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海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内容摘要:

可操作性的目标指标体系。 目标体系 ( 1) 根据《关于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建办规[2020]65 号),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本导则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和开放度 5大方面选择设置了 53 项指标,以此反映海南省建设小城镇的目标状况及建设动态。 ( 2) 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的 制定宜符合表 规定,同时可根据规划小城镇实际 情况酌情增减。 表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指标 大类 大类 代码 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基准值 目标值 指标 类型 现状 近期 远期 经济指标 1 经济 指标 GDP总量 万元 引导型 人均 GDP 元 /人 引导型 经济 结构 指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 % 引导型 旅游业在 GDP的比重 % 引导型 现代农业占一次产业比重 % 引导型 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 % 引导型 社会人文指标 2 人口 指 标 人口规模 万人 引导型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 % 引导型 医疗 卫生 指标 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岁 引导型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床 控制型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人 控制型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 % 控制型 教育 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半径 m/个 控制型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控制型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控制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控制型 劳动力技能普及 率 % 控制型 10 表 续 指标 大类 大类 代码 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基准值 目标值 指标 类型 现状 近期 远期 社会人文指标 2 生活 指标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 /人 引导型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人 引导型 生活用水集中供水率 % 控制型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公共 服务 指标 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教育设施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资源指标 3 水资源 指标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 万 m3 引导型 万元 GDP 耗水量 m3/万元 控制型 土地资 源指标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人 控制型 环境指标 4 生态 指标 农药使用强度 kg/hm2 控制型 农用地膜回收率 % 控制型 化肥施用强度 kg/hm2 控制型 镇区人均公共绿地 m2/人 控制型 污水 指标 镇区污水处理率 % 控制型 一池三改率 % 控制型 垃圾 指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控制型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 控制型 垃圾集中处理率 % 控制型 大气 指标 空气质量优良率 % 控制型 声环境 指标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 % 控制型 开放度 指标 5 旅游发展指标 游客人次数 人次 /年 引导型 景区、景点数 个 引导型 主办旅游活动数 个 引导型 经济外向 出口商品价值 万元 引导型 出岛商品价值 万元 引导型 人员交流 出外打工人数 人 引导型 外来打工人数 人 引导型 项目资金 引进项目 个 引导型 引进资金 万元 引导型 规划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预测 分析小城镇人口构成,城镇发展趋势、农村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选择适当的方法预测规划期内镇域人口发展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和预测镇 区人口。 城镇化水平计算中的城镇人口包括:镇区常住人口(含非农业人口和农 11 业人口)、通勤人口、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以及纳入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人口,和在城镇产业园区工作的产业人口。 镇域 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 镇村 体系规划中 同时 进行预测。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 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 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 的规定计算。 表 镇区规划期内人 口分类预测 人口类别 统计范围 预测计算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 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 寄住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按机械增长计算 通勤人口 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 按机械增长计算 流动人口 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 根据调查进行估算 规划期内镇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应按计划生育 政策 要求进行计算,机械增长 应根据小城镇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 进行预测。 镇村 体系等级 结构与职能 等级结构 ( 1) 按国家《镇规划标准》,一般分为基层村、中心村、 中心 镇三级结构,其中 中心 镇是 镇 域的中心。 ( 2)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旅游镇(村)建设需要,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城镇 ,宜设置为特色 村、中心村、 中心 镇。 ( 3)鉴于海南撤乡并镇的实际情况,对规模较大,且镇 域 范围内,除镇政府所在地外,还有其他集镇的小城镇, 等级结构 宜设置为 基层村 (特色 村 )、 中心村、 副中心、中心 镇 四 级结构。 中心村 应按如下 的基本原则 确定 : ( 1) 有适宜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 ( 2) 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设施 较为完备 ; ( 3) 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 ( 4)能够带动周围村庄建设和发展、 与镇区和其它中心村有合理的间距,服务半径适宜。 12 镇村 体系 空间 布局 根据 相关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以所属镇 区 为中心,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并对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 明确基层村(特色 村 ) 、中心村、 中心 镇 的职能分工、人口规模、 建设用地标准、用地规模。 确定撤并、迁移 和 新建的村庄 方案, 及其 建设控制、 发展策略 和实施措施。 确定镇区性质功能,划定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区发展控制范 围。 