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内容摘要:

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柱施灸。 每壮艾柱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 为止。 施灸时由于艾柱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 1 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行成灸疮, 56 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方可使用本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柱便于黏附。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剩 2/5 或 1/4 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 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 2)间接 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 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称隔物灸。 间接灸所用的间隔药物和材料很多, 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 3 厘米 4 厘米,厚约 厘米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空,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常用 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但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症候改善。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 厘米 厘米的薄皮,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烧时,可 将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 艾柱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 3 厘米,厚约 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二)艾条灸 艾条灸;即用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 艾条的制作方法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 24g,平铺在 26 厘米长,20 厘米宽的细草纸上 ,将其卷成直径约 厘米的圆柱型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 用胶水或糨糊封口而成。 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川椒各等分的细末 6g,则成为药艾条。 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 : ( 1) 悬 起 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 3 厘米 ~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 10~15分钟。 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温和灸:用点燃的艾灸,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 3厘米左右出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 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 10分钟 15分钟。 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 5 分钟 10分钟。 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均匀地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 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 2)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 或隔棉数层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层,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 常用的实按灸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三) 温盒灸:是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中央,点燃艾条后 ,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 中铁纱上,盖好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 20~30 分钟,一次可艾灸数穴。 二、禁忌症 : 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等忌用艾灸疗法。 孕妇怀孕前 3 个月禁用艾灸。 孕妇的腰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注意事项 : 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无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 2~5 日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护创面洁净。 注意晕灸的发生。 如发生晕灸现象,应立即停止施灸,让患者仰卧,头部放低,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急救,可适量喝点温开水或葡萄糖。 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艾条灸完毕后,应该讲剩下的艾灸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 如有艾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温针疗法 温针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即需要留针 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一、 操作方法 :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 2 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如患者感觉 烫灼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以硬纸片以减轻火力,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 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 二、 主治病证 : 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三、注意事项 : 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 可预先用硬纸剪成方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真下穴区上。 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一栋肢体,以防灼伤。 四、禁忌症 : 孕妇禁用温针法。 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使用。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一、基本操作方法 : (一)辩证选穴用药 腧穴选择及配伍: ( 1)辩证取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学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 2~4 穴。 局部贴敷或以痛为腧,贴药范围勿大。 (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 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 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 ( 4)远端选穴:根据上下相引得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等。 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辩证用药,多选气味俱厚置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香 、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片、麝香、沉香、丁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等。 选择适当溶剂如姜汁、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 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二)贴敷方法 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 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在对准腧穴进行粘贴。 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 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 敷。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 48 小时,每隔 13 天贴治 1 次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 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 13 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替换贴敷。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 324 小时,每隔一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东病 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伏末,一般每 710 天贴 1 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