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二期工程内容摘要:

样性明显增加,森林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由稳步复苏进一步向和谐发展转变,提供林区就业岗位 万个,基本解决职工转岗就业问题,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调减木材产量。 为促进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休养生息,进一步调减木材产量,由上一期定产后年无 万立方米在“十二五”期间分 3 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继续强化森林管护。 管护国有林面积 亿亩,落实管护责任制。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 中幼龄林抚育。 后备资源培育 4890万亩,其中森林改造培育 4200 万亩(补植补造 3700万 亩,改造培育 500 万亩),人工造林 490 万亩,飞播造林 200 万亩,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 通过落实政策和工程项目,增加林区就业,提高职工收入,健全职工和林区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使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接近或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14 第四章 森林分类经营与木材产量调减 一、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森林主导功能不同,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 [2020]214 号),将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林地区 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并按照保护等级将国家级公益林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执行相关保护和经营管理规定。 国家级公益林一级严禁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国家级公益林二级、三级可以采取卫生伐和生态疏伐等抚育性经营措施。 将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林地区划界定为商品林,按照近自然林经营理念,大力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采取集约经营方式,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商品林经营依法执行采伐限额等有关管理规定。 天保工程一期 的限伐区,划入国家级公益林的,执行公益林的有关规定;未划入国家级公益林的继续执行限伐政策。 二、进一步调减木材产量 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和资源状况,按照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的要求,为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科学确定森林资源的合理承载量。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上期定产后年均 万立方米在“十二五”期间分 3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减少 万立方米,下调 %。 其中, 2020 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 15 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年调减到。 按区域 分: 内蒙古森工集团和岭南八局木材产量由 万立方米调减到 万立方米,减少 万立方米,下调 %。 其中, 2020 年调减到 127万立方米, 2020 年调减到 , 2020 年调减到122 .6 万立方米。 吉林森工集团,延边森工集团和营林四局木材产量由 万立方米调减到 134 万立方米,减少 万立方米,下调 %。 其中,2020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年调减到 134 万立方米。 黑龙江省森工集团木材产量由 419 万立方 米调减到 万立方米,减少 ,下调 %。 其中, 2020 年调减到 140 万立方米, 2020 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 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大兴安岭集团公司木材产量由 万立方米调减到 万立方米,减少 万立方米,下调 %。 其中, 2020 年调减到 72万立方米, 2020年调减到 万立方米, 2020年调减到 米。 海南、新疆和建设兵团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目前全国木材年产量 7072 万立方米左右,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 为 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产量 %。 从 2020年开始分三年调减到位后的木材产量为 万立方米,调减量为 万立方米,占目前全国木材产量的 %。 同时,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中的商品林采伐将增加部 16 分木材产量。 因此,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的调减,对木材供需影响不大。 通过加强后备资源培育和国家实施的造林补贴政策及其他工程造林项目的实施,木材供需矛盾将呈逐渐缓解的趋势。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森林资源状况,适时调整木材产量。 第五章 加 强森林资源培育 一、资源状况评价 工程区总面积 62599 万亩,其中林地面积 56553 万亩,占工程区总面积的 %。 在林地中,有林地 45830 万亩(其中天然林 42020 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 %),占 %;灌木林地 2746 万亩,占%;疏林地 473 万亩、占 %;无林地 4029 万亩,占 %。 目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主要特征: (一)龄组结构不合理 幼中龄林比重大,成过熟林少,幼、中、近、成过熟林比例为21:48:15:16,幼中龄林占近 70%,而且资源统计中的近、成过熟林,由于不合理的过量采伐利用,林分结构和林相特征已经接近中幼龄林。 特别是除少量人工林、天然纯林以外,大部分林分结构整体趋于相近,林相残破,幼、中、近、成、过林相已无明显特征,俗称 “四不像 ”林分十分突出。 (二)森林单位面积蓄积低 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为 立方米,远远低于当地原始林区 17 200400 立方米的公顷蓄积量,特别是中幼龄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更低。 (三)林地生产水平低下 长白山、小兴安岭林区林木蓄积生长量仅为每年每公顷 立方米 ,比相同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 5070%以上。 (四)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较低 现有林分经过多次重复采伐作业,目的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组成比重越来越低,平均在 60%以下。 (五)林分稀疏 低郁闭度林分逐年增多,多年的不合理采伐利用,导致原始天然林资源锐减,成过熟林资源濒临枯竭,天然珍贵树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采伐木胸径逐年降低,目前乔木林平均胸径仅为 厘米(其中天然林 厘米、人工林 厘米),林木株数均达不到林分结构的合理株数。 现有森林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森林生态功能下降,加上现有木材产量已 超出了森林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目前急需休养生息,按照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加快后备资源的培育。 二、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森林资源保护是各项林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是天保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资源保护 一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杜绝乱砍滥 18 伐和超限额采伐,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进一步强化林地林权管理,严格禁止林地逆转和非法流失,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要求,坚决 禁止毁林开垦、毁林开矿等现象发生。 二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强化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群防群治。 三是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管护合同,明确森林管护承包者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和责任,以林地承包经营为载体,推进森林管护与资源培育、林下资源开发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强化管护成效考核,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森林、林木、林地消长变化的监测评价和动态管理,对资源管理保护不力,资金使用问题严重的单位,实行投资调控,限期整改。 (二)完善管护模式 认真总结 并不断完善森林管护办法,根据工程区森林分布特点,结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针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行之有效的森林管护模式,确保管护效果。 管护站管护模式 因地制宜建设森林资源管护站,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全面落实目标责任。 实行 “管护效果信息卡 ”等制度,全过程监督森林管护工作。 专业与承包管护模式 对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远山区,实行封山管护,建立精干的森林专业管护队伍。 对交通较为方便,人口稠密,林农交错的近山区,采取划分森林管护责任区,实行承包管护。 家庭生态林场管护模式 以森 林承包管护为前提,结合林下资 19 源综合开发利用,以企业职工为主要承包者,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开展森林资源管护的同时,开展林下资源合理利用。 管护责任制模式 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人头户头,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范围与面积、管护内容与责任、奖惩措施等。 其他管护模式 包括场乡、场村、场农(户)联管等。 三、加强后备资源培育 森林经营和资源培育是人为促进森林资源尽快超过自然演替阶段,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措施。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由于历史上长期过伐,森林生态功能下降,可采资源严重匮乏,中 幼林比例较高,残次林面积较大,且存在一定面积的宜林地。 同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为了提高林分质量,尽快恢复顶级的森林生态系统,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促进职工就业增收,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区分不同地区和森林类别,采取相应森林经营培育措施,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责改、宜补则补,造、抚、改、补相结合。 大兴安岭林区的公益林经营以增强森林的蓄水保土、防风减灾、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游憩娱乐等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为主,重点培育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生态公益林,提高森林生态与社会效益;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