村庄建设 一般规定 ( 1)应尊重现有的乡村格局和脉络,延续田园肌理; ( 2)应注重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 3)应有利于 现代化农业生产 和 多元化农村经济 发展; ( 4)应注重生活环境改善,提升 农 民 生活品质 ; ( 5)应 集约建设 , 集中布置、少占耕地 , 交通方便 ; ( 6)应按照人畜分离的原则,牲畜集中饲养,并与农村住房相对分离; ( 7)应构建 合理有序的乡村空间结构 , 科学规划村庄布局 ,有利于 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 乡村居民点体系重 构模式 综合分析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模式建设,重构乡村居民点空间体系。 ( 1)迁移型村庄。 对规模很小,零散的散居户和自然村落,特别是在中部山区、行洪区、蓄滞洪区、矿产采空区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应进行移民迁建,向 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 ,或向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庄聚集,或另行选址。 对位于产业园区和项目开发用地内的村庄,应采用开发迁建模式,并在产业园区或在项目建设中,解决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 2)保留整合型村庄。 对具有一定规模,且已有部分公用 设施的村庄,应以“连片创建”和“片区连创”相结合,以改造更新为主,着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 13 ( 3)空心村型村庄。 对于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部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的 空心村 ,应限制 建设用地,严格土地使用管理。 对规模小,环境差的空心村进行搬迁, 对 规模较大的空心村置换闲置的建设用地。 ( 4)城中和城边型村庄。 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区内的自然村落,应严格按镇区建设规划的规定进行控制、整治和新建。 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区边缘的自然村落,应与城镇接轨,与城镇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 乡融合,推进村庄建设转向居住社区建设。 ( 5)促进发展型村庄。 对于村庄规模较大,产业具有规模特色,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结合中心村建设,通过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形成新农村居民点。 ( 6)古村落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型村庄。 古村落建设,突出保护优先原则,注重古村落保护和新村建设的协调。 对有旅游价值的古村落,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文化名村,应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和特色旅游村规划。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规划 一般规定 ( 1) 特色旅游风情镇 包括《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纲要( 2020- 2020)》所确定 的除县城以外的小城镇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旅游小镇(村)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全部小城镇。 ( 2)特色旅游村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旅游小镇(村)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全部特色 旅游 村庄。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规划,除按本导则一般小城镇规划深度要求编制外,还应增加如下内容: ( 1)应对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分析其旅游客源市场。 ( 2)确定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的开发建设模式。 ( 3)明确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的特色业态开发模式。 ( 4)制定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的 产业投资 经营管理措施。 ( 5)增补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救助、投诉、住宿、餐饮、商业、娱乐、旅 14 游机构等设施规划内容。 ( 6)明确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策略。 ( 7)制定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措施。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 开发 建设模式 ( 1) 原生态文化依托型 : 应重点强调小城镇和村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 原生态 文化保护。 ( 2) 民俗风情展示型 : 应重点强调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 3) 产业带动型 : 应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 4) 大区小镇型 : 应强调小城镇自身建设与邻近城市和景区的结合,借力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措施。 ( 5) 主题开发型 : 着重于主题性构建,强调特色鲜明。 ( 6) 保护提升型 : 主要任务为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升级。 ( 7) 复合型 : 主要制定镇(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措施。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特色业态开发模式 ( 1) “森林氧吧”景区依托模式 : 依托具有山地资源的景区(点),在森林地段可开发森林公寓等修心养生设施,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的理想场所。 ( 2) “休闲农庄”产业依托模式 : 依托农业资源,将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有机地 结合,建设旅游度假设施,发展旅游业,促进村镇农业的转型升级。 ( 3) 民俗文化村模式 : 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 村镇 建设民俗文化村,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 4) 古村聚落模式 : 通过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发展旅游。 ( 5) 乡村俱乐部模式 : 利用水库、湖泊、鱼塘等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登山为主的“野外探险”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 6) 租赁农园模式 : 将土地租给市民作为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农作物,让市民 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 ( 7) 农业教育公园模式 : 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 15 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教学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 8) 乡野公寓模式 : 建筑若为新建的,则建筑规模宜小不宜大,风格应能体现村庄文化底蕴;若是民居改造的,则应保留、突出原有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精神。 特色旅游风情镇 (村) 产业 投资 经营管理模式 ( 1) 特色旅游 风情 镇(村)的 产业投资 经营管理主要采取如下模式,包括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企业+农户型、政府+投资商+企业+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 型、股份制型 和投资商主导型 等 六 种管理模式。 ( 2) 特色旅游小镇(村) 产业投资 经营管理模式 可参照 表 选择。 表 产业投资 经营管理模式 序号 经营管理模式 特 征 1 传统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种 初级的 乡村休闲形式, 经营规模小、旅游产品单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