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图要点内容摘要:
分 6 Ⅱ 室外环境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 4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玻璃幕墙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玻璃幕墙光热性能》 GB/T18091 的规定,得 1 分; 2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 ,得 1 分; 3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JGJ/T 163 的规定,得 2 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立面图 【审查内容】 ( 1)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对玻璃幕墙的要求 ,且符合《玻璃幕墙光热性能》 GB/T18091 的规定 ,并写明 可见光反射比 ; ( 2) 建筑立面图应标明立面主要材料, 建筑立面在选择 玻璃幕墙时,应选用可见光 反 射比在合理范围内的产品,避免有害光反射。 ( 3)对于无玻璃幕墙的建设项目,第 1 款和第 2 款直接得分;对于不设室外夜景照明的建设项目,第 3 款直接得分。 注:此条还有电气专业相关内容。 【建议最低分】 4 分 场地环境噪声 控制, 评价总分值为 5 分。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 的规定,得 3 分;对影响场地的噪声源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得 2 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 *隔声降噪措施 相关图纸 (如 需得第 2 款 的 2 分 ) 【审查内容】 ( 1)建筑设计说明中应说明场地周边噪声情况及噪声预测值( 应 使用 《环境影响报告》中对场地噪声的预测值 ,并写入建筑设计说明 ),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 的要求。 注: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62020 相关内容: 0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昼间≤ 50 dB(A),夜间≤ 40 dB(A); 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昼间≤ 55 dB(A),夜间≤ 45 dB(A); 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昼间≤ 60 dB(A),夜间≤ 50 dB(A); 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昼间≤ 65 dB(A),夜间≤ 55 dB(A); 4 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区域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 4a类和 4b类两种类型。 4a类昼间≤ 70 dB(A),夜间≤ 55 dB(A). 4b 类昼间≤ 70 dB(A),夜间≤ 60 dB(A)。 ( 2) 设计说明中 应 写明场地周围主要噪声来源(如道路、固定设备噪声源等) 并说明采用的隔声降噪措施。 注:措施中 不包含市政建设的绿化、声屏障、路面降噪等各用地范围以外的隔声防噪设施。 *( 3)场地中如采用了隔声降噪措施,应提供相关图纸,能够表达出隔声降噪措施的位置、形式等。 【建议最低分】 —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有利于建筑冬季的防风和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 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7 1)场地内人行活动区域距地面 高处的风速 小 于 5m/s,且 室外 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得 2 分;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 5Pa,得 1 分;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地内人行活动区域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 2 分; 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得 1 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总平面图、室外风环境模拟报告 【审查内容】 ( 1)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手段 根据 不同季节典型风向、风速可对建 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中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季节内出现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可通过查阅建筑设计或暖通空调设计手册中的相关资料得到; ( 2)对于单栋建筑,或只有迎风第一排建筑的项目,关于风压差的 1 分可直接得分; ( 3)计算“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时,可将建筑外窗的室内表面风压认定为 0Pa,可开启外窗的室外风压绝对值大于 ,即算此外窗满足要求; ( 4) 室外风环境模拟报告中的建筑布局应与建筑总平面图一致。 【建议最低分】 —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评价总分值为 6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居住建筑达到 30%,公共建筑达到 10%,得 1 分;居住建筑达到 50%,公共建筑达到 20%,得 2 分; 2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或设有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达到 70%,得 1 分; 超过 70%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设有乔木、遮阳棚等遮阴措施,得 1 分; 3 除绿化屋面和表面设有太阳能板的建筑屋面外,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的建筑屋面面积达到 75%,得 2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 *景观总平面图、室外遮阴面积比计算书 【审查内容】 ( 1) 建筑 总平面图(或 建筑设计说明 ) 中应 标 明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遮阳棚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 注: 建筑阴影区为夏至日 8:00~ 16:00 时段在 4h 日照等时线以内的区域。 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的最大冠幅值为直径的圆的面积。 *景观方案总平面图中 应标明处于建筑阴影区外场地中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遮阳棚等遮阴措施位置,并提供夏季日照模拟分析图、室外遮阴面积比计算书。 ( 2)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的面积比(需计算过程) ; 或者写明设有 行道树 的机动车道比例。 *景观方案总平面图中 应标明 处于建筑阴影区外 的 机动车道、机动车停车位遮阴 措施及位置,并提供并提供夏季日照模拟分析图、室外遮阴面积比计算书。 ( 3)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建筑屋面材料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 的面积比 ,并写明计算过程。 具体的计算过程,要求写明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于 的道路、屋面面积(㎡)、道路、屋面总面积(㎡),并计算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 的面积比( %)。 其中的屋面总面积,可不包含设备占用、屋顶绿化、屋顶水 箱 等面积。 注:饰面材料反射比可参考《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2020 中附录 D,表。 【建议最低分】 3 分 8 Ⅲ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评价总分值为 7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得 1 分; 2 场地出入口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800m,得 1 分; 3 场地出入口到达 公共 自行车租赁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得 1 分; 4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 500m 范围内设有 3 条 及 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站),得 2 分; 5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 2 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总平面图、公共交通示意图 【审查内容】 ( 1)设计说明中写明场地周围公共交通设施情况,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到达自行车租赁站 (或室外共享单车专用停车位) 的步行距离;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 500m 范围内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轨道交通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站)及站点停靠的公交线路; ( 2)建筑总平面图中标出与公共交通连通的专用通道。 