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_教案_粤教版内容摘要:
、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案例开场,说明:用计算机对文本信息加工处理,是为了将信息更好地传递、展现给读者。 加工信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信息。 在加工文本信息前要了解“文本信息加工的 流程” P 图 31 学生活动 :阅读案例,体会对文本信息加工处理的目的,理解加工处理的过程(流程)。 讲授新课: 常见文本类型 指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文本信息,以及常用 的文本加工软件。 指导学生交流和完成 P41 的任务; 说明:不同的文本加工方式、所用工具也可不同,一般分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和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 高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上册)教案集 第 9 页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P40 的交流、 P41 的任务,体会“对不同的文本信息要用相应的加工方法”,并对常用的两类加工方法有所了解。 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 表达 通过观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文本以及其特点。 指导学生根据 P42 的评价要素对各种文本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 学生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观赏教学案例中的排版,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哪些好。 哪些不够好。 并说出理由。 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 教师简要介绍演示信息用 Word 对日常文本进行加工的几个要点: 1)设置版面规格; 2)确定文本主体样式; 3)对强调(标题、重点等)的文本进行设置(大小、颜色等)。 4)插入图片、背景色等修饰; 5)设置分页等; 6)输出设置; 学生活动:在使用 Word 对文本排版时学会灵活运用“加工 6 要点”,按 P43 中的实践,观摩排版方法,并加以体会。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得出,可以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价值进行判断,了解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使得信息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资和精神财富。 练习: 教师布置练习 P43 的“实践”。 学生完成 P43 的“实践”,打开桌面中的文件“练习 我敬佩的人 .doc”以 WORD 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练习”中,文件名保持不变。 课 外练习 P72 填空 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3) 教学目标: 了解报刊一般制作过程, 经历并学会简单的电子报刊制作, 能够对电子报刊作品做出评价。 教学任务: 案例引导 赏析电子板报作品; 电子报刊制作过程; 电子报刊的评价标准。 教学重点: 设计和制作电子报刊的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案例观摩引出“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流程” P 图 34,对作品案例进行交流分析。 学生活动:观赏、分析电子板报“中学生之旅”,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 讲授新 课: 确定主题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开阔视野,树立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以“中学生之旅”为例,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在观赏“中学生之旅”中悟出其主题有哪些。 收集与选择素材 结合作品“中学生之旅”说明:围绕主题收集、筛选、选择素材信息:文本、图片等。 学生活动:发现并列举在“中学生之旅”中收集了哪些素材。 设计版面 通过观摩“中学生之旅”的版面,提示学生归纳出版面设计的特色: *整体版面布局; *文字、图片、色彩的搭配;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先绘制版面设计(布局)的草图,再进行具体设计。 1)版面设计要点:确定版面尺寸、确定主次版面、确定版面形式和风格、确定版面结构。 2)报刊的版面结构 报头、报眉、标题、正文、图片、装饰图案等。 学生活动:通过对“中学生之旅”的版面观摩,认真观察其在表现主题上有何效果。 并说一说。 高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上册)教案集 第 10 页 制作作品 结合实例,说明制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1)艺术字的使用; 2)文本框的使用; 3)图形对象的组合; 4)精确定位图片(设置环绕,“ Ctrl+箭头”精确移动) 学生活动:体验插 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等过程,学会操作方法。 评价修改 简要说明报刊作品评价标准,经自我评价、相互交流、找出问题、反复修改、逐步完善。 学生活动:阅读 P47 表 33 的评价表,理解熟悉评价标准中的 4 个方面内容。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案例“中学生之旅”的赏析,让学生体会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过程,领悟设计和制作的方法,并通过 实际动手 操作加以掌握。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 P48 的“练习 1”。 课后阅读 P48 的“拓展”。 学生完成 P48 的“练习 1”,打开“练习” “公共文件夹”中的局部排版,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 内容,重新排版,再保存在自己的个人文件夹“练习”中,文件名保持不变。 课外练习 P72 填空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 1) 教学目标 : 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 掌握使用 Excel 建立和处理表格信息的方法 教学任务 : 案例引导 明确任务需求; 使用 Excel 建立表格、计算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 学会 Excel 的基本操作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讲授课时: 2 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问题导引 : 以“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案例引出“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表格,从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信息。 ” 学生活动: 结合案例交流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你觉得该如何 做。 知识讲授 : 通过案例归纳出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 明确任务 建立表格 统计分析数据 形成报告(呈现数据)。 在确定任务后,先进行需求分析,即要“做什么”。 其次要完成此任务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软件来处理(例如 Excel) ?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根据任务的特点,由相关联的数据信息完成建立表格。 简要介绍:表格的行、列、单元格及相关操作,通过合并单元格加上表格标题;如何增加一个表格(注意不是新建一个文件)。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表格数据计算和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操作 结合实例,讲解并指导学生学习在表格中“利用数据计算分析数据”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1)求和 2)求平均 3)公式计算 4)填充柄的拖动方法 5)单元格内容的复制粘贴。 注意:计算时单元格的表示,区域的表示。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本课小节 : 本节通过 案例“文明班评优”的分析处理,让学生体会表格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完成在 Excel 中建立表格和对 表格数据进行常用的计算分析的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掌握 Excel 的基本操作及建立表格和统计数据的方法。 