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专用检测工艺内容摘要:
口径管单侧未焊透总长度应等于或小于圆周的 15%,且应不大于 50 mm Ⅳ 缺陷尺寸大于 III 级者评为 IV 级 注:① 深度、长度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②小口径管道指外径小于或等于 114 mm 的管道。 ③大口径管道指外径大于 114 mm 的管道。 4 记录和报告 a. 射线检测原始记录在底片评定的过程中及时填写,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通知单和不合格返修通知单。 5 资料存档 单位工程检测结束后由 检测 部 检测人员 编制射线检测报告, 检测 部技术质量负责人审核进入 检测 资料存档,保存期不少于 7 年。 12 第二章 渗透检测 专用 工艺 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 工艺标准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结构件及其他设备的原材料及焊接接头的渗透检测。 本工艺标准与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有抵触时,应以有关标准、规范、施工技术文件为准。 2 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 标准、规范 JB/T473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JB/T6064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 技术条件》 JB/T9213 《无损检测 渗透检查 A 型对比试块》 GB11533 标 准对数视力表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施工技术文件要求的其他检测标准 施工技术文件中有关渗透检测的规定 渗透检测方案 渗透检测方案一般包含在安装施工方案中。 大型检测项目或客户有特殊要求的检测项目应单独编制渗透检测方案(或包含在无损检测方案中)。 渗透检测方案由 PTⅡ级或 PTⅢ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师审核,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前应编制渗透检测工艺卡。 渗透检测工艺卡由 PTⅡ级人员编制,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师)审核,现场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批准。 检测作业人员 渗透检测工作应由按《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并取得渗透检测 I 级或 I 级以上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担任。 Ⅰ级人员应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渗透检测操作和记录。 Ⅱ级或Ⅲ级人员有权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签发检测报告。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 (小数记录值为 ),测试方法应符合 GB11533 的规定。 并一年 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检测人员的配备 每个 检测组 应配备 PTⅡ级或 PTⅢ级人员两名,辅助人员或 PTⅠ级人员一名。 检测设备与器材 渗透探伤剂由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一般情况使用喷罐式渗透检测剂。 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不得混用。 照度计 照度计用于测量可见光的照度,照度计应至少每年校验一次。 标准试块 13 铝合金试块 (A 型对比试块 ) ⑴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及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 ⑵ 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镀铬试块 (B 型试块 )主要用于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标准试块使用后要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 清洗后,再将标准试块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体(体积混合比为 1∶ 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 作业条件 应清 除检测范围内的飞溅、焊渣、氧化皮、铁锈、毛刺、油污及防护层等。 焊缝的渗透检测应在焊接完工后或焊接工序完成后进行。 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 24h 后进行焊缝的渗透检测。 标准抗拉强度大于 540Mpa 钢材制造的球罐 ,应在焊接结束 36 小时后进行检测操作。 紧固件、锻件的检测应在最终热处理后进行。 被检工件的表面质量应由委托单位的质量检查人员检验合格并在检测委托单上签字认可。 检测人员操作前应对工件的表面质量进行复核,当表面质量不符合检测要求时,应在委托单上注明原因,退回委托单 位进行表面修整,直至符合检测要求。 3 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工艺参数 渗透检测方法: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剂) 代号 Ⅱ cd. 渗透剂施加方法:喷涂法。 渗透时间:当工件温度为 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 10min。 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时,应按 条的要求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 清洗方法:采用擦洗法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 干燥方法 和干燥时间:自然干燥,干燥时间一般 5~ 10min。 显像剂施加方法:喷涂法 灵敏度校验 使用新的渗透检测剂、改变或替换渗透检测剂类型或操作规程时,实施检测前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一般情况下每周应用镀铬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检测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测。 非标准温度的检测方法的鉴定 温度低于 10℃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在试块和所有使用材料都降到预定温度后,将拟采用的 低温检测方法用于 B 区。 在 A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 A、 B 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 如果显示迹痕基本上相同,则可以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经过鉴定是可行的。 温度高于 50℃条件下渗透检测方法的鉴定 施加渗透剂 显像 干燥 清洗 观察与评定 后处理 预清洗 14 如果拟采用的检测温度高于 50℃,则需将试块 B 加温并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保持在这一温度,将拟采用的检测方法用于 B 区。 在 A 区用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比较 A、 B 两区的裂纹显示迹痕。 如果显示迹痕 基本上相同,则可以认为准备采用的方法是经过鉴定可行的。 检测操作 予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污和污垢彻底清除,并让其自然干燥。 局部检测时,预清洗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 25mm。 施加渗透剂 用喷涂法施加渗透剂,喷嘴距工件表面 2030mm,渗透剂要覆盖整个被检部位。 并应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去处多余的渗透剂 渗透结束后,先用 干净不脱毛的布或吸水纸 将大部分多余的渗透剂擦除干净,再将清洗剂喷涂至 干净不脱毛的布或吸水纸 上进行擦洗。 直到将多余 渗透剂擦洗干净,但不允许往复擦洗或将清洗剂直接喷涂在被检部位。 干燥:去处多余的渗透剂后自然干燥,干燥时间一般 5~ 10min。 施加显像剂 显像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薄而均匀的喷涂在被检表面,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施加。 