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大题总结打印内容摘要:

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化质化活动阶段; (3)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心 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1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 区别: (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 态度的内化水平由低到高: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 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总之,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作严格区分。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 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2)他律道德阶段( 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 我中心阶段( 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 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 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 “服从 ”为特征,而是以 “平等 ”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 地位。 (4)公正道德阶段( 1 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他们基于公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评述柯尔伯格(美国)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 相信客观的责任。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 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 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自觉的遵守公共规则,行 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 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 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四)柯尔伯格理论的价值与不足:系统地扩展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体系完整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不同意见:( 1)公正取向的和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 2)关于 “是 —应当 ”悖论。 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 1)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 2)自我意识增强。 (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是关键期)。 (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 1)有效的说服。 ( 2)树立良好的榜样。 (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讨论交谈等。 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一选择( 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二赞赏(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三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 “赋值过程 ”(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也有效。 2有结构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过程。 基于信息加工理 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基克包括四个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 ( 1)建立问题表征( 2)搜寻解法: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如下策略:( 1问题类比: 2手段 —目的分析 3问题分解 4想法 —检验 ( 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 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 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应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如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 1)发散思维训练。 ( 2)推测与假设训练。 ( 3)自我设计训练。 ( 4)头脑风暴训练。 2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动机有何作用。 学习动机并 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 ( 1)激活功能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 2)定向功能: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