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内容摘要:

历史背景、办学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学 校自身的条件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发展,对于一些轻工、农业、商业等院校一般开办本专业较早基础较好,而对于一些刚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应加大投入力度,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促使本专业的良好发展。 ( 4)国内外环境 国内外的环境直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国外对农产品和食品需求的增加,将促进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如近年来国际市场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一系列反倾销和技术壁垒问题,从而导致了对食品原料农残检测与控制或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 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把食品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研究食品的各方面特征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扩大新的食品资源,设计新的产品,改善营养与风味,提高食品的价格效率的原理、技术和工艺,达到改善民族体质和智质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 本世纪的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 本世纪的食品工业不再是单纯的食品工业,而是以食物为基础原料,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化学和工业理论与技术的独立的制造业,且要确保 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 因此说 21世纪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的基础非常广泛,涉及到化学、微生物、生物学、工艺学及工程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技能。 所以本世纪对食品的科技本科人才也就具有了很高的要求。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对受教育者在培养方法、培养标准、培养规格方面做出的需要。 是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及选定任课老师等方面的依据。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面对新的形式,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强 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原则。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是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及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综合知识,能够从事食品 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和经营,可到有关工业、企业、科研、商检、卫生、免疫、环保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也能够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基本能够独立承担食品课题的研究。 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应视为本专业人才所规定的基本质量标准,从而使培养目标过程具体化,一般认为培养规格应该是通过培养学生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规格应为多规格即应用型、学术型、复合型等。 1)研究型大学 —— 重点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型、学术复合型、学术与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科是通识教育基础上 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2)教学研究型大学 —— 重点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与应用复合型人才。 本科是以通识教育为主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 3)教学主导型大学 —— 重点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型、应用复合型人才。 本科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一般学制 4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或农学学士学位,通过培养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素质结构要求 ( 1)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学生能坚持正确 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利益、祖国尊严和荣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的世界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科学技术事业献身的精神,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祖国利益能关心集体,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 2)文化素质: 通过综合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及程序 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物理学、大学英语、体育、文学鉴赏、大学历史与文化、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培训,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发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最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 ( 3)专业素质: 通过学习食品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生毕业时要掌握较高的食品专业知识、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态度;能够根据课题研究目标或工业开 发目标的要求,运用已具有的食品专业知识和相关生物、化学等知识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掌握基本的食品试验优化方法和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食品工艺、食品营养与成分、食品添加剂、食品保鲜、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设备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能够在食品工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品质监控与检验、营销、管理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具有工程素质,要能从工程的角度分析问题,具有综合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的思想意识,具有综合分析项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基本的价值效益意识。 ( 4)身心 素质: 积极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性格、意志和毅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百折不饶的进取精神,具有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和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 能力结构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献检索、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训,使毕业生了解先进的获取文献和资料的方法,能够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查找食品科技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能够根据食品和相关产品开发、研究等目标的要求,主动寻找相关技术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 具有良好的表达和社交能力,能够与同事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应用知识能力: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相关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了解食品科学课题研究中基本的科研程序,能够根据科研要求,设计基本试验步骤,独立安排实验 和工作方案,进行食品专业及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发;具有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的能力,具有基本和较系统的试验能力,能够分析食品营养成分、鉴定食品品质;具有食品加工与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具有食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组织管理和市场流通营销的能力。 能够在相关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具有发散性思维方式,能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食品和相关产品研究与开发,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基本能够独立承担项目的实验开发。 知识结构要求 工具性要求 :学生要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 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信息处理技术基础、文献检索、科技写作方法等课程的培训,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的科技文献查找、运用方法;通过实验优化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掌握实验安排、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通过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大学历史与文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大学生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课程的学习,综合掌握文学、政治学、法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大学物理、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 :通过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大学电工电子、工程原理等课程学习,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管理基础、食品工业技术经济学等课程,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现代经济学知识。 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坚实的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的基础知识;通过食品专业基本课程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原理(或化工原理)等以及专业培养课程如: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性、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物性 学等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原料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及食品贮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 2020 年全国食品工业现价总产值 12400 亿元,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位居各行业之首。 食品工业 中较大的类型有四大行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植物油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谷物磨制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等;食品制造业,包括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调味品,发酵制品,方便食品,焙烤食品,罐头食品制造业等;饮料制造业,包括软饮料、含酒精饮品,饮用水等;烟草行业,烟草加工及卷烟等。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拥有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 3万余家,企业在在职职工 500 余万人,另还有一些分散在小城市或乡镇的小规模食品厂,估计总数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运营机制的转变以及大量外企的涌入食品企业的水平与性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的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先进水平,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具有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产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大部分食品企业与我国总体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上处于同步协调发展,其发展速度一般高于同期其他行业的速度。 然而,我国从业于食品工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远低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食品工业在职人员中,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以上学历人才仅占总人数的 6%,绝大多数职工仅具有高中,中专(技 校)以上学历。 据预测,“十五”期间,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大量外企进入国内,食品工业需要补充的食品专业人才每年将达 3 万人以上。 另外,目前开办食品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 156 所,每年培养的全日制本科生数量大约仅有 1~ 万左右,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 %左右,这远远低于食品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说我国目前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连年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近年已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这种严峻形式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因高校扩招和产业转型带来的结果。 但在深层看,实际上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上的缺陷,暴露了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这是值得从事于食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 因此教育部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模式,随后国内很多大学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纷纷响应,改变原有的精英教育模式,采用宽口径的教育模式,使得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逐渐出现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趋势。 食品工业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工程,他的发展与机械制造、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包装运输业有密切关联,他的科技进步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农牧业种植紧密联系。 更由于食品工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需要相应的技术监督,产品质量检测与监控,食品卫生管理,市场开发,内外贸易和餐饮等第三产业的支撑。 食品工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具有这些知识的人才培养。 因此迫切需求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情况转变原有的精英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转变随之带动了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变化,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会需求情况,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这将更 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食品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他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食品科学,主要研究人类食品的营养、安全、以及食物中的成分与变化。 二是食品工程技术,主要体现在以工程的方式实现食品的制造、加工和保藏,并完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并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艺技术以及人文艺术内涵,通过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自动化工程、材 料工程、包装工程等工业过程为手段的综合知识体系。 为此,食品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建议以下模块组成: ( 1)普通教育内容 :包括人文社科,外语、体育、经济管理以及大学通识知识(工科必备知识),如数学、物理、制图、计算机文化与技术等占 5055%。 ( 2)专业教育内容 学科基础课:包括化学基础,化学工程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等,占 2535%。 专业领域课:包括专业知识,特色课程,创业经验与实践等,占 1525%。 专业实践训练:实践课是工科院校工业教育的比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