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内容摘要:

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 如果学生仅修 4 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 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二)关于学业的认定 修满 4 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 建议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三)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 “ 内容标准 ”“ 例子 ”“ 活动建议 ” 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 的指导意义。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 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 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四、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 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 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 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