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摘要:
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流体力学 (主要为水力学 )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适用 条件,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建筑制图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绘图基础。 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计算原理,掌握一般基础的设计原理。 掌握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的一般过程、了解项目策划、管理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⑥ 专业知识 : 掌握土木工程项目的勘测、规划、选线或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 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 CAD 和其他软件应用技术。 掌握土木工程基础的设计方法,了解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与试验的基本方 法。 了解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及一般设计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 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 ⑦ 相邻学科知识 了解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了解建筑与交通的基本知识。 了解给排水的一般知识,了解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等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机械等的一般知识。 了解土木工程智能化的一般知识。 人才培养规格概括性表述 本培养模式依托土木工程领域,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基础及专门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与该工程领域有关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 毕业生 应能够在该工程领域中从事与土木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培养规格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理论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土力学 ], 土木工程设计基本理论。 ( 4)熟悉本专业领域内 2 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行等基本实践技能; ( 6)具有一定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 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 体系 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 本 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 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 分 及 15 个知识体系构成。 每个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 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 一般 知识单元。 本 专业教育内容 、 知识体系 、 知识领域 、 知识单元 等如下表所示: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 教育 内容 知识体系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 核心知识单元(必修) 一般知识单元(选修) 知识单元分配 学分 分配 知识单元名称 学分 分配 普通 教育 (通识 教育 ) 人文社会科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关推荐
板、柱在跨度相同 当梁与剪力墙同一直线布置时,检查有无梁的宽度超过墙的厚度。 当梁分别支承在剪力墙和柱边时,检查梁中心线是否与轴线平行或重合,检查梁宽有无突出墙或柱外,若有,应提交设计处理。 检查梁的受力钢筋最小间距是否满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当工程上采用带肋的螺纹钢筋时,由于工人在钢筋加工中,用无肋面进行弯曲,所以钢筋直 径取值应为原钢筋直径加上约 21mm 肋厚。
风和现代化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作品已被全世界设计人士注目。 新的形象,新的空间出现在人的眼前,给人的感受是最好的答案。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阿房宫、故宫。 现代人每进入这上空间环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象征之感。 在大设计时代到来之前,青年设计师会不断涌现。 期望着象中国文字一样的设计风格出现。 切记设计师匆匆忙忙,顾此失彼 在中国文化五千年的长河 里,有关非常丰富的营养和材宝。
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 1: 2 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后即可开始泵送混凝土。 开始泵送时,泵送速度宜放慢,油压变化应在允许值范围内,待泵送顺利时,才用正常速度进行泵送。 泵送期间,料斗内的混凝土量应保持不低于缸筒口上 10mm 到料斗口下150mm 之间为宜。 避免吸入效率低,容易吸入空气而造成塞管,太多则反抽时会溢出并加大搅拌轴负荷。 混凝土泵送宜 连续作业,当混凝土供应不及时
为 C。 A.( 3232500, 20200000); B.( 3732500, 20500000); C.( 3232500, 20500000); D.( 20500000, 3232500)。 3. 水准测量前后视 距相等可消除的误差是: ①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 ②水准尺零点差;③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 则正确的 选择 为 : C。 A. ①②③; B. ②③ ; C. ①③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