度不应小于 3M。 焊接部位无假焊、虚焊现象。 困难地段,可采用加降阻剂的方法。 ③ .分设室外接地体,两种接地装置的接地体间 (包括地下裸引线 )和与其它接地体间的距离,均不应小于 20M,由于受地形限制时,也应不小于 15M。 ④ .接 地装置的引线经路应避开易被水冲刷、车辆辗压或易遭腐蚀的场地,否则应采取防护措施;不同接地体引线不应交叉。 第三章 GSMR 数字移动通信 通信铁塔基础施工工艺 : ⑴ .放线定位 根据基础的底面尺寸、埋置深度、土质好坏等不同情况,定出挖土边线和进行放灰线工作。 用经纬仪在矩形控制网上测定基础中心线的端点,同时在每个柱基中心线上,测定基础定位桩,每个基础的中心线上设置四个定位木桩,桩位离基础开挖线的距离为 —。 施工工艺标准 17 桩顶钉上铁钉或划黑线作为标志,然后按施工图的柱基尺寸和已经确定的挖土边线尺寸,放出基坑上 口挖土灰线,标出挖土范围。 2.基坑开挖: 开挖基坑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尺寸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连续进行施工,尽快完成。 挖坑时,作业人员用铲分段分层挖掘,根据不同的土质适当放边坡,防止坑壁坍塌。 挖出的土除预留一部分用作回填外,不得在场地内任意堆放,应把多余的土运到弃土地区,以免妨碍施工。 为防止坑壁滑坍,根据土质情况及坑的深度,在坑顶两边一定距离(一般为 )内不得堆放弃土,在此距离范围外堆土高度不得超过。 必须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测试 ,具体的测试方法见《铁路 GSMR数字移动通信 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条文说明。 4.钢筋工程: 钢筋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尺寸下料、绑扎、施工。 钢筋检验:钢筋的牌号、级别、型号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 钢筋进场除验收清单中各类钢筋数量外,还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材质证明,并按要求堆码整齐且作好钢筋标识。 按规范要求对进场钢筋进行机械性能的抽样检验,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钢筋一律退场。 钢筋加工:在钢筋下料和制作时应严格按图施工,钢筋的规格、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进场钢筋复检及试验合格后,严格按照图纸尺寸下料,一次加工成形。 加工好的半 成品应妥善运输,防止变形,运至现场后,箍筋、主筋应分类堆放,钢筋表面不得被污染。 钢筋绑扎:当底层垫层混凝土达到强度,首先确定出基坑中心点 施工工艺标准 18 后,然后即可进行进行底部钢筋放置和绑扎,钢筋要均匀在放置中心点四周,根据基础大小,放置根数和间距要符合图纸要求。 基础的绑扎,根据现场情况,可以在坑内或坑外绑扎。 坑外绑扎施工方便、尺寸便于控制,绑扎速度较快,但坑外绑扎下到坑里时难以 控制,极易使笼子变形,尺寸发生变化。 对于较重的钢筋笼子往坑里下放也较困难,也增加了校正的难度。 坑内直接绑扎作业面较小,进度慢,但经绑扎后移动较小,笼子不易变形,减少了校正工作量。 钢筋绑扎要求间距正确、绑扎牢固,应保证网眼的尺寸、根数、骨架的高度、宽度、长度,受力钢筋的间距、排距、弯起点的位置和钢筋保护层的厚度,要严格遵照设计图纸要求施工。 具体在坑内或坑外绑扎,可根据现场情况,在保证施工质量和速度的前提下灵活选择。 钢筋放入基坑时,要保证位置正确,主筋下部的钩子要穿入底层钢筋下,并绑扎牢固。 本工程中采 用钢材规格: 主要有自立式铁塔和单管塔两种。 20 米、 25 米、 30 米、 35 米铁塔:立柱主筋ф 1横梁上部及下部主筋ф 1箍筋ф 横梁中部主筋ф 1基础底层钢筋ф12。 40 米铁塔:立柱主筋ф 横梁上部及下部主筋ф 1横梁中部主筋ф 1箍筋ф 基础底层钢筋ф 12。 预埋地脚螺栓固定:当砼浇筑高程接近地脚螺栓底部时,将地脚螺栓放入钢筋笼子内,并固定在钢筋笼子上,预埋法是先用经纬仪操平找准基坑中心位置,将 钢筋笼临时固定。 尺寸和高程校验合格后,利用已设立的细线控制点配合经纬仪定位地脚螺栓并将其补强焊接或绑扎在基础钢筋笼上,再继续往上立模,浇至设计高程。 施工工艺标准 19 5.模板工程 选型及支模 本工程选用钢模板,可以使用用木模板配合使用,根据基础尺寸大小不同选用合适的型号组装。 首先在基础坑内组装底层台阶模板(基础底部如为自成模可免去),用垂球吊线找正底层台阶模板位置,同钢卷尺校正模板组合的规格尺寸。 用经纬仪配合塔尺(或水平尺对模板组合进行操平支垫,然后逐层安装、固定各层模板,模板四周应设支撑,每根围楞上支撑不可少于 两点,一般支撑在模板宽度的三分这一位置或接缝接头处。 在模板的内表面涂刷隔离剂或脱模剂,也可用废变压器油或废机油代替,严禁滴漏到混凝土上或涂到基础钢筋上。 模板立好后,应仔细检查各部构件是否牢固,在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特别是机械震捣,极易使模板、卡子松动,如有移位、倾斜要及时修整加固,并采取可靠的补救措施,如果采用地脚螺栓在在钢模上固定时模板更应牢固可靠。 支模注意事项 支模时,严禁轴线位移,保证模板的几何尺寸。 模板的接缝要严密,模板的接搓不得超过规定标准,支模时一定要保证模板的刚度和稳定性。 