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的现状与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預估營業額與投資成本的初步看法。 了解商圈特性與範圍 • 商圈的特性與範圍,必須依據餐廳所在區域未來的發展,及消費者到達店面所需的時間來判定,因此若是顧客惠顧次數愈多,則可大約推估所需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而特殊的專門店則需時間為三十分鐘左右,不過商圈的形成會受到某些人為或天然的限制而有所改變,這些限制如下: 地點 、 交通、 人口。 商圈資料的收集方法 • 描述、蒐集、分類、鎖定,是商圈調查的四大步驟,舉凡都巿地圖、巿區要覽、簡介、都巿計畫圖、區內人口數、產業別就業統計、租售行情、營業類別統計、土地公告現值、車輛通行量調查、巿街地的外觀現況、各主要建築物設施的容量、政府及民間的巿調報告等等,都是蒐集的重要。 商圈範圍的設定 • 第一商圈大約為佔總營業額 65%~75%左右的地區;第二商圈,大約佔 25%~35%左右的地區;而第三商圈則較難予精確界定,約佔總營業額的 3%~8%左右而已,多半屬於無目的或隨興而入的客層,也就是次要的消費層。 項目 利用交通工具形成的商圈 距離 (半徑 ) 時間 時速 第 1商圈 徒步圈 500公尺 10分 3公里 第 2商圈 腳踏車圈 1,000公尺 10分 6公里 第 3商圈 汽 、機車圈 5,000公尺 10分 30公里 餐飲業商圈評估 • 一般因素 – 社會因素:人口狀態、家庭組成、公共設施建設、社教福利、房地產質量。 – 經濟因素:收支及物價的波動、工資與就業、租稅負擔、交通體系 – 行政因素:土地利用、住宅政策、公營單位 • 區域因素 – 住宅區 – 商業區 • 個別因素 – 土地的個別因素 – 建築物的個別因素 巿場型態的分類與背景 • 以台灣巿場而言,可設店面的方式不外以下各項,分別闡述要點如下: – 獨立式 – 醫院 – 街道連棟式 – 軍區 – 百貨公司 – 捷運站 – 大專院校 – 博物館 – 商店街 – 火車站 – 休息街 – 公園及動物園 – 商業大樓 – 機場 – 特殊地點 巿場評估的作業程序 • 在商圈所在區域內,以開車方式繞行至少二次 • 蒐集各項統計資料 • 蒐集有關產權持有者及目前使用者的資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