喷嘴距工件表面 300400mm,喷嘴方向与被检表面的夹角为 3040 度。 观察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 7min~ 60min 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白光下进行,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现场检测时,可 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 500lx。 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 5~ 10 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缺陷记录 发现缺陷后,用记号笔在工件上标出,并用草图在探伤记录中标注。 必要时可采用照相、录相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 后处理 检测结束后,用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清除探伤部位的渗透剂和显像剂。 缺陷评定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 JB/ 标准执行。 复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验: 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用户有要求或认为有必要时。 复验时,必须对被检表面进行彻底清洗。 4 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要求和方法 15 质量检查要 求 检查系统灵敏度,缺陷评定准确性。 质量检查方法 用镀铬试块检查系统灵敏度。 检查缺陷记录,必要时进行复验。 质量检验标准 试块人工缺陷显示清晰。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 JB/ 的规定。 施工技 术文件要求 采用其它质量检验标准时,应以施工技术文件的要求为准。 质量控制点 序号 控制点 控 制 措 施 1 人员资格 检查检测人员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2 检测 工艺 编制无损检测方案和渗透 检测工艺卡 3 系统灵敏度 每天工作开始前,用镀 铬试块 校验系统灵敏度 4 检测报告 实行检测报告审核制,审核人员对报告内容的准确性进行审核 质量记录 渗透检测记录 操作时应认真填写渗透检测记录。 记录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工程编号、工件名称、工件编号、材质、尺寸及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检测比例、 渗透检测剂牌号、标准试片、检测方法( 包括渗透剂类型和显像方式)、操作条件(包括渗透温度、渗透时间、干燥温度和时间、显像时间;)操作方法(包括预 清洗方法、渗透剂施加方法、去除方法、干燥方法、显像剂施加方法、观察方法) 验收标准、缺陷情况、返修及复探情况 、探伤结论等,检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应在检测记录上签字。 渗透检测报告 应及时签发渗透检测报告,其内容除包括渗透检测记录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满足检测标准规定的有关内容。 检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应在探伤报告上签字。 资料保管: 所有检测资料应妥善保管,保管期原则上 不得少于 7 年, 7 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去除多余渗透剂时,如清洗不足或过清洗都 将可能造成漏检。 非标准温度检测时,一定要用铝合金试块进行操作方法的鉴定。 检测面照明一定要符合要求,否则细小显示观察时有可能遗漏。 5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 主要控制措施 16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 控 制 措 施 1 渗透检测 触电 1 现场用电严格实行三相五线制。 2 配置漏电保护器。 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4 施工现场用电设备接地。 2 渗透检测 火灾 1 现场配备灭火器材。 2 制定《应急预案》 ,并进行演练。 3 渗透探伤剂存放应远离火源。 3 渗透检测 高处坠落 1 高处作业前,对脚手架进行检查。 2 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严禁低挂高用。 3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 制定《应急预案》 ,并进行演练。 4 渗透检测 罐内作业窒息 1 容器内作业前,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有害物质检测。 2 注意通风 ,配备必要的通风设备。 3 设置专人在容器外监护。 环境管理主要控制措施 序号 作业活动 环境因素 控 制 措 施 1 渗透检测 破布、废纸,废渗透剂喷罐 1 设置专用容器,分类回收。 2 统一上交现场有关部门。 作业环境要求 现场通风:容器内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通风良好。 现场照明:容器内作业时,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 6 管理措施 检测人员进入检测现场必须遵守建设单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正确佩带安全防护用品。 检测仪器运输途中要做好防震措施,并按仪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仪器。 高处作业应系好安全带,检查跳板是否牢固,并将仪器安全可靠的固定在检测工作部位,防止人员、设备高空坠落事故。 做好安全用电工作,保证电源电压与仪器额定电压相符,容器内作业照明应使用安全电压。 严格按照委托单委托的检测工件、检测部位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不得随意更换检测工件或检测部位。 严格按检 测方案和工艺卡规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检测操作。 认真做好检测原始记录,按检测标准评定检测结果。 做好现场检测器材的维护保养和保管工作,对仪器的非正常损坏或丢失仪器材料的将予责任者以严肃处理。 17 第三章磁粉检测专用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无损检测专用检测工艺
相关推荐
11 追踪功能。 具有提供智能化的无线电波自动调控 与切换能力,以确保单个 AP 接入点在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到邻近 AP,不会影响无线的接入服务;具有支持热备份的无线交换机 N+1 的冗余备份机制。 可扩展可升级 通过一个集中的无线局域网网管平台实现对所有的 AP 功能的配置和管理, AP 既可以提供无线接入,也可设置为无线入侵监控、无线终端追踪定位、无线电波传输分析的工作模式。
起来了。 24. 现在我们可以拔掉交叉线,把有线网络禁用,连接一下 我们刚刚建立的无线网络,连接成功后,可以 ping 一下我们的无线 AP 的 BVI1 接口的 IP 测试一下我们的网络。 25. 同时其它移动站也可以连接一下我们新建的这个 SSID 形成一个 AP,多个移动站的网络。 五、思考题 1. 在建立一个无线网络的时候都需要给 AP 配置什么样的参数。 2.
对剧毒、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农药必须严禁使用。 如:无机砷杀虫剂,无机砷杀菌剂、有机汞杀菌剂、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氯杀螨剂 3 (三氯杀螨醇等),有机磷类杀虫剂如甲胺磷,对硫磷、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等,取代磷类杀虫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等)。 有机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比久等。 化学除草剂(除草醚、草枯醚等)。 农药使用方法 农药使用原则: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基本方针
要加压就可以轻松进尺,随着深度的增加,压力需要相应逐渐增加,这也与深度增加后,地压升高,土质变得更为致密有关。 ( 4) 钻杆提升时,应该首先将动力头向上提一段(如只使用了第一节钻杆,则不需要),这是为了避免带杆,然后适当反转,转速无需太快,接着,反转速度慢慢降低,同时上提钻杆。 最后,钻杆停止反转,上旋挖钻机操作保养手册 17 提钻杆即可。 (钻杆衔接处和护筒的范围内,需要减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