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来平法手册内容摘要:

的地方接头。 请问在梁的负弯矩筋上允许接头吗。 ( 2) 在实际工作中,诸如此类的接头问题比比皆是,施工方面为了节省钢筋,想方设 法把钢筋头焊上去,不过,在梁下部纵筋跨中 L0/3 处、或者支座附近处等明令禁止接头的地方,一般是不会安排接头的;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就到处接头了,弄得监理人员无所适从。 例如: 柱纵筋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接头; 柱纵筋在锚入梁内的部分接头; 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柱)支座处的接头; 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的直锚部位的接头; 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的弯锚部位 25 ( 15d 处 或 处 )的接头。 如此等等。 请教一下,上述这些 部位果真是允许接头的吗。 答: 03G1011明确规定了非连接区,既对节点区和箍筋加密区的连接加以限制。 如果实在避不开这些区域的话,需要结构设计师同意并对此规定做出变更。 1对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讨教一下,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点的构造问题,这是计算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长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梁端部‚ 15d‛弯折部分在垂直层面上的分布问题,具体的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 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 ‛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一定间距‛是多少。 (即相邻两个层次的‚ 15d‛的垂直段的间距是多少)按照设计院的一般算法,这个间距是 25mm。 注意,这个间距并非‚净距‛。 因为,他们的计算逻辑是:如果计算‚通长钢筋‛的长度而两端都考虑这样的‚间距‛的话,则内层钢筋的总长度比外层钢筋的总长度减少 50mm。 我们也是按这个方法进行平法梁钢筋计算的,并且 26 曾经对《 03G1011 图集》中的几个框架梁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是,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 分‛的长度为 470mm ,略大于‚ ‛(其计算结果是 440mm )。 (注:这是按C20 混凝土计算的 )不过,上述的这个 25mm 的间距,不是净矩,而是钢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这就是说,如果是Φ 25 的钢筋的话,钢筋之间的净距为 0。 显然,这对于混凝土包裹钢筋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构造规范中没有明确这种钢筋净距的规定。 规范只有:‚梁上 部 纵 向 钢 筋 的 净 距 , 不 应 小于 30mm 和 ‛。 ‚下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 25mm 和 d ‛。 如果增加这种垂直钢筋的净距的话,例如净 距为 25mm ,势必使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分‛的长度小于。 当然,把纵向钢筋的直径缩小一些,使 的数值变小一些,也是一种方法。 但是这样做必然会增加纵向钢筋的根数,使钢筋的水平净距不足 30mm 或 25mm。 实际施工中,人们也总是尽量把梁的纵向钢筋向柱外侧的方向靠,以保证其直锚长度。 梁柱结合部的钢筋密度很大,造成混凝土灌注的困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了。 所以,在这里请教一下,设计《 G101 图集》时的初衷,上述这种垂直钢筋的净距有没有。 取多少。 27 答: 严格地讲,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的钢筋,都应当满足‚净距要求‛,我国施工界的传统做法在这方面问题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有的工程节点区钢筋甚至挤的没有了间隙)。 提问所指的‚一定间距‛就是不小于 25mm。 设计《 G101》的初衷,首先是对传统烦琐的结构设计表示方法进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将结构构造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 在施工构造标准化的初期,需要尊重以往的施工习惯,然后再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分阶段修正。 例如 03G1011 中对柱矩形箍筋复合方式的规定等就是进展之一。 