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作模具钢h13的化学成分与热处理工艺的探内容摘要:

可使屈服强度增加又使冷脆转变温度变化最小的合金元素。 锰是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它可溶入渗碳体中形成合金渗碳体 (Fe,Mn)3C,其形成可降低系统的自由能 ,即取于更稳定状态(注意 Fe3C 中的 Fe可全部为Mn所取代 ,而 Cr只可在 Fe3C 中固溶 18~ 20%)。 锰溶入奥氏体中能强烈增加钢的淬透性 ,同时强烈降低钢的 Ms 点。 Mn 加入钢中使 Ac Ac Ar1 和 Ar3 降低,这与细化 铁素体 和珠光体相联系,又会减薄碳化 物片 , 对 FP型钢的强化起积极作用。 同时有资料介绍Mn和 Ni类似有提高钢的韧性的作用。 H13型二次硬化型模具钢,其含 Mn量在~ %范围。 对改进型热作模具钢成明显对照。 、 Si: 硅是一个对 铁素体 进行置换固溶强化非常有效的元素 ,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钢的韧度和塑性。 一般都将 Si 限制在钢脱氧需要的范围内。 如果将 Si作为合金元素加入钢中 ,其量一般≮ %。 置换固溶强化一般引起铁的球面对称畸变 ,它能与刃形位错产生弹性交互作用,一般不与螺形位错产生交互作用而阻止其运动。 这样它 与 C、 N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相比属于弱强化。 Si 也为提高回火抗力的有效元素。 Si降低碳在 铁素体 中的扩散速度,使回火时析出的碳化物不易聚集,增加回火稳定性。 另外, Si 虽然不推迟ε碳化物的生成,但它可固溶于ε碳化物,并提高其稳定性,延迟ε→θ转变。 第一类回火脆性与ε→θ转变和沿马氏体条间界分布形成连续薄膜有关,延迟ε→θ转变便意味着提高第一类回火脆性发生温度或抬高回火温度 硬度曲线,可使回火马氏体的ε碳化物与基体保持共格和均匀分布,使回火马氏体保持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有资料表明,含 1%Si 相应可提高回火温 度 30~ 50℃,对, Si量从 %提高至 %可在 550~ 650℃回火时获得较高硬度。 但是, Si加入量过多,会使碳化物聚集的过时效速度增大,以至于难以控制,这样,其加入量限制在 %是比较合适。 另外, Si易使钢呈现带状组织,使钢的横向性能比纵向性能差,也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升高; Si 还具有促进钢的脱碳敏感性;但 Si 有利于高温抗氧化性的提高。 热作模具钢 H13 钢中含Si量为 ~ %,属含较高 Si量的钢。 、 Mo: Mo溶于 Fe 中也具固溶强化的作用, Mo溶解于 A 中能提高钢的淬透性, Mo明显推迟珠光体转变,但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不大,具体表现为:在钢中只要加入 ~ %的钼,便足以使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的区域分开。 Mo是作为使钢具有二次硬化的主要合金元素加入的,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在回火时马氏体中析出 Mo2C 造成。 Mo 可与 C形成 Mo2C 和 MoC 合金碳化物,还可随回火温度升高转变为 Mo6C。 具有六方点阵的 Mo2C 在马氏体板条内,亚晶界上以平行的细针状(二维为层 片状 )析出,显然,这种析出必须按单独形核机制。 Mo2C和基体共格,从而导致二次硬化。 Mo2C 形 成初期是 Mo 和 C 原子沿马氏体的﹛ 100﹜面偏聚,形成象 AlCu 合金时效时出现的 GP区相似的组织。 钢中加入 W和 V形成 W2C, VC的合金碳化物,也会具有二次硬化作用。 另外再加入 Cr 和 Co 可以强化二次硬化效应。 但要注意,为使钢中 W和 V的碳化物溶解进入 A中,需要采用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易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而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常以优选 Mo 为最佳的二次硬化合金化元素。 一般为了产生二次硬化效应,要求 Mo的加入量不低于 %,加入 3%Mo时可取得接近极值的效果。 当加入量为 %~ %时,可获得最合经济和有效的效 果。 Mo具有比 Cr更强烈的碳化物形成倾向,在 5%Cr 的热作模具钢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