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结构统一技术措施内容摘要:

分布,查看该数据可了解该工程重量情况,是否与常规相符合,一般工程楼层重量如下:普通框架结构多层厂房 10~ 12KN/㎡,多高层框架结构办公、住宅 12~ 14KN/㎡,多高层框架结构宿舍 14~ 16KN/㎡,高层框 架剪力墙结构办公、住宅 13~ 15KN/㎡,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 14~ 17KN/㎡。 楼层刚度比,如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为 ,说明结构在该层处为薄弱层,存在竖向不规则,对应的 Ratx( y)或 Ratx( y) 2 小于 1,应按控制 Ratx( y) 1 或 Ratx( y) 2 不 小于 ,否则难满足刚度不小于上层的50%要求。 判断地下室顶板是否满足嵌固端要求时需查看地上一层的 Ratx( y)的数值, Ratx( y)小于 说明满足刚度比大于 2 的要求(地下室部分只取相关范围,既主楼周边外延不 大于 20 米和两跨)。 查看楼层承载力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查看高层结构单塔大底盘或多塔的偏心是否过 20%(超 20%超限要审查)。 查看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是否通过高规 的整体稳定验算,是否需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周期、振型、地震力 周期比(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高层建筑应满足规范要求(一第 16 页 共 58 页 般要小于 ,超过 要超限审查),第一、第二振型扭转系数宜小于 ,第三振型扭转系数宜大于。 多层也宜满足周期比小于 要求,否则属扭转不规则结构(但不需超限审查)。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角大于 15176。 时,需在抗侧斜交构件中填入相应的角度。 查看 X、 Y 方向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均大于 90%。 查看剪重比是否满足抗震规范 条要求,不满足时调整系数如大于 ,说明结构体系不合理,需进行调整。 结构位移 查看层间位移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可不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 单位水平力作用下,位移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应 考虑偶然偏心)。 查看层间位移最大楼层的位置,可了解结构变形特性,趋向剪切、弯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结构是否合理。 超筋信息 梁、柱配筋或截面超限。 剪力墙稳定性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钢结构中构件长细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框架柱倾覆弯矩及 调整系数 框架柱倾覆弯矩百分比一般采用规定水平力抗规方式计算结果,轴力方式及 CQC 的结果供参考。 当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时,要满足加强区的楼层 剪力墙倾覆弯矩达到50%以上的要求,短肢墙弯矩宜按框架柱计入。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查看 调整系数,是否有达到上限(如 2)的楼层,如有说明设置上限已起作用,但不符规范要求,可增大上限重新计算,查看柱墙配筋与设上限为 2 时相比,取两者大值 , 梁配筋可采用 上限 为 2 的计算结果。 其它信息 计算结果信息很多,以上部分是每个工程必须要查看的部分,也是计算书中必须提供的,还有各层配筋文件,各层内力标准值,内力包络图等,在需要时或异常情况下应进行查看。 第 17 页 共 58 页 四、 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管桩宜以较厚、较均匀的强风化或全风化岩层、坚硬的粘性土层、密实碎土层、砂土、粉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管桩不宜用于下列场地: 、障碍物,或含有不适宜作持力层且管桩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 ,或持力层较薄且持力层的上覆土层较为松软;管桩难以贯穿的岩面埋深较浅且倾斜较大。 影响。 、表层土圾较厚的液化土层时,应考虑桩的稳定对承载力的影响。 尤其是地面超载或过厚回填导致浅层形成橡皮土的场地,不宜采用管桩。 当穿越深厚软土时,管桩的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 4 倍,对排数不少于 3 排且桩数不少于 9 根的摩擦型根基,桩中心距不宜小于桩身直径的 倍。 且平面布桩系数不宜大于 4%。 管桩的选用 ,宜选用 A、 AB型桩,其长径比不宜大于 100;当用于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且需穿越一定厚度较硬土层时,宜选用 AB、 B 型桩,其长径比 不宜大于 80。 AB、 B 型的 PHC 管桩。 ,应分析验算桩顶与承台连接处抗拉强度;桩身抗拉强度;桩与桩接头处抗拉强度;桩身与端板处抗拉强度,按最不利处的抗拉强度确定工程管桩的抗拉承载力(详见江苏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GJ32TJ1092020 第 条)。 对中、弱 腐蚀 的地下环境应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20)的规定采用特种抗腐蚀材料。 并采用封闭桩尖且管腔内不得进入腐蚀性介质。 宜选用 PHC 桩,桩身混凝土抗渗等级应≥第 18 页 共 58 页 S10。 由于管桩施工时有挤土效应,当施打大面积密集桩群时,应采取下列辅助措施: ,防震沟宽可取 ,深度按地质情况决定。 ,合理安排打桩顺序。 ,压沉桩结束后宜普遍实施一次复打。 10%的桩顶上浮和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地下管线的观测、监护。 管桩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传至承台底面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确定承台高度、配筋和验算桩身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 相应的抗力应采用承载力设计值。 管桩设计时可考 虑的规范: GB500072020 JGJ942020 (浙江省) DB33/10012020 DB33/10162020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2020 浙 G22 DGJ32TJ1092020 不同桩型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粉土 、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岩层。 ,还能穿透旧基础、建筑垃圾填土或大孤石等障碍物。 、挖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等第 19 页 共 58 页 密实以上的砂土、风化岩层等。 ,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流塑状淤泥、淤泥质土层中不得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因此可适用于建筑场地邻近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等工程设施的场地。 ,或桩端持力层顶标高变化较大时,均可较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灌注桩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倍;端承型桩且小于 9 桩的承台桩中心距不小于 倍桩径。 C25;腐蚀环境中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C35;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 C40。 %~%,桩顶 5 倍桩径范围箍筋宜适当加强加密。 钢筋笼长度不宜小于 2/3 倍桩长且应穿过淤泥、淤泥质土层或液化土层。 受水平荷载或弯矩较大的桩,配筋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 端承桩或抗拔桩应全长设置钢筋笼。 抗 拔桩的纵筋直径不宜过小,不宜小于 16。 50mm,腐蚀环境中不应小于55mm;主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腐蚀环境中不宜小于 16mm;腐蚀环境中灌注桩水灰比不宜大于 ,抗渗等级不应低于 S8。 800 的桩,松散层高度宜大于 1500;桩径大于 800 的桩,松散层高度宜大于 2020。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5d 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 100mm时: N≤ ΦfcAps+’yA’s 1 款规定时: N≤ Φfc Aps 详见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20 第 条 当桩基设计等级或地质条件简单的乙级或丙级时,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其余的均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 ,宜按下列估算: Quk=Qsk+Qpk=u∑ qsikli+qppAp JGJ942020 第 条 第 20 页 共 58 页 ,可按下式计算: Quk=Qsk+Qpk=u∑ Φsiqsikli+ΦpqpkAp JGJ942020 第 条 钻孔桩达到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应大于 50mm ,不应大于 100mm 、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 200mm 基础设计有关问题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果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采用特征值。 框架柱下布桩应采用标准组合下 Nmax。 ,应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计风荷载、地震及消防车作用;相应的限值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应采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配件及材料强度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验算裂缝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要求。 浅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 物高度的 1/15;桩基础的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 GB500072020 表 规定采用。 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的持力层时,应对 填土提出质量要求。 未经检验查明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压实填土,均不得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有地下室时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埋置深度 d< 10m的地下室抗渗等级为 P6。 应根据详细勘察报告进行基 础设计,重大建筑的初步设计尚应根据初勘第 21 页 共 58 页 报告进行。 对纯地下室或地下室层数较多而地上层数不多的建筑物,应慎重验算地下室水的水浮力作用。 在验算建筑物抗浮能力时,应不考虑活载的有利作用,抗浮安全系数取。 抗浮水位是由地质部门综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后确定的水位。 地下水或建筑物所排出的废水有腐蚀性时,基础应做好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可按水的腐蚀程度采取不同方法,如采用抗腐蚀混凝土,在基础四周涂刷抗腐蚀涂料等等。 具体可参见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20)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可考虑每隔 30~40m设置贯通顶打通、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内应设置钢板止水带,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面形心宜与永久作用重力荷载重心重合;当采用桩基础时,桩基的竖向刚度中心宜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永久重力荷载重心重合。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高规 条规定。 第 22 页 共 58 页 五、 结构构件设计 短 肢剪 力 墙 的判别 1 短肢 剪 力 墙 是 指 墙 肢 截 面 厚度不大于 300mm、各肢截面 高度 与 厚 度之 比hw/bw 的最大值 为 4~8 的 剪 力 墙 , 一 般 剪 力 墙是 指 墙肢截面 高 度 与 厚 度之 比 hw/bw 大 于 8 的 剪 力 墙。 2下列 情 况 的 剪 力 墙 不 认 为 是短 肢 剪 力 墙: 1) T、 L、 H 等 形 状 的 剪 力 墙 ,其 中 一 肢 的 hw/bw 大 于 8 时。 2) 当墙 肢的 hw/bw=4~8, 但 墙肢 两 侧均 与 较 强 的连 梁 (连 梁 净跨 与 连 梁截 面 高 度之 比 lb/hb≤)相 连时。 3) 当墙 肢 的 hw/bw=4~8, 但有翼墙 (翼墙长度不小于翼墙厚度的 3 倍 )相连时。 短肢剪 力 墙 较 多的 剪力墙 结构 1 判别 标 准:符合 下 列 两 款 中 的 任 一 款 ,则 可 判 定 为 短 肢 剪 力 墙 较多 的 剪 力墙 结 构。 1) 短肢 剪 力 墙 承 受 的 倾 覆 力 矩占 结 构 底 部 总 倾 覆 力 矩 的 30%~50%。 ( 《高层 建筑 混 凝土 结 构技术规程 》 ( JGJ32020) ) 2) 高层 剪 力 墙 结 构 ,短肢剪力墙负荷的楼面面积与全部楼面面积的比值大于1/2 时;多层 剪 力 墙 结 构 , 短 肢 剪力 墙负 荷 的 楼 面 面 积 与 全 部 楼面 面 积 的 比 值 大于 2/3 时。 (参照 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 ) 短肢剪力墙 较多 结构设计 注意 事 项: 1) 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 最 大 适 用 高 度 应 比 一 般 剪 力墙 结 构 适 当 降 低 , 7度 、 8度 ( ) 和 8度( ) 抗 震 设 计 时 分 别 不 大 于 100m、 80m和 60m。 2) 短肢剪力 墙 较多的 结 构 中 应设置筒 体 或一般 剪 力 墙 ,形成短 肢 剪力墙 与一 般 剪力 墙共同 抵 抗 水 平 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