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五种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袋黑点病:是近年推广的果实套袋后出现的一种新病害。 发病初期果实萼洼周围出现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以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心有病组织液溢出,风干后呈白色粉末状。 严重时病斑相连合成大病斑,梗洼周围和胴部亦可见病斑。 发病规律:由腐生的真菌粉红聚端孢霉引起,腐生在花器残体上,如花柱、花丝、花药、萼片等部位,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凡树冠郁闭,果实套袋后袋内阴暗潮湿环境条件迎合其需要,特别是在 6 月以后在秋雨多和高温持续数日的年份发病较多。 病菌只在果实表面和浅层果肉为害,不会侵害深层果肉。 离开高温高湿条件,病害 则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改善风光条件。 ,否则如火上浇油。 ,可选用 10%苯醚甲环唑、 80%代森锰锌、 13%多抗霉素。 、持续阴雨、抽样检查,发现有病状时,及时剪开袋底角,排水通气,口的长度 1厘米左右。 ( 2)害虫 : ①桃小食心虫:果实受害后生长受阻,果型不正,凹凸不平,形成“猴头果”,幼虫在 果 内取食,粪便排在果内,形成豆沙馅。 发生规律:因地域而异,年发生代数不一,一般 12 代,无论代数多少,均以老熟幼虫在土室内作 扁圆形“冬茧”越冬,幼虫出土 因地区、降雨、灌溉而异,取决于 5 月中下旬降雨或浇水土壤温度, 5 月下旬 6 月上旬无雨,土壤干旱,幼虫出土,推迟甚至达到 12 个月,会出现世代重叠。 幼虫出土后在杂草、土堆作夏茧在内化蛹,蛹期 1214 天,幼虫出土到成虫羽化约经 1820 天。 成虫白天在树冠 隐蔽处隐藏,夜间活动交尾,卵多产在果实萼洼处,少数在叶片和梗洼处,见卵日期也因年而异,初卵粉红色,周围一圈 Y 字形凸起,卵期 7 天左右。 幼虫孵化在果面爬行短时间后蛀入果实, 20 天后幼虫老熟于 7 月上旬脱果。 7 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二代幼虫在 果实采收前大部分脱果,多处根颈 1 米范围内作茧,一般在312 厘米土层中。 防治方法: ,暴露虫蛹,天敌食之,并清除园内虫果。 月中下旬至 6 月上旬地面喷 48%毒死蜱 400500 倍,并耙土。 月底 6 月上旬卵孵化 13%时,树上及时喷 25%灭幼脲或加 48%毒死蜱,杀灭幼虫和卵。 (二) 梨树 一、黑星病:世界各梨区均有发生,是梨果栽培种的重要病害,能为害梨树的各种绿色幼嫩 组织,从落花后到果实成熟前,均可造成为害。 (一)叶片发病:多在叶片背面主脉和支脉之间产生不规则形淡黄色小斑点,病 斑上长出黑褐色霉状物,不久在叶片正面出现黄褐色病斑。 严重时病斑蔓延融合成片,是叶背布满黑色霉层,全叶变黑褐色,提早脱落。 叶柄受害形成椭圆形凹陷病斑,并产生黑色霉层,影响养分,水分运输也造成叶片早落。 (二)果实发病:生长前期、中期发病的果面,产生淡黄褐色圆形小病斑,条件适合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条件不适合无霉层,病部停止生长,随着果实膨大,病部凹陷,木栓化,龟裂,果实畸形,病部果肉变硬,味苦,果实易早落。 病果生长到中后期病斑变黑褐色龟裂。 梨芽受害,鳞片绒毛多,后期产生霉层,芽鳞开裂芽枯死。 新梢受害,幼嫩组织 上形成淡黄褐色椭圆形或圆形病斑,隆起,有黑色霉层,后期凹陷龟裂,呈疮痂状。 (三)发病规律:梨黑星病菌的越冬形态和初侵染源比较复杂,主要有三种情况。 ,头年秋天发病形成大量分生孢子于芽的外面, 810 月气温降至 22℃以下时间孢子发芽侵入芽内,形成病斑。 菌丝并向芽的基部扩展,翌年花后鳞片脱落,侵染长出的新梢基部并形成霉层,称“雾梢”,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在寒冷干燥的状态下保持到翌年春天仍具有发芽能力,成为初侵 染源。 ,除在病芽上越冬外,还能在保湿很好的病落叶内形成子囊壳,翌年春放出子囊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四)病菌的传播与再侵染:梨黑星病是梨树生长期再次侵染次数较多的流行性病害。 