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全面解读内容摘要:

城市这一新思路的提出,不仅是对存在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站在现代城市运营、“强市”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前瞻布 局,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战略投资,对更多服务型工作岗位、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服务行业的创造,从而构建响应 21 世纪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经济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很有可能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节约城市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新发展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建设智慧城市 ,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是城市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智慧城市建设,将给城市带来“发展红利”。 16 “智慧城市”实现城市管理与运营的多赢 智慧城市通过整合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旨在实现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的多赢。 智慧城市在建设思路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协调作用,以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 发展,从而实现: 让信息成为运营城市的新资源 把开发支撑城市运转的信息资源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建设数字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使政府及社会的数据、信息、知识、能力、应用、服务等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城市在智能信息化的先机与主动权 . 为城市的未来战略投资: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关系民生、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战略投资。 抓紧时机经营好“城市企业”,练好内功,从管理系统论角度妥善处理好当前的交通问题、创 /就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问题、节能减排问题。 实现信息技 术与城市运作的有机融合 智慧城乡的建设要结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特点,将政府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结合起来,实现城市数字化与管理、运营的有机融合。 为城市培育新的服务业增长点 大力发展基于城市信息化的应用服务体系,探索投资小、产出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增值运营市场化运作模式,在政府管理、协调、监督下,形成良好的产业链与循环经济圈,实现智慧城乡建设与现代信息服务业培育的良性互动。 17 智慧城市将催生新的“智慧产业” 从国外已有的 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很可能催生出一种新的产业,即智慧产业,并以它为纽带,推动整个城市的运转。 就智慧产业而言,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智慧城市催生出的智慧产业可以理解如下:智慧产业是以现实物理世界为基础,以信息、知识和脑力资源为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入的智慧分析提炼而实现“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的新型产业体系(如网游、 Facebook、虚拟社区等)。 它既不同于信息产业,也不同于知识产业。 智慧产业不仅能够形成巨大虚拟空间,放大城市的无形 规模,而且能够对虚拟网络空间进行统筹综合开发和利用。 18 IBM 为“智慧城市”勾画的蓝图 IBM 为“智慧的城市”勾画了蓝图:政府变成一个一站式的服务体制,面向市民将业务进行板块化。 在城市发展中,经济发展和稳定是首要任务,公共安全、社会服务、教育、社保和市政建设分别构成最重要的板块。 而形成整个板块的支撑层有法律框架、市政系统,以及赋予城市以“智慧”的信息基础架构。 “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部门之间共享协同作业,意味着改变等待服务请求为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意味着精简业务流程和降低服务成本,并在四个主要方面形 成智慧的系统: ( 1)公共服务管理:虚拟的“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 ( 2)交通管理:各种交通网络模式、服务提供商、车辆与用户的集成; ( 3)突发事件管理:实时数据分析,并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做出反应; ( 4)城市管理:监视并对城市事件(如盗窃、交通事故等)做出反应。 例如,通过信息化平台, IBM 帮助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将卫生局、税务局、工商局等不同部门的行政功能进行集中。 现在,玄武区的市民只要到区政府的政务大厅,就通过电子信息平台一次性办理所有相关的行政申请和审批手续,审批周期从过去平均 10 天缩 短为 4 天。 同时,“智慧的城市”还意味着更智慧的使用资源,全球的城市化进程都在呈加速增长,城市也越来越成为资源加速消耗的中心。 据研究计算表明,美国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 780 亿美元。 在一年当中,仅在洛杉矶市一个小商业区内,轿车在寻找停车位时的车程加起来就相当于 38 次环球旅行的路程,同时消耗 47000 加仑汽油,排放 730 吨二氧化碳。 据了解, IBM 公司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 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 20%,污染物排放降低 12%,每天新 增 4 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智慧的城市”表现的另一个方面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 这就意味着要把安全部门和地方各种资源“智慧”的互通互联,真正做到迅速准确应对突发事件。 智慧的安全系统实现以网络为中心的机制,能够主动对更多的突发事件和犯罪的信息及模式进行识别预防,不是被动的应对。 IBM 通过多年的研究测算提出,一个“智慧的城市”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把政府管理的教育、交通、社会服务、公用事业、能源、医疗卫生体系简单的信息连接起来,并不能构成一个智慧的城市。 一个真正“智慧的城市”应该把政府提供的服务和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主体都连接起来。 比如把零售业、汽车销售、金融行业等都连在一起,只有这种情况下这个城市才会变得更加智慧。 “智慧的城市”是对现代生活引发的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提出的变革。 人与自然系统越来越需要和谐相处,而这个和谐的结合点,就是城市。 最新的嵌入技术、连接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技术 和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将更多的应用到生活中,让人造系统更智慧,与自然系统更和谐。 19 “ 智慧城市 ” 的前景 实现了智慧城市:不仅可以在食品上安装传感器,对食品进行监控,在人身上也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中心;可以利用部署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 1 11 112 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之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 能家居等设备,通过不同互联方式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包括智能运输、智能建筑、数字化医疗、公共安全等等,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 “现在在地球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清楚了解,譬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所以我们希望让城市更智慧,让我们可以预测到地球、城市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以便于我们进行早期预防,尽可能减少损失。 ”、如今的技术已经可以让传感器越来越微小化,甚至可以进入细胞中监控细胞的状况。 以后人的梦境、思想都可以实现物 联网。 对于如今正在热播的《盗梦空间》中进入梦境获取信息的情节,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有可能在将来实现。 20 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确立更加开放,更加高远的指导思想,应始终坚持体现城市特色的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提高认同度,扎实有序推进。 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重大战略和政策。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相一致。 尤其要注重与国家“两 化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三网融合”、物联网、 3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从而,从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体现城市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独特个性,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 要着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的战略型、先导型产业,产用互动,以用促产,以产推用,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智慧系统建设应优先实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会安保等重大民生项目, 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上升为城市党委和政府的意志,要融入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认真研究,抓住时机,用创新的理念,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功能再造,研究制订高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健的组织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并且受体制和机制方面问题的制约,推进难度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一系列支持系统。 主导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 与协调作用,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推动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专家咨询系统和知识支撑体系的建立,加强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挖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应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 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应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21 宁波市智慧 城市建设方案 2020 年 9 月,《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出台。 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