练习 : 打开电子表格文件“高一评优表 .xls”,完成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高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上册)教案集 第 11 页 计算。 按 P52 图 315 的要求,新建一个“总分”表格,将前三个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复制过来,并完成“合计”计算。 保存 Excel 文件到自己的个人文件夹中,文件名不变。 表格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2) 教学目标: 了解表格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过程, 掌握使用 Excel建立和处理表格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点 : 利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利用分析结果形成结论 教学难点 : 学会在 Excel中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表。 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教学过程: 问题导引:以“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案例引出“表格的图表呈现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发现图表的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案例交流讨论:为何要用图表来表现表格数据,有何作用。 知识讲授:通过案例归纳出表格数据转换为图表的过程: 选中数据区域 单击图表向导 选择图标类型 选择子图表类型 完成并得到一个统计图表。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操作分析过程、熟悉步骤。 用柱形表反映各半班之间的各项指标情况。 通过演示,说明柱形图表适合比较数据间的多少与大小关系。 《( P53 图 318) 要得出各班自身各项指标的比较情况,可以通过对图标数据的转置操作完成。 ( P53 图 319)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柱形图。 图 318 和图 319 又何不同。 用折线图可以反映各班各周总成绩的比较。 通过演示,说明折线图表适合表现表格数据变化趋势(图 320),从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能够说出折线图与变化趋势的关系,并能举出 12 个例子说明。 图标类型的灵活运用。 不同的任务需求,设计的图标会不同,不同的图标表达的信息也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饼形图表及其用途。 饼形图适用于描述数据之间的比例分配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能够说出饼形图的用途,并能举出 12 个应用饼形图的例子。 形成报告。 通过案例说明如何根据数据表格的图表形成一个有数据、有图表、有文 字说明的分析报告。 ( P55图 321) 学生活动:学生能从 P55 的案例中体会:如何通过数据表格及图标的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报告的过程。 本课小节:本节通过案例“文明班评优”的图表呈现分析,让学生体会如何将表格信息转化为图表形式,完成在 Excel 中建立各种常用图表,并形成分析报告的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掌握在 Excel 中根据需要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并形成分析报告的方法。 练习: 打开电子表格文件“高一评优表 .xls”,完成将第一周表格转换为柱形图表( P53 图 318),再转换为图 319 中的柱形图表;将总 分表以折线图表的方式呈现(图 320)。 完成 P56 练习第( 1)题。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1) 教学目标: 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 熟悉 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教学任务: 多媒体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 如何用 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作品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案例熟悉多媒体制作工具 PowerPonit 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交流 讲授课时 : 2 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上册)教案集 第 12 页 问题导引 以“革命先驱 孙中山”案例引出“为什么要用多媒体作品来表现信息 ?” “如何制作多媒体作品。 ” 学生活动:阅读 P56P57,结合案例交流讨论:多媒体作品呈现信息和单一媒体呈现有何好处。 了解并能说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过程。 知识讲授: 通过案例归纳出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需求分析 规划与设计 素材收集与加工 作品集成 发布与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老师操作分析过程、熟悉步骤。 作品的需求分析 结合案例“革命先驱 孙中山”学会对作品的需求进行分析: 1)对象与目标 ; 2)内容与形式; 3)条件与限制; 4)、注意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应用要坚持“适用 ”原则。 即“技术的运用”服从于“任务需求”。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读懂作品“革命先驱 孙中山”的需求分析,能理解对技术的“适用”原则。 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观摩光盘上的多媒体作品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作品是如何围绕主题选取内容及表现形式的。 1)整体规划: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表现形式、交互性; 2)内容设计:理清设计意图、选定主要内容、确定表现形式; 3)结构设计:画出结构图。 4)版面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风格(版面模板)。 5)工作计划:根据个 人特长分工合作。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能够说出折线图与变化趋势的关系,并能举出 12 个例子说明。 PowerPoint 中的图文排版 1)如何在 PPT 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剪贴画,如何合成图像; 2)如何插入艺术字、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熟悉 PPT 的一些基本操作过程,顺利地完成 PPT 中图、文的插入和合成。 本课小节: 本节通过多媒体作品“革命先驱 孙中山”的观摩和赏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_教案_粤教版
相关推荐
CD 上获取、利用视频卡等捕获 视频的加工:剪辑、加入 滤镜效果、加入过渡效果、添加标题、加入声音 (6) 多媒体作品的集成 集成多媒体作品的常用软件、片头的集成、交互的制作、主模版的集成、片尾的集成。 (7)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与评价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打包、网络发布 光盘刻录、多媒体作品的知识产权 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方法:专家评价、用户评价、问卷调查、指标评定法 (8) 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
这项工作由域名系统(DNS)来完成,而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就称为域名解析。 ⑺、域名与IP关系:多对一。 典型题解:(1)DNS的中文含义是( D )。 A 地名系统 B 邮件系统C 服务器系统 D 域名服务系统(2)因特网中计算机域名的最高域名表示地区或组织性质,以下( C )代表政府机关。 A、edu B、 C、gov D、(3)域名服务器上存放着Internet主机的( B )。 A
A、 计算机屏幕显示信息 B、计算机输入与输出信息 C、仅指音频、视频 D、表示或传播信息的载体 3下列不属于多媒体信息的是 (A )。 A:声卡、光盘 B:音频、视频 C:文 字、图形 D:影像、动画 3图像的类型可分为: C A:立体图 B:平面图 C:位图、矢量图 D:高分辨率图 3数字图象文件可以用下列( C)软件来编辑。 3某计算机运行一程序到特定阶段就会出现异常画面
变名:切化弦;弦化切 ④化一: a sinx+ b cosx= 三、三角函数性质 函数 正弦函数 y= sinx 余弦函数 y=cosx 正切函数 y= tanx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值域: 当 x= 时 y最小; 当 x= 时 y最大; 值域: 当 x= 时 y最小; 当 x= 时 y最大; 值域: 周期 /奇偶 周期 T= 奇偶性: 周期 T= 奇偶性: 周期 T= 奇偶性: 单调性 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