注: “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 可 包括建筑外的平台直接通过天桥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绕行距离设置了专用的人 行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 【建议最低分】 2 分 场地内无障碍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 的规定,且场地内外 的 人行通道 实现 无障碍衔接,评价分值为 3 分。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总平面竖向设计图 *景观室外竖向设计平面图 【审查内容】 ( 1)建筑设计说明中无障碍专篇中应写明场地内无障碍设计的内容; ( 2)建筑总平面图中标明场地内人行道、室外活动场地、停车场、建筑出入口的无障碍系统以及场地内外人行通道的无障碍衔接。 ( 3)建筑总平面竖向设计图应标明场地内主要道路、广场的竖向标高 ,有高差处应表示出无障碍设施的做法 ; *( 4)景观室外竖向设计平面图应标明室外人行道、室外活动场地等主要活动广场的竖向标高。 有高差处应 表示出 无障碍设施的做法。 【建议最低分】 3 分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评价总分值为 7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配套设置位置合理、方便出入的自行车停车设施,且室外设施采取遮阳防雨措施,得 3 分; 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 的 3 项,得 2 分; 达到 4 项及以上,得 4 分: 1)采用地下停车库方 式; 2)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停车楼等方式; 3)停车库或停车场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且 满足规划配建指标要求; 4)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居住场地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 10%; 5)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9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自行车库及机动车库平面图 【审查内容】 ( 1)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场地内自行车、机动车停车方式,写明是否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如果采用,说明拟错时停车的区域,并提供错时停车的时间、出入口和管理方式; ( 2)建筑总平面图 或地下室平面图 中应标明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位置、 车位、 自行车库 /棚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位置 及设置比例 ; 注: 居住场地地面停车率 =地面停车位(单层)数量 /住宅户数 x100%。 《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公用充电设施投资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了北京市新建及改扩建各类建筑物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指标要求。 ( 3)自行车库平面图应标明自行车库 /棚及附属设施、机动车停车场(库)平面图应标明机动车停车位及数量。 注:此条还有电气专业相关内容。 【建议最低分】 5 分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评价总分值为 6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居住建筑: 满足 下列要求中 4 项,得 3 分;满足 5 项及以上,得 6 分: 1)场地 出入口到达 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300m; 2)场地 出入口 到达 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3)场地 出入口 到达托老所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4)场地 出入口 到达医疗卫生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5)场地 出入口 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6)场地 出入口 到达 文体 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 500m; 7)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2 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 2 项,得 3 分;满足 3 项及以上,得 6 分: 1) 2 种及以上的 公共建筑 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 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配套 辅助设施 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审查范围】 民用建筑 ( 宿舍在本条中按照公共建筑的要求审查) 【审查文件】 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总平面图 【审查内容】 ( 1)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场地内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情况。 居住建筑:说明幼儿园、小学、 托老所、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文体 设施等设置情况及与项目的距离。 公共建筑:说明公共建筑兼容的公共服务功能、共享的配套设施;建筑、室外活动场地是否对外开放,如果对外开放说明开放的时间及管理方式。 ( 2)建筑总平面图应标注出 公共建筑场地 免费开放的区域及进出路线。 注: 兼容 2种及以上主要公共服务功能是指建筑除其自身的主体功能外,还兼有其他公共服务功能,比如兼有宾馆建筑、博览建筑、体育健身场馆、大型商业等功能。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是指建筑或建筑群的车库、锅炉房、空调机房、食堂、医疗点、休息处、会议室、报告厅等可以供建筑或建筑群内大部分使用者共用使用;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是指运动场馆、图书馆、餐饮设施、公共厕所等建筑室内空间向建筑常规使用者之外的公众开放,比如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专用运动场所,在非校用时间。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图要点
相关推荐
,深度同土球或裸根系的直径,但必须松翻底土 10CM 以上,坑(穴)上下垂直,另外高燥砂性土地树穴宜稍深,低洼粘土地可稍浅,树穴提前 23天开挖,以日光晒穴; 树木土球的包扎 土球的包扎常用草绳包扎,采用橘子瓣、五角形、铜线形皆可;但必须做到牢固、不露根、不 掉土、确保土球不破碎、不脱绑;对名贵大树的包扎,除了用草缠绕,还必须用细麻绳子等加固包扎; 树木挖掘 ( 1) 挖掘裸根树木一定要用锐器
提示: ,请确认好才进行考核和奖惩;如 :名字或手机重复。 门店督导与项目督导是同一人 ,不重复考核。 ,请项目主控做好跟进工作; 现场 QC 奖励机制 《店销项目评估奖惩制度》 ‘项目评估 — 店销奖罚标准’见下表,并与‘破例奖罚’同时并融实施。 类别 项目 促销员奖罚标准 门店督导(区管)奖罚标准 区域督导奖罚标准 (只适用于上海和 广州) 项目督导奖罚标准 奖 罚 奖 罚 奖 罚 奖
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 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 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
预测 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 的隐患。 中心 定期 向 街道 党工委(办事处)、区综治办报告 辖区 维稳及治安形势。 重 大紧急情况, 随时 报告。 报告采用书面形式,形成统一格式的信息或简报 ,并注意整理归档。 五、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的“三个排查制度”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预防、源头治理”的方针,建立矛盾纠纷 、 治安 问题和消防 隐患防范体制,把各类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