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決型-qcstory(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作業安排是否良好。 •程序是否適當。 •照明、通風是否良好。 •溫度、濕度是否適當。 •前後製程之聯繫是否良好。 36 5W1H 1. 何時 •何時要作。 •何時做的。 •何時做比較好。 •沒有其他可以做的時間嗎。 •沒有其他該做的時間嗎。 •時間上是否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4. 何事 •要做何事。 •做了何事。 •做何事比較好。 •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嗎。 •沒有其他該做的事嗎。 •何事有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2. 何處 •在何處做。 •何處做的。 •何處做比較好。 •沒有其他可以做的場所嗎。 •沒有其他該做的場所嗎。 •某處是否有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5. 如 何 •如何做。 •怎麼做的。 •怎麼做比較好。 •其他可否使用該方法。 •沒有其他該做的方法嗎。 •方法上是否有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3. 何人 •由何人做。 •何人做的。 •何人做比較好。 •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人嗎。 •沒有其他該做的人嗎。 •何人有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6. 為何 •為何由該人做。 •為何做該事。 •為何在該處做。 •為何在該時做。 •為何那麼做。 •想法上是否有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37 3現象 (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查檢表法 現象 製程 因素 浪費 不均勻 不合理 人員 •是否按工作量配置人員。 •等待時間是否過多。 •是否適材適所。 •是否有浪費的動做。 •工作分配上是否浪費。 •是否因計畫、安排不當而發生浪費。 共同作業時,是否有一方連休息時間也沒有 ,而另一方卻很悠閒的現象。 熟練者與非熟練者之配置是否良好。 是否發生有時太忙或太閒的現象。 •對工作的人力分配是否不足。 •是否以機器加工即可而確有人力加工的情形。 •是否因不合理的姿勢而增加疲勞。 •工作人員對於工作是否持有必要的知識、技能、經驗。 材料 •產率 (yield)是否過低。 •是否扔掉可使用的材料。 •是否有使用便宜材料即可而卻使用高價材料即可。 •是否出現過多的廢品。 •是否因整理不好而遭致損失,必須重做。 •防腐是否良好。 •是否浪費油、電等能源。 •設計上是否浪費。 •材料零件等品質是否均勻。 •材質上是否均勻。 •完工狀態均勻否。 •品質、性能、強度等是否安全。 •進料或外包是否勉強 (品質、交期 )。 •設計上是否不合理。 38 3現象 (浪費、不均勻、不合理 )查檢表法 (續 ) 現象 製 程因素 浪費 不均勻 不合理 設 備 •是否未充分始使用機械能力。 •機械工具是否有效利用。 •是否配置不當發生浪費。 •是否閒置設備。 •各設備的生產能力是否平均。 •設備的使用方法是否有時太勉強,有時太浪費。 •是否因使用方法超出機械能力而縮短其壽命。 •是否對精度較低的機械要求高精度的加工。 方 法 、 環 境 •工作現場是否實施整理整頓,有無時間或物品的浪費。 •是否可用更簡單的方法來達成同樣的目的。 •是否因計畫、安排不當而使工作的性質量產生不均衡。 •工作方法是否標準化。 •標準化的實施,各工作崗位是否步調一致。 •各部門之間,是否建立繁忙時期相互支援的體系。 •是否制定作業標準的制、修、廢手續。 •作業環境 (溫度、照明、振動、噪音等 )是否有不合理的現象。 39 效果確認 (步驟 6) (1)效果確認之進行方法 進行效果確認時,應就改善前後加以層別,並以柏拉圖,直方圖及 管制圖等進行比較與檢討。 無形成果項目 : I.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II. 增強 QCC活動的自主性。 III. 圈員的工作環境獲得改善。 IV. 問題意識、改善意識及品質意識提高。 V. 提升 QC手法的活用能力。 VI. 加深了解 QC的想法。 VII. 領導能力提升,團隊合作加強。 VIII. 作業員的安全性增加。 IX. 提升圈員的工作士氣。 X. 增進圈員間之友誼。 40 標準化與維持管理 (步驟 7) (1)標準化與維持管理之進行方式 A. 以臨時標準作為正式的標準。 B. 決定管理方法。 C. 讓所有相關人員瞭解新管理方法並徹底實施。 D. 對作業員實施有關新作業方法的教育訓練。 E. 確認改善效果是否持續維持。 41 實施標準化與維持管理的要點 A. 提高作業員的品質意識。 B. 追查不良原因,並採取再發防止措施。 C. 制定或修訂有關作業方法與管理方法的標準。 D. 嚴格遵守作業標準。 E. 有效運用管理方法防止不良再發。 F. 實施教育訓練讓大家明瞭新的方法。 42 何為 QC手法 在品管活動上,謀求發現問題、整理資料、構思 、分析要因、對策、改善、維持管理時所使用的 手法,稱為 QC手法。 QC手法 : QC七工具 /管制圖 43 QC手法的使用步驟 步驟 1:確認目的 收集數據 步驟 2:選擇適當的 QC手法 44 步驟 3:收集數據 (或語言資料 ) 1. 數據的數目 (n)需要多少。 2. 收集數據期間自何時至何時好比較。 3. 按照什麼條件、特徵或要因加以層別比較好。 4. 如何抽樣、測定。 5. 由何人、在何處、何時抽取。 步驟 4:使用 QC手法進行分析 步驟 5:針對分析結果進行研判並導出 結論 45 步驟 6:採取對策 I. 已了解現況時 訂立改善目標。 II. 已掌握要因時 擬定對策。 III. 效果已確認時 如效果良好則予以標準化。 IV. 已把握管制狀況時 如有異常則採取措施,如無異常則維持現狀。 V. 檢驗發現不良品時 除去不良品,並按照檢驗標準判定該檢驗批為不合格批。 VI. 調整不當時 加以調整,使納入管制範圍之內。 46 47 查檢表 定義 以簡單的數據用容易了解的方式,作成圖形或表格, 只要記上 檢查記號,並加以統計整理,作為進一步分析或核對檢查用。 種類 / 用於不良主。问题解決型-qcstory(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