模板的隔 离剂涂刷时不得过多或过少,保证砼在拆模时不粘模,保证砼表面光洁度。 、浇筑砼基础 基础施工开始浇筑前,应根据施工所选用的水泥、砂石料、水按强度要求进行试配及试压。 养护 28 天后作强度试验,其强度应大于设计标号码 5%— 25%。 基础开挖、地脚螺栓预埋验收通过,即可开始砼浇筑。 施工工艺标准 20 基坑挖好后,要立即做垫层或浇筑基础。 垫层为 C15 混凝土,基础为 C30 混凝土。 浇筑砼基础分两次浇注,第一次浇筑基础预埋螺栓以下部分,浇注时注意预留管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坐浆砼 2~3cm,安放管节后再浇注管底以上砼,并要 保证新旧砼的结合,以及管基砼与管壁的结合。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现象,混凝土下料采用帆布导管垂直灌入基坑内,并连续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 扩大头部分振动棒操作工必项下到孔底进行振捣,振动棒布点要均匀,间距不得超过振动棒有效作用半径的 倍即 500mm,每点振捣时间控制在 2030s,以振至混凝土不再沉落,汽泡不再排出,表面开始泛浆并基本平坦为止。 养护及拆模 当前季节 是 施工 的大好季节,若 在环境温度低于5℃时 要求禁止施工, 故需做好保温防冻工作。 在晚上气温下降前应及 时做好保温措施,现场可采用棉被和塑料布配合,对浇筑好的基础进行覆盖和包扎,塑料布覆盖好后边缘要压实密封,利于保温。 基础拆膜时要求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 25%,拆膜时间随养护的环境温度及所有水泥的品种而有不同,采用钢模板浇制的砼,拆膜时间稍早一些,拆模应自上而下进行,敲击要得当,应保证砼表面棱角不受损坏。 8. 接地体制作安装 接地体进深一般不小于。 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 扁钢规格 40mm 4mm,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施工工艺标准 21 接地系统中的垂直接地体,采用长度为 的∠ 50 5 镀锌角钢, 接地体之间的所有焊接点(浇灌在混凝土中的除外),均匀进行防腐处理。 9.基础检查项目及质量评定标准 检查项目: 主要检查项目:地脚螺栓与配筋规格,是否符合设计图纸,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标号。 一般检查项目:砼养护及表面质量、基础坑深、保护层厚度、立柱断面尺寸、同组地脚螺栓中心、立柱中心、偏移、地脚螺栓露出基础顶面高度、基础顶面间高差、基础对角线、整基基础扭转、回填土等。 质量评定标准 合格级:主要检查项目满足设计要求,一般检查项目基本满足要求,个别 有缺陷的经处理仍能达到要求。 优良级:主要检查项目符合设计要求;一般检查项目符合规范要求、验收一次通过。 的安全技术措施 : 基坑开挖施工前,施工负责人必须对施工地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走访有关产权及管理单位,了解地下设施情况,并与相关单位签订施工安全协议书或联系沟通后方可开工。 开工前必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详细介绍施工地段具体情况。 挖坑时发现有地下设施(电缆、管道、文物等)不能自行处理的,应立即停止施工,及时报告施工负责人及相 关单位,并会同作 施工工艺标准 22 好妥善保护处理,不需改移的应按规定作好防护,防止 继续施工时对其产生破坏,需要改移的应按规定进行改移,改移时应有确保不对其造成损坏的有效措施,防护和改移后的状态应经产权(或施工)单位验收鉴认。 基坑开挖应根据不同土质采用的开挖方法,对于易于垮塌地段应采取支撑后再进行作业。 距坑边 1m 范围内不得堆放料具,向坑内传递料具时应用绳索缓慢传递,小型工具应放在工具袋内,不得随地乱放,不得上下抛掷。 浇制基础前,应对基坑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坑壁是否稳固,有裂纹或塌方危险的基坑,应先进 行防护,设好防护并在浇制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确认方可浇制基础。 使用搅拌机和电动震捣器前,其外壳必须良好接地。 捣固时,震捣器的电线要随时调顺,不得扭结、压折或挂绕在身体和导电物上。 移动时不得硬拉电线。 发现绝缘不良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坑内有人捣固或其它作业时,坑上应有人防护,防止石碴等落下伤人。 施工过程中如有车辆通过,待通过后再继续作业,任何人员、机具、材料均不得侵限。 并施工地点的线路两端设置防护。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及废弃物应及时收回,妥善处理,并注意 保护好沿线的环保设施。 浇制基础前,应对基坑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坑壁是否稳固,有裂纹或塌方危险的基坑,应先进行防护,设好防护并在浇制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确认方可浇制基础。 施工工艺标准 2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