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内容摘要:
育壮秧(叶龄、密度、营养土层厚度等)关键农艺技术等。 江淮油(麦)稻茬中稻高产优质减灾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1)主推品种。 根据本区域易旱,农用水成本高、土壤肥力不高的现状,提出本区域不同肥力水平下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以耐旱杂交中籼组合丰两优 1 号、绿优一号等为主推品种,示范种植旱稻品种皖旱稻优 1 号、绿旱 1 号。 ( 2)水稻 节水高效避灾生产技术。 以节水栽培为重点,配套旱育稀植技术、旱育抛秧技术、地力培肥技术、精确施肥技术、白叶枯和螟虫无公害防治技术、抽穗期高温热害避灾技术,进行优化集成。 ( 3)形成 江淮油(麦)茬中 稻丰产节水高效减灾生产技术体系 23 套,并进行示范推广。 沿江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1)选择双季早、晚稻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在早稻主推早籼 1晚稻主推晚稻 111 等品种的基础上,继续筛选早稻苗期耐寒、晚稻生育后期耐低温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和搭配。 并确定大面积推广的早稻品种常规稻和杂交稻各 1~ 2 个、双 晚品种常规稻和杂交稻各 1~ 2 个,扩大双季早、晚稻连作直播稻专用型新品种皖稻 143 号的繁殖和应用。 ( 2)在技术体系集成上,针对该地区生产农时偏紧和劳力紧张、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化学肥料和农药滥施的生产现状,以双季稻轻简节本栽培为重点,将现有的旱育稀植技术、水稻直播和抛秧栽培技术、精确施肥技 16 术、稻瘟病和螟虫无害化防治、沼肥施用技术,进行优化和集成。 ( 3)形成适合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冬闲田、绿肥茬和油菜茬口的丰产、优质、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 23 套,并进行示范推广。 (三)关键技术攻关内容 以建立 核心试验区超高产攻关田和万亩核心试验区为基础,以提高我省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保证粮食安全,巩固我省粮食商品基地为根本目标,针对安徽省实际情况,紧扣不同水稻产区集成示范技术体系的关键问题和瓶颈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研究,为水稻的持续稳定增产增效提供技术保障。 主要内容如下: 水稻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主要在五个县核心试验区超高产攻关田进行: ( 1)技术内容研究 ① 优质高产供试品种的选择 以近期内通过省审或国审的优质高产品种为对象,可包括已通过区试并进入生产试验的即将审定的特别优秀的品系(组合),选择作 为适合不同水稻产区(麦茬稻、油菜茬稻和双季稻)的攻关研究品种(包括双季稻区早、晚稻的熟期搭配),以作为当家品种的技术储备。 ② 最佳播栽期、不同育秧方式的壮秧标准和培育壮秧技术研究 根据不同水稻产区的茬口、品种、移栽方式等,研究该产区水稻最佳播栽期,相配套的育秧方式和壮秧标准及育秧技术。 ③ 最适密度的研究 根据不同水稻产区的品种特性、产量指标等研究最适栽插密度,包括行穴距、穴苗数和最适基本苗。 ④ 肥、水、药精确管理技术研究 肥、水、药管理粗放和盲目施用是影响安徽省水稻高产的关键问题,针对不同茬口和相应品种的肥 、水、药管理研究,精确到种类、数量和施用时 17 间,方便农民应用。 肥料管理主要是适氮稳磷增钾及前肥后移,改变“一炮轰”的施肥习惯,水浆管理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和高产形成规律在定量化和时间上明确;农药管理中心是有害生物无害化防治。 ( 2)指标体系研究 ① 超高产群体动态指标的研究 研究不同类型品种的超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等最佳动态指标。 ② 超高产群体生理形态指标的研究 研究不同类型品种的超高产群体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单茎茎鞘重、茎蘖成穗率、最适颖花量、结实率、颖花根活量等指标。 ③ 经济技术指标的 研究 研究超高产群体单位面积的物质、经济投入量,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等指标。 ( 3)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研制 根据技术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研究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制定安徽省不同水稻产区(含不同茬口、品种类型等)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省级地方标准,并向全省颁布实施。 由安农大黄义德教授牵头承担,省农科院张培江研究员等五个核心试验区的技术负责人具体参加,联合攻关。 中稻减灾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 1)主导品种丰产性和耐旱性研究。 针对本区域水稻生产面积大,当家品种不明显,品种质量欠优等问题,筛选适 合本地区种植的早、中、迟熟杂交中籼,优质抗病杂交中粳组合各 12 个。 把近两年经过国家和本省审定的组合在本地区不同生态区域进行丰产性和耐旱性鉴定,明确不同熟期和类型的当家组合,在核心区和示范区进行与优质高产主导品种配套的技术研究与示范。 提出本区域不同肥力水平下品种结构和合理布局,设立由丰两优 1号、绿优一号、两优 632新两优 6 号、Ⅲ优 9天协 1 号参加,以协优 18 57 为对照,每个组合 亩,两个栽插密度( 5 8 寸和 6 9 寸),实行全程无水层灌溉,节水栽培,相同田间管理。 本项试验在省农科院绿色食品所试验地进行。 ( 2)水稻节水抗旱避灾生产技术。 江淮分水岭地区由于水资源在年际间、地区间以及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且调蓄能力不强,导致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早中熟中稻易遭受高温热害等实际,工程供水时间与水稻生长需水不一致、农用水成本高的现状,研究一季中稻生理需水规律,影响产量的水分指标,本区域灌区的需、供水规律及合理调配,农用三级提水每级成本及最佳经济利用标准。 选用水稻较耐旱品种的主导品种,采取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水分亏缺对这些品种生长发育、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影响,结合土壤水分、蒸发量与产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明确其需水量 和需水规律,制定最优的节水灌溉制度,提出合理的供水时间和供水量,形成科学的节水高效避灾生产技术体系。 