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详细教案内容摘要:
析: 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播放乌鸦喝水的 flash。 谈话:乌鸦喝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你能 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吗。 希望同学们能像这只聪明的乌鸦 一样,会观察、勤动脑。 一、 理解体积的含义。 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出示一个空杯 —— 给空杯倒满水 —— 再出示同样大的一个空杯。 问:这两个杯同样大,装的水是否相同。 空杯中放入一个桃 —— 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中为什么还剩下一些水。 得出: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扩展: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桃也占有一定的空间,粉笔呢。 讲台呢。 所有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板书:物体 空间) 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 1号和 2号杯。 在一个杯子里放桃,另一个杯子里放荔枝。 猜测: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水,倒进哪个杯子里的水多一些。 为什么。 (请 2生) 验证:事实是否如此呢。 让我们实际操作一下。 (分别往杯子里倒满水) 引导一起说: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刚才大家都认为桃占的空间 大 ,因而倒进去的水就少 ;荔枝占的空间 小 ,因而倒进去的水就 多。 (一边说,一边把两个水果拉出来)事实跟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小结:实验表明,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大小) 体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 出示 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 提问:这 3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把它 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指名一生全班交流并操作验证。 小结:桃占的空间最大,番茄占的空间最小,荔枝占的空间比桃小但比番茄要大。 看来,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 引导回顾:通过刚才的 3次操作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揭示概念: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完整) 运用概念。 ( 1)说一说。 如:桃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桃的体积。 荔枝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荔枝的体积。 桃的体积比荔枝的体积大。 你还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举例。 看刚才的第三次操作,引导:这三个水果的体积有大有小,这三杯水的体积也有多有少。 单独看,这是它们体积的不同之处,把水果的体积和水的体积合起来看有相同之处吗。 ( 2)判断。 出示 P20练一练。 把大小石子分别放入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杯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哪杯溢出的水多。 为什么。 你还发现了什么。 (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 再次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体积,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 理解容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装满书的书盒。 提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书的体 积大一些吗。 说明:盒子里面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就是盒子的容积。 (板书:容积)左边盒子里书的体积大一些,也可以说,左边盒子的容积大一些。 反之,学生说。 出示两瓶装满饮料的饮料瓶。 哪个饮料瓶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揭示概念:像装书的盒子、装饮料的瓶子、盛水的杯子„„都是容器,什么是容器的容积呢。 谁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说看。 (指名说说) 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试一试”。 让学生先说说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 辨析: 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再倒满 ,此时杯子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杯子的容积。 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在小组里交流。 比较多种方案,选择最简单可行的,派一名代表操作验证。 完成练习五第 2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提高。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看看通过活动,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出示:用 1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 ( 1)摆 3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 想一想:只要怎么摆,都符合要求。 (用的小正方体个数不同,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也就不同。 ) ( 2)摆 3个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 追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的形状不同,但体积却相同。 小结:看来,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形状无关,只与它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 出示练习五第 4题。 指名说说箱子的体积指的是什么。 箱子的容积指的是什么。 (体积指箱子所占的空间,容积指里面的空间)回答问题。 追问:关于体积和容积,你又知道些什么。 (体积相同的物体,容积不一定相同;对于一个物体而言,它的体积要比容积大。 ) 师:对于体积和容积,你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体积和体 积单位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21— 22 页的例 8,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第 5— 8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 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 1 立方厘 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引导学生选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 媒体显示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形状的一些物体( 12个和 12 个、 16个和 17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组合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因为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组合体的体积就是使用的那 些小正方体的体积和。 ) 设疑: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组合体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这两个物体是怎样的,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 一个物体是用 8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另一个物体是用 7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所用的小正方体大小不同) 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两物体,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因为所用的小正方体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种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才能通过比个数方便地比较出物体的体积大小。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 8 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看看哪个的体积大。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 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 媒体演示过程: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 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 (板书课题) 认识 1 立方厘米 ( 1)出示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 1 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 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 ( 2)得出结论: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 1 立方厘米的大小。 (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厘米。 (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 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 6)回顾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 1 立方厘米,想想立方厘米通常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 认识 1 立方分米 ( 1)出示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告诉学生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 1 立方分米,然后让学生估计验证:它的棱长是少。 (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 1 立方分米的大小。 (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分米。 认识 1 立方米 (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 ( 2)直观感受 1 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 3 根 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 ,看看 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 1 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米。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容积是 1 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 1 升水。 教师演示: 1 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 1 立方分米 =1 升 1 立方厘米 =1 毫升 三、反馈练习. 12 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 12 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 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完成练习五第 5 题 比较 1 厘米、 1 平方厘米和 1 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这是它们的不同点。 1平方厘米是边长 1厘米的正方形, 1立方厘米是棱长 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 1 厘米有关。 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完成练习五 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25— 26 页的例 例 10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 1— 3 题。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理解 a3=a a a,指导学生把 a3和 3 a进行比较。 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 : 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大约有多大 12个 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哪些形状的长方体。 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 ( 1)同桌合作用 12 个 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 2)学生自由摆。 学生摆好后把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记录下表。 长方体的棱长(厘米) 长方体体积 (立方厘米) 长 宽 高 ( 1) 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 2) 讨论:长方 体体积怎样计算。 ( 3) 验证你发现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的规律。 师总结: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师:如果用 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 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怎样的式子。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出示: V=abh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了。 学习例 10:请一名同学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 订正。 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是什么呢。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吗。 启发学生想出正方体是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 所以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应该是: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上述公式,并请几名同学说说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师:如果用 a表示正方体棱长,求正方体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投影仪出示: V= aaa 。 教师: aaa 也可以写作 3a ,读作“ a 的立方”,表示三个 a 相乘。 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3a。 三、巩固练习。 1 .做第 26页“试一试”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出根据,集体订正。 2.求下列各长方体的体积 ( 1)长 10厘米,宽 8厘米,高 3厘米 ( 2) 长 ,宽 ,高 3.求下列各正方体的体积 ( 1)棱长 8厘米 ( 2)棱长 4.一块长方体石料长。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详细教案
相关推荐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 的事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 2. 出示例 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 50 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教案内容: 第五课时: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 页的例 4 和 “ 练一练 ” ,练习三的第 1~4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 “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 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 “ 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 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
( 2 分) “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 这句话在 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 2 分) 短文 (二) 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 21 分) 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 阿尼帕妈妈的 孩子们 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来 ,为老人 过母亲节。 我与阿尼帕妈妈的孩子们一道,接受老人家的祝福。 老人 亲吻 着 我的手背,用汉语说:“祝你幸福、快乐、健康。 ” 这时候
鸡有 600只。 ( 1)鸭比鸡多 32 ,鸭比鸡多多少只。 ( 2)鹅比鸡少 52 ,鹅比鸡少多少只。 ( 1)小名有 200元,小刚的钱是小名的 54 ,小刚有多少钱。 ( 2)小名有 200元,小力的钱 比小名的多 54 ,小力的钱比小名多多少钱。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 1”,红花是黄花的 1011 ,绿花是黄花的 106。
(每小题 4分,共 20分) 125+ x=305 1 x- 81=140 1 x+ 3= 1 =21 1 x247。 = 四、按要求写数( 共 16分) 1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 8分) 9和 3 6和 10 7和 5 8和 12 [9, 3]= [ ] [ ] [ ] 可要 自觉检验哟 ! 命题人:南京市雨花台区教研室 赵贵龙 1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 8分) 4和 6
装修款抵首付款 装修款抵首期 款 ,也可称之为送装修款,送装修款的前提是单价适当提高 ( 100 元 /平米) ,无折扣优惠。 以一套购 150 ㎡单元为例:装修标准为 400 元 /平方米,装修款为 60000 元,其总价款为 60 万,首付款 20%, 为 12 万元 ,送 6 万元装修款,则首付仅需 6 万元,其余 80%款项短期内可迅速收回。 方案二:旧房换新居 中管网房地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