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内容摘要:

个学科、全部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兼顾整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凝聚合力,整体发展。 差异性原则 虽说诗词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 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 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研究各有侧重。 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 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老师而言,那些爱好文学,文字功底相对深厚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 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是在地区农村的中心小学研究,十分关注实践层面的操作。 要真正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开发校本资源,把诗词教育作为校本课程。 因此,我们的实践不 但能完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宝贵的经验。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验证,能使理论得到补充、体验和证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在课题研究中促进高质量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本地诗词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6 的思想感情。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诗词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 具体目标 低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儿歌、童谣 30 篇和新课程推荐的 50 篇浅近的优秀诗词,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语言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中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新课程推荐的优秀诗歌 50 篇,学校选编的词 15篇和地方诗词 15 篇,并注意在诵读中,模仿和简 单创作诗歌,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高年级研究目标: 诵读新课程推荐的优秀诗歌 60 篇,学校选编的词 20篇和地方诗词 20 篇,注意通过诗词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进行初步的诗词创作,让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四、实验的方法: 文献法(学习借鉴、指导实践) 行动研究法(关注过程、注重发展) 经验总结法(经验积累、理性分析) 调查统计法(个案分析、数据整理)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程提出的小学生古今 诗文 160 篇和对其它中华传统优秀诗词作品的收集,进行分类、整理。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和创作。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丰厚博大,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营 7 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 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文人吟诵有关镇江地区的诗词以及镇江地区的文人所创作的诗词,开发地方性诗词文化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依靠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诗词文学作家、教学专家共同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诗词文化课程,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活 动的开展,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目的,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六、实验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限( 2020 年 4 月 —— 2020 年 4 月)共五年完成。 准备段: 2020 年 4 月 —— 2020 年 6 月 调查研究、制订方案,筹建课题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