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用已有的 CPI、CPII 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已有的 CPI、 CPII控制点和线路二等水准控制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测量时,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变形测量(包括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按《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中三等精度标准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精度标准的规定执行。 表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变形点点位中误差( mm) 二等 177。 177。 177。 三等 177。 177。 177。 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7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 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相当于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具体为:在合蚌客专沿线二等水准控制点(包括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加密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之上,按国标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设置沉降观测的工作基点直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的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点(含工作基点)间距不宜大于 200米。 一般情况下,每 6个月对垂直位移监测网整体复测一次 ,按施工期 2年考虑,计复测 4 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 度往返约 660km;垂直位移监测过程中怀疑水准点(含工作基点)不稳定时,应立即进行全网或局部的复测直至能清楚地判明水准点(含工作基点)的沉降情况。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 执行 表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相邻 变形点的高程 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相邻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8 ( mm) 中误差( mm) ( mm) 三等 (国标二等) n n DS05 或 DS1 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 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一般按变形测量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变形测量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作业要求 二等 177。 < 300 177。 ≤1/1202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 150 177。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三等 177。 < 350 177。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 200 177。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 测量要求观测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且易于保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29 存,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CPI、 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 的规定。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 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0 75020030040025015045040012345 注: 1-盖; 2-砖; 3-素土; 4-贫混凝土; 5-冻土线 图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测量点的检测。 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 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区域沉降地区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1 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和观测的仪器设备。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三固定”,即:“固定观测人员、固 定测量仪器设备、固定水准测量路线和基准点”,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2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等类似的特殊问题等,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精度能够满足要求的高程测量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认。 沉降观 测均采用满足相应测量精度等级的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并应重测和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 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 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3 个。 水准仪必须使用 DS05 级及其以上精度级别的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 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 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20)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 50m,前后视距差≤ m,前后视距累积差≤ m,视线高度≥ ,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 ,两次所测高差之差≤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mm, 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水准观测时,一般按后 前 前 后的顺序进行,在奇、偶不同次序的设站应按以下顺序进行变化: 往测:奇数站为后 — 前 — 前 — 后 偶数站为 前 — 后 — 后 — 前 返测:奇数站为前 — 后 — 后 — 前 偶数站为后 — 前 — 前 — 后 *注:对桥墩等非严格按相同路径进行的往返测水准路线,可按往测的次序技术要求进行返测,但在整个观测期应保持一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4 致,不得变化。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观测前 30 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 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 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合格的软件进行。 成果数据按照细则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5 提交。 元件保护要求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 场情况进行编号。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分析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别的关于线下工程变形与沉降的观测方案及处理办法,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 批准后,详细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施工单位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批准后,详细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合蚌客 专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36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 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 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相关推荐
)。 A. 建设单位管理费 B. 工程监理与咨询费 C. 工程质量检测费 D. 可行性研究费 E. 文物保护费 2. 建安工程 造价 中,建安工程 造价 中, 施工措施费 的计取基础通常有 ( BC )。 A. 直接工程费 B. 基期人工费 C. 基期机械使用费 第 7 页 共 31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D. 间接费 3.下列时 间中应该计入定额时 间的是 (AD )。 A.休息时 间
候影响的因素(如冬季施工增加费、雨季施工增加费等)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 高性能混凝土:按规范要求,其所用砂、碎石的质量比普通混凝土要求高,在混凝土拌制前需再次冲洗,且碎石要求采用反击破加工,但一般情况下仅梁部工程的高标号混凝土允许使用。 另外,原定额混凝土均按现场分散拌制考虑,而高性能混凝土要求必须集中拌制,虽然铁道部颁布有混凝土集中拌和及混凝土运输的相关定额,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将基本
类别 铁路等级 土方 石方 松土 普通土 硬土 设计速度 200km/h 及以上铁路 区间 站场 设计速度 160km/h 及以下 Ⅰ 级铁路 区间 站场 Ⅱ 级及以下铁路 区间 站场 表 3 材料重量及占总重比例表 材料名称 数 量 单位重 重 量 比 例 中粗砂 1898 m3 t/m3 % 碎石 3032m3 t/m3 4548 % 片石 1169 m3 t/m3 % 总 计 100% 表
范自己的行为,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 响,工作上勤勤恳恳,不贪图享受。 始终把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提高职工的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己的拒腐防变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 深入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党员抗腐防变能力,教育广大职工要廉洁自律、弘扬正气、鼓舞斗志。 开展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防微杜渐,谨记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的古训。
前 偶数站为后 — 前 — 前 — 后 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 30min,将仪器置于 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
须戴好安全帽。 B、井下施工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 来车时,必须停止施工。 井下人员必须撤出井外。 C、专职安全员要随时检查井壁和基坑边坡的稳定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D、沉井 施工时井边不准堆土,不许放操作工具,严防坠落伤人,停止施工时井口必须加盖板,防止人员或杂物掉入井内。 E、必须按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安全技术规范》( JGJ462020)布置临时用电。 经常检查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