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目标 - 9- 第三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部、财政部 16 号文件为依据,以服务滁州地方经济、承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为己任,按照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专业建设机制、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的建设思想,把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全面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强化内涵建设。 坚持走校企合 作、工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深化以 “产学合作、工学结合 ”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名师领衔的 “双师 ”教学团队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 同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培养适应滁州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增强学院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滁州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 “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要求,根据安徽省和滁州市 “十二五 ”期间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本专业建设将 坚持立足服务于滁州市及安徽省其它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面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泛长三角区域, 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化工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 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全面对接。 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 “加强认知实践,实行工学交替,瞄准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 ”、创新 “双证融入,顶 岗实习,校企互融 ”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 ”的专业教学计划,与金达石油公司、安邦聚合高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分析基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发学做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依据 “学训结合,能力递进 ”的思路,构建 “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化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突出高职特色 ”的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编写 “体现化工行业技术进步 ”的特色教材,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方案 - 10-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 包括 “校中厂 ”、 “厂中校 ”的 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融教学、实训、实习、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 “化工实训基地 ”,辐射、引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绿色食品等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增强相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一批融教学、实验、实训、技术开发、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 “化工公共服务实训平台 ”,突出高职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产业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构建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进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以打造一 支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相统一的专兼结合的技术和教学过硬、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 “双师 ”结构和 “双师 ”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企业共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形成中、高职培养形式、课程体系的衔接,推行 “双证书 ”制度。 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流 “双师 ”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结合紧密,实训设施先进,教学团队优秀,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社会声誉好,在同类院校中 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专业。 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四维度第三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努力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扎实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理论基础,以及 能从事化工仪表、化工机械、化工检验、化工产品的生产运行、质量控制(化工产品质量检验)、基本技术改造以及化工产品营销等工作的 优秀高端技能型化工专门人才。 具体目标 ( 1)与行业、企业深层次合作实施 “工学结合 ”、 “双证融入,顶岗实习 ”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全面对接。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在学院的 “开放办学、校企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特点, 在原有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与企业合作 创建适应工学结合要求、 创新 “双证融入,顶岗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使 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 ,形成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 11- 企业密切合作的长效机 制,深化 “校企互融 ”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 “校企互融六对接 ”,即 “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 岗位 、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 其中 “双证融入 ”是指将 “化学检验工 ”和 “化工总控工 ”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开发的优质核心课程中,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职业资格证书; “顶岗实习 ”为职业训练,是指学生在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五个月,主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实训过程均以具体项目带动实训内容。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能力日趋 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安徽省化工协会保持密切联系,结合安徽 “十二五 ”期间化工产业发展方向 ,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设置多个不同方向 ,与多家企业深层次合作实施 “工学结合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 2)实施教学方式改革,努力转变培养方式。 “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主线 ”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化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 建设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 构建突出 化工 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根 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依据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邀请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 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 集 “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 ”为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和融 “教、学、做 ”为一体的训练项目 , 实施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教学方式;通过参加各种化工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实化工专业教学资源库,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职业综合素质定位于一观点 —两意识 —三精神,一观点是指工程观点,两意识是指安全、环保意识 ,三精神是指务实、协作、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定位于化学分析检验技能、化工操作控制技能和不同专业方向专项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指工作后的可持续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力。 ( 3)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 ,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先进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工艺、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学反应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防腐及防护、化工环保及安全、化工企业管理及技术经济等不同专业方向通用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而后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技术专项课程,如目前正在试点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方案 - 12- 的 项目化课程改革,即是在与本地区化工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将 “化学检验工 ”、 “化工总控工 ”、 “化工检修工 ”和 “化工仪表维修工 ”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推行 “双证书 ”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多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配套教材,制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课件。 形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开发电子资源 和开放式教学网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 4)通过引进和培养,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 “双师 ”结构和 “双师 ”素质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加大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力度,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的课程机制,同时更加重视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行校企互兼互聘,实现 “角色互换 ”,推进 “双师型 ”教师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增聘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其他教师等多种途径加强教师 “双师 ”素质培养,改善师资队伍的 “双师 ”结构,按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组建一支高水平 “双师 ”素质与 “双师 ”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形成兼职教师管理的运行机制,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 ( 5)建设校内外功能互补、国内领先的化工实训基地,成为集教学、实训、科研、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开放性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在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校内建成由化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化工仿真实训中心、化工操作技能实训中心、分析检测实训中心、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化工模拟生产实训中心、危险化学品安全 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组成的 “校中厂 ”模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年接待实训学生 500 人次。 继续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形成 “厂中校 ”模式的实训基地,确保 100%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结合并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形成学生实习管理与评价机制, 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凸显 “多元管理与评价 ”的亮点 ,打造集教学、实训、创业、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实训基地,从而强化实践育人。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 13- ( 6)建成区域领先的科技应用基地和职业培训基 地。 积极申报省科技攻关课题,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 积极为化工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培训职工。 ( 7)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院继续教育学院为平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化工技术服务中心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为广泛吸纳企业并深度融合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工作,使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成绩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 8) 发挥专业 “引领 ”“辐射 ”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 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 ,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龙头 ,带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 2 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改造专业群中现有的实训室,扩展其共享功能,并利用专业群实训条件,开展培训、咨询、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 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水平;并带动校内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辐射到省内开设有化工技术类专业的院校。 ( 9)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教体系,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 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分析中、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据此修订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化工专业重基础,高职化工专业重实践、强应用的教学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融通中高职课程内容;与相关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成立中高职课程开发小组,统筹课程规划,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采取 “五年一贯制 ”、 “单考单招 ”及 “3+2”等模式,建立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进行招生制度改革,实现招生多样化,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全面衔接。 目前,学院已与定远县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成立了五年制中高职教学培养点,指派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共同交 流、讨论与制订五年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 10)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第三方评价;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由企业、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方案 - 14- 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专业建设的难点与突破 做好专业建 设,就是要探索各类教育要素的重构,即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及实验实训等教育要素进行建设,使其符合高等职业类型教育要求。 专业建设的难点是课程建设,即要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新的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新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从没有做过的工作,对学校、教师都是一种挑战。 专业建设教育要素的重构,本身就是专业建设的创新。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