在核心试验区以绿优一号为供试品种,采用水稻受旱时叶尖干枯和卷叶状况的 5 级形态指标,研究水稻水分临界期和水分临界点等需水特征,用水分胁迫指数( WSI)作为水分胁迫的指标,指导主导品种节水灌溉。 由省农科院朱启升研究员牵头承担,省农技推广总站杨惠成研究员等具体参加。 ( 3)地力培肥技术。 ①对五个核心试验区的土壤理化及养分状况进行全面检测,通过一系列的肥效试验,研究提出沿淮、江淮、沿江江南不同地区的小麦茬、油菜 茬中稻和双季稻的平衡施肥配方,并研制出相配套的水稻专用肥产品。 ②开展江淮地区以增施有机肥为重点的土壤培肥技术研究。 研究增施有机肥的技术途径,重点探索秸秆还田的关键技术。 ( 4)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 ①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开展利用核心试验示范区内生物多样性控制螟虫、稻飞虱等,生物农 19 药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的协调利用研究,开发出适宜清洁稻米生产使用的环境友好型生物复配农药,实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无害化治理。 ②免耕田除草技术。 开展化学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筛选出适宜品种,研制出安全、高效的适 宜不同栽培方式的稻田除草剂混剂产品。 双季稻轻型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我省双季稻区劳动力紧张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尤为突出,对高产节本高效的轻型化栽培技术需求迫切,同时,该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较快。 本研究针对直播、抛秧、免耕、机械化等轻型化栽培技术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为我省水稻的轻型化栽培提供技术储备。 ( 1)研究内容 ① 水稻直播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 根据直播栽培对品种特征特性的要求和目标区域生态条件,筛选适合直播栽培的水稻新品种。 对不同地区、茬口和品种进行精量播种、高成苗率、高 产群体调控技术和无公害高效除草技术研究。 ②水稻抛秧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主要进行水稻二次化控培育抛栽多蘖壮秧、抛栽高产群体调控技术、水稻抛秧的防倒伏技术和水稻抛秧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③水稻免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免耕稻灭茬无害化除草技术、免耕稻土壤理化性状、养分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免耕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 2)指标体系研究 ①高产群体动态指标研究。 研究直播、抛秧、免耕的高产群体的叶龄,茎蘖动态,主要生育期茎蘖、干重、叶面积等动态指标。 ②轻型栽培的效益分析。 记载轻型栽培单位面积的投入品和农事操作用工等, 分析产投比和经济效益。 ( 3)轻型化栽培技术体系研制。 根据技术内容和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制 20 定不同地区的轻型化栽培技术规程。 由省农科院李泽福研究员牵头承担,省农科院陈周前研究员等具体参加。 安徽省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及技术支撑研究。 以建立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安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及其技术支撑,并对本课题提供区域水稻生产发展理论支持和工作协调。 ( 1)分析安徽粮食生产状况,作出安徽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判断,评估安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找出影响安徽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2)从资源高效利用 、农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研究安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提出粮食综合生产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具体建议。 ( 3)分析安徽粮食生产发展方向及其技术需要,找出区域粮食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出保障粮食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种植制度及其重要技术支撑。 ( 4)着眼于培育潜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出安徽省“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领域立项建议,并为本课题后续发展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省农科院胡永年研究员牵头承担。 (四)技术路线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攻关。 首先,组建课题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省长为组长,省科技厅厅 长、农委主任、财政厅长、粮食局长为副组长,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分管领导为成员,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领导小组负责决定课题的重大事项,协调落实地方配套经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科技厅农社处行使职能),具体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第二,课题由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安农大和 10 个试验、示范区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承担,共同制定课题的总体实施方案,按照安徽稻区的类型,经竞标筛选,确定沿淮淮北单季稻区、江淮中稻区、沿江江南双季稻区和皖西皖南山区一季稻区四类稻作区增产潜力大、综合工作基础好的 典型 21 县进行联合实施。 