1对 54 页建议: 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切断并搭接 (03G1011 第 54 页有类似节点详图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至少两层钢筋互相交叉、编网,再加上柱子纵筋,施工困难,无法保证能满足规范其他要求。 并且坚决禁止我采用在柱外受力较小处机械连接或焊接的做法,结果我每次出完图后都要用图纸会审的形式通知甲方和施工单位修改设计。 我反问他们原因,答曰:‚ PxPx 软件就是这样出图的、平法说明就是这样画的‛。 因此,建议如下: 28 在 03G1011第 54页或其他相关页的重要位置用醒目字体作出友 情提示:‚应尽量避免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搭接、接长;当必须在柱内节点处搭接、接长,锚固时采用图示位置搭接、接长、锚固,并应参照 35 页说明。 ‛ 答: 梁下部钢筋‚能通则通‛,尽量减轻节点区的‚拥挤‛现象应该是合理的。 机械连接或焊接后,在理论上两根钢筋变成了一根钢筋,只要避开内力较大的区段并控制连接钢筋的数量(比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若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对此做出统一规定,则需要充分依据,需要时间。 1第 54页(抗震楼层框架梁 KL纵向钢筋构造)第 6 条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大于 Lae 且大于等于 +5d时 可以直锚。 那么例如现场中柱高 hc=500mm,底筋为 25mm,那么能否直锚。 因为 25的钢筋的锚固长度为 750mm。 答: 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 35 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1图集上对架立筋的说明好象不太详细 ,请帮忙解答一下。 答: 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 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 29 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梁的下部钢筋能否不锚固在柱子而是锚在另外一根梁 内(就是与该钢筋所在梁相垂直的) ,因为有时梁柱节点内的钢筋很多 12 根 25 的钢筋 ,使柱节点的有效截面变小且无法振捣。 答: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 35 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 其原理是:当为非抗震时,两侧梁底根部均受压,对锚固有利;当为抗震时,往复作用的水平地震力交替使一侧梁底受拉的同时又使另一侧梁底受压,亦不影响锚固。 但是将梁的下部钢筋拐弯锚入与其垂直的梁中的做法,还未见有关先例。 2在框架结构中,两个方向的梁通过同一支座,即类似于井字梁的情况, 03G101 上的标准图集中同一方向的纵向下部钢筋需有一根钢筋起弯,再进行连接。 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另一方向的梁,那么这两跟同向钢筋中可不可以不需起弯,而直接采用绑扎连接。 这个问题我们与监理意见不同,因 03G101 大家都没真正吃透,特向陈教授请教。 答: 该构造主要保证钢筋之间的净距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确保节点的浇筑质量和钢筋的锚固效果,但与另一方向 30 有没有梁无必然关系。 2前面提了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即我们对《 03G1011图集》中的 KL1和 KL2 框架梁以‚钢筋净距为 0 ‛(即钢筋的中心线距离为 25mm)的方式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是,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分‛的长度为 470mm ,略大于‚ ‛(其计算结果是 440mm )。 如果我们让钢筋有一定的净距(例如 25mm),则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分‛的长度将要比‚ ‛小得多。 例中框架梁 KL1和 KL2 的宽度为 600mm,梁截面为 300 700,纵筋为Φ 25。 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时,如何保证钢筋的‚一定的净距‛呢。 答: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考虑很细致。 通常柱纵筋不一定正好在梁钢筋的延长线上,所以,保证了柱纵筋与梁纵筋的弯钩直段有 25mm距离可能 会少用一点‚距离储备‛。 但考虑问题不能基于偶然性上,否则将会犯逻辑错误。 如果遇到保证每根钢筋之间净距与保证直锚长度不能同时满足的实际情况,解决方案有两个: 梁钢筋弯钩直段与柱纵筋不小于 45 度斜交,成‚零距离点接触‛; 将最内层梁纵筋按等面积置换为较小直径的钢筋。 2 03G1011 图集第 37页的节点构造图(一)中,有个问题我想问问青来教授:‚柱外侧钢筋弯折段放在梁筋上面‛ 31 通过,那么,梁的端支座负筋就降低了高度( 25mm+柱外侧钢筋直径),这就造成支座附近梁的有效高度的降低,对结构会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答:达飞先生能够注意到 图形语言 ,这很难得 .