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O贸易模型要说明的问题是不同,二者是互为补充的。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⑴ 贸易的基础不同 H— O贸易模型中的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及技术)差别的。 而产业内贸易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 这样,要素禀赋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额也较大,而产业内贸易则在具有相同的经济规模和要素比例的国家之间较大。 ⑵ 对贸易模式预测的准确性存在较大差异 H— O贸易模型预测贸易模式比较准确: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里昂惕夫之迷并不能推翻 H— O贸易模型)。 而产业内贸易模型是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进行差别产品的生产,因此依据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不能准确地预测贸易模式。 ( 考虑大国与小国的情况 ) ⑶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 基于 H— O贸易模型的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要素的收入,与之相比,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这可以用下述事实来证实:欧盟的形成以及战后制成品的贸易开放都没有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 而劳工力量强烈反对工业化国家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自由贸易。 原因在于后一种贸易模式是产业间而不是产业内贸易。 这会引起工业化国家某些产业的完全崩溃和大批老婆动力在其他产业的再就业问题。 ⑷ 产业内贸易与产品零部件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不少大企业为了使其生产成本最小化,经常在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零件。 这样做是为了利用那里的较为便宜的劳动力。 为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而利用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可以被看作是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对 H— O贸易模型的拓展。 ⑸ 基本结论 比较优势确定产业间的贸易模式,差别产品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内贸易。 在现实世界中,两种类型的国际贸易都在发生同时着。 要素禀赋的差别越大,比较优势和产业间的贸易就越重要。 而当要素禀赋比较相似时(如发达国家间的差别),产业内贸易就会占主导地位。 不过即使是在产业内贸易中,背景中还是有些比较优势的成分。 我们可以说,产业间的贸易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是获得性的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的测度 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产业内贸易的计算公式有如下三种: ⑴ 单个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式中, Ti为 i产品 D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i和 Mi分别表示一国 i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i∈ ( 0, 1),当一个国家只有出口或只有进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 Ti=0。 当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 Ti=1(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 iiiii MXMXT 1⑵ 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 niiniiniiiMXMXA1111 式中, A为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 n为产品的种类数。 ⑶ 修正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 niniiiniiiMMXXA111211 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 图 5— 2是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 D为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