降雨在 5 毫米以上分生孢子即传播侵染,落到叶果的幼嫩组织上在水膜中发芽,从气孔或皮孔直接侵入。 侵入温度最低 8℃,最适温度 20℃,最高 25℃。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菌可在 48 小时内完成侵入过程,潜伏期多为 1516 天。 叶龄短,潜伏期 10 天左右,展叶后的老叶不在发病或极少发病。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不断形成,不断发病。 发病时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病害发生时期差异很大。 一般多在 4 月至 7 月发病较多。 园内温度大,气温偏低常形成病害流行 ,北方梨区 5 月份降雨尤为重要。 (五)防治方法: ,创造梨树正常生长的环境条件,增强抗病性,如多施有机肥,配合复合肥,氮肥,改善土壤通透性,合理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落果,剪除病芽梢,烧毁或深埋。 生长期及时摘除冰果,病叶及发病的秋梢。 ,树上喷 %烯唑醇 2020 倍杀灭病部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 10 天左右喷一次药,连续 23 次,药剂选用 80%代森锰锌, 57月视病害侵染性情况选用 40%氟硅唑、 10%苯醚甲环唑、 %烯唑醇以及 25%腈菌唑等交替使用。 二、黑斑病 梨树黑星病主 要为害梨树果叶片和新梢,造成大量病果和提早脱落。 在历史五大分类系统中,主要为害砂梨系统中的品种属和西洋梨。 如日韩梨。 (一)叶片发病:最先在嫩叶上 形成 圆形大小黑色斑点,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病斑稍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密生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 病斑较多时则融合成不规则大病斑,叶变畸形早落。 (二)果实发病:果面上产生一至数个近圆形针尖大小褐色点粒,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表面密生黑霉,果实畸形,果面龟裂,严重时深达果心,使果实 早落。 (三)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芽、病叶、病果、病枝梢上越冬。 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菌孢子在水膜中或湿度大时萌发芽管穿破寄主嫩皮或经气孔皮孔入侵,造成初侵染发病使寄主细胞膜渗透增加,原生质膜凹陷崩溃,原生质停止流动,细胞失去对病菌的侵入抵抗能力。 一般年份的 4 月下旬 5 月初,平均气温 1315℃田间叶片开始出现病斑, 5 月中旬开始增加,6 月多雨病斑急剧增加,果实上病斑在 5 月上旬出现, 6 月上旬病斑增多,中下旬病斑开始龟裂, 7 月下旬病果大量脱落。 温度在 2428℃,持续阴雨,利于黑斑病的 发生蔓延。 同时与品种、树势叶果大小关系密切,叶龄超过一个月的基本不感病。 5 月下旬 6 月初,田间湿度大,温度在 20℃条件下,病菌接触寄主 4 小时后, 即可出现小黑点, 48 小时后可形成分生孢子。 果实套袋时如果果面上有很小病斑,套袋后病斑扩大慢,到 6 月中下旬后,病斑开裂,果实畸形。 (四)防治方法: %烯唑 锰锌、 35 度石硫合剂,杀灭越冬病原菌。 ,落花后选用 3%多抗霉素、 80%代森锰锌、 10%苯醚甲环唑, 67 月多雨时选用 40%氟硅唑、 50%扑海因等,各期间隔 10 天左右施药 23 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但套袋前必须用好杀菌剂。 三、轮纹病 梨轮纹病 是 梨树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 (一)枝干发病:造成树皮孔增生,形成病瘤,病瘤和周围树皮坏死,有的深达木质部,影响树体养分运输和贮存功能,削弱树势,重者死树。 开始在 12 年生枝条上出现病状,皮孔膨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