但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的严格程度要低 (数据语言最严格 ). 梁筋只要在梁顶不与柱筋的水平弯折段相碰且与其有 30 的平行净距 ,两者应放置在同一层面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 ,梁筋宜按 1:12 缓斜向弯下再与柱筋完成弯折同向搭接 ,此时计算高度应在设计阶段即做相应减小 .但目前我国结构设计人员很少做到这样细致 . 2我们对梁吊筋连接点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焊接点不应放在吊筋底部的平直段。 而另一种说法为焊接点不应放在吊筋斜向两臂处。 本人查了些资料也没发法具体的规定 ,我本人认为后种说法比较合理,不知陈教授认为呢。 答:如果必须焊接的话,只能在底部平直段并尽可能居中焊接,不应在两边斜线位置焊接,因该处为承受剪力的关键部位。 2( 1)二排钢筋与一排钢筋之间的净间距最大是多少。 (规范规定不小于 25毫米同时不小于钢筋直径) 32 ( 2)非框架梁有无必要配置抗扭钢筋和腰筋。 ( 3)框架柱采用电渣压力焊时,小变大(不大于两个等级)时可以直间竖焊吗。 ( 4)暗柱箍筋采用 12的螺纹钢筋时,单肢箍很难保证两断都为 135度弯钩,如何解决。 答:( 1)请查施工规范的相应规定。 ( 2)只要受 扭就应配置。 框架于非框架梁都有可能受扭。 ( 3)宜采用机械连接。 焊接直径一般应控制在一个等级内且焊缝余高小于 3。 ( 4)加长专用扳手力臂。 33 三、墙问题 在 03G101- 1 图集中剪力墙竖筋在顶端要求锚入板中有个锚固长度,当剪力墙顶有暗梁 AL时,是否只需锚入 AL够锚固长度即可。 答:剪力墙竖向钢筋弯折伸入板内的构造不是‚锚入板中‛(因板不是墙的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 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的水平线性‚加强带‛。 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墙顶有 AL 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剪力墙钢筋、 AL 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 端头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 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 在图集中剪力墙竖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为剪力墙竖筋从 AL 钢筋中穿过,若这样剪力墙竖筋保护层又增加了一个 AL钢筋直径。 答:比较合适的钢筋绑扎位置是:(由外及内)第一层为墙水平钢筋(水平钢筋放在外侧施工方便),第二层为墙竖向钢筋及 AL箍筋,第三层为 AL纵向(水平)钢筋。 端头直钩与 AL 箍筋为同一层面,所以从面筋上过。 墙筋直钩在 34 板中的位置要看 板面标高与墙顶标高的关系(特殊情况下二者可能有较小的高差),当二者一平时,墙筋直钩位置在板的上部。 剪力墙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应该伸入柱钢筋内侧还是外侧,现实中大多数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侧,我觉得这样不妥,但图集上没有详细规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答: 通常剪力墙水平钢筋放在外侧,如果伸入端柱竖向钢筋内侧时,需要向内弯折,这样做会形成钢筋笼‚颈缩‛,因此,水平钢筋走暗柱主筋外侧即可。 剪力墙尽端不存在水平钢筋的支座,只存在‚收边‛问题。 请参看 03G101勘误:第 47页端部暗 柱墙构造中剪力墙水平筋弯钩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纵筋后‚扎进‛暗柱。 请问陈总在 03G101 第 47页中‚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为什么取消了原 00G101第 33页中‚剪力墙身水平钢筋构造‛的‚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设搭接接头‛的构造做法。 因为在转角墙外侧设搭接接头比较便于施工,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在施工中比较困难。 答: 按照我国施工实践中的传统做法,局部无间隙(纵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叠)的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如果严格 35 要求,为保证混凝土对钢筋的 360度握裹,不应该允许有无间隙的并列钢筋,请参看 35页右上角构造)。 由于转角部位存在比较密的箍筋,如果转角墙外侧水平钢筋在阳角位置设搭接接头,则难以保证局部并列钢筋最多为两根,钢筋混凝土中将形成多条贯通内缝,当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在此关键部位发生破坏。 关于补强钢筋‚缺省‛标注的问题。 《 03G1011 图集》第 17 页,剪力墙矩形洞口补强钢筋的第( 2)条是否和第( 1) 条相联系的,即:如果设置补强纵筋大于构造配筋,则需注写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数值;如果设置补强纵筋不大于构造配筋,