第三,课题集中全省各优势研究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及县级科技农业部门,组成了优秀专家队伍,并与课题布点县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组成的产、学、研队伍共同实施。 并聘请国家级和邻省水稻专家为课题技术顾问,进行技术指导。 针对各稻区的区域特点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 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示范与关键技术创新突破相结合。 首先,根据安徽各区域的稻作生产实际,对现有的增产增效实用技术进行优化组装集成与大面积示范验证,为近期内迅速提高水稻单产和稻作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 ,对影响水稻持续增产增效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并取得突破,增加技术储备和稻作发展后劲。 以区域示范区建设为主,与技术的研发相结合 课题以我省四大类型稻作区六个核心试验区和十个县的示范区建设为主,将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示范;同时,在各示范区内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即研究的课题来自于生产实际,大面积的生产示范又验证关键技术的适用性。 以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为主要支撑,与充分调动各级各类技术人员积极性相结合。 课题的任务重,范围大, 100 万亩的示范, 1000 万亩的辐射,必须要充分调动全省上下,水稻产区各 类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实施,才能真正使课题的技术成果运用到大面积生产中去,从而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 以课题组为主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与吸收借鉴省内外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立足于本课题组,同时亦注意吸收借鉴省内外的一些先进并适合于我省应用的科技成果,加以丰富和完善。 22 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办公室 省农科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5 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和龙头企业 组建多学科 、多层次的科技攻关和课题实施队伍 沿淮淮北麦茬单季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江淮油(麦)茬中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沿江江南双季稻高产优质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关键技术创新 技术优化集成 安徽安徽 超高产攻关 试验研究 集成示范 辐射应用 产业化开发 凤台、天 长、肥西、庐江、贵池各 20 亩的超高产攻关 在沿淮、江淮、沿江、江南 5县建立 万亩高产核心试验区 在 沿。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相关推荐
.....................................................................................................111 第七部分 用户权限 ......................................................... 112 简介 ...................
.....................................................................................................111 第七部分 用户权限 ......................................................... 112 简介 ...................
月 日 备注: 表 绿色建筑 施工图审查一览 表 交叉专业( 居住建筑 ) 编号 :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筑类型 高层 □ 中高层 □ 多层 □ 其它 _______ 设计单位 绿建咨询单位 星级目标 一星 □ 二星□ 三星□ 条目 评价标准条文规定 设计满足项 及设计措施 审查结论 节能与能源利用(经审查符合要求:控制项 项 一般项 项 优选项 项) 设计 满足项 设计措施 、计算结果
( ) 25 .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 的。 ( ) 26.滚动轴承内圈与基本偏差为 g的轴形成间隙配合。 ( ) 27.装配精度高的配合,若为过渡配合,其值应减小;若为间隙配合,其值应增 大。 ( ) 28.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W ) 29.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R ) 30.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二
监理单位 施 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六 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 ㎡。 地下一层、地上 二十四 层。 地下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为框架结构。 采用天然地基。 二、 施工 状况 本工程目前“三通一平”已经完成,土方开挖和地基处理由专业施工单位完成。 三、 设计要求 基础底板下部做法为: 1. 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结构自防水) 2. 混凝土保护层 3. 防水 层 4. 100 厚 C15
价和质量改进的决定措施; c)资源条件的需求; d)质量体系的评价结论,含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评价。 管理评审应形成管理评审报告,有关人员对管理评审输出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予以实施,质量负责人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并将实施情况向站长(经理)报告。 管理评审的记录移交资料员。 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0 江苏立盟科技 有限公司 安全阀校验站 质 量 手 册 章节号 6 资 源 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