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大合拢工艺内容摘要:

后在进船坞之前吊上外托架固定,再和外托架一起吊进船坞,其固定方式如下图示意,具体详见《外托架图》 . 4. 加强码板 舷侧分段和横壁分段船坞合拢定位后 ,需要安装足够的加强码板和进行局部的加强焊 ,方可松车 ,加强码板要求详见《横壁分段加强码板安装示意图》及《舷侧分段加强码板示意图》。 五 . 全船精度控制(详见《船坞大合拢公差》) 底部分段的中心线,四角水平,长度尺寸等直接影响后续分段的定位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定位精度,合拢口不轻易修割。 第 6 页 共 17 页 底部分段的上口余量在进船坞定位合拢之后,由划线组测量内底板平面度,并进行与舷侧分段的纸上合拢,检验无误后,划线组划出余量线,在舷侧分段定位之前切割。 要求 底部分段和相应横壁分段定位后,由激光划线组及时将地样中心线引到内底板及主甲板上。 2. 舷侧分段 舷侧分段定位时,要以内底板上所立的测量标杆为准,不能以相邻分段作定位基础。 每个舷侧分段在地面预制时 ,在主甲板靠近合拢口处打上肋位标志,在定位舷侧分段时,综合考虑舱长及 T 段定位情况,由工艺员和船体定位工现场确定是否以肋位为定位依据。 S 段在进坞之前 ,根据内底测量数据 ,进行地面预修整,具体见〈 1200B 船预修整表〉。 3. 横舱壁分段 横壁分段时 ,要以内底上所立测量标杆为准。 根 据划线组所划的肋位线压线安装。 严格保证 T 段的垂直度 ,定位时由划线组使用激光或用吊线锤方式 ,测量 T 段上平台 (或甲板 )左中右三处位置的垂直度 . T 段在进坞之前 ,根据内底测量数据 ,进行地面预修整,具体见〈 1200B 船预修整表〉。 4. 舱口半宽及舱口围 舱口半宽控制在 +( 5~ 10) mm 正公差范围。 舱口围在船坞吊装前,应先在甲板上划好安装线,定位时严格保证舱口围尺寸精度,并详细记录舱口围的舱长、对角线长以及焊前焊后的平面度,并要求及时将数据反馈到工艺组。 5. 支柱、垫板及座架下加强 支柱安装需要根据舱口围焊后平面度测量值来确定纵向、横向和高度的定位,在横向和纵向要保证对准舷侧分段的下加强,并考虑集装箱位的尺寸;定位高度则使支柱顶板比舱口围面板高 650+( 5~ 10) mm,或使支柱顶板与舱盖面板在同一水平面上。 要求定位支柱前,拉尺划出舷侧分段甲板下加强的位置,并作好标记,要求划 第 7 页 共 17 页 线超出支柱下脚的尺寸,以便检查之用。 用激光仪在每个货舱区域的内底板(或平台)上,测出每个基座点的平面度,及平台之间的高度,然后根据所测得的数值确定配置垫板的厚度。 6. 主尺度精度要求 总长: 172522177。 172mm 型宽: 177。 25mm 型深: 177。 14mm 龙骨不平度:177。 25mm 首尾上翘 :首177。 20mm;尾177。 18mm 船坞中心线与船体中心线的偏差:177。 5mm 6. 分段定位精度 分段四角水平误差标准具体参照船坞合拢测量表,纵向水平根据基线反变形值作相应的调整,分段定位具体参考《全船分段对合线表》。 全船分段对合线表 定位线 对合线 分段 高度线 左右水平线 前后位 置线 备注 双层底分段 船底中心线 内底板上坐标A。 1000WL;B。 (尾~148 )2020WL; C。 ( 148~首)4000WL A.合拢口两端检验线; B。 参考两端肋位线 左右段以内外底板距舯1000 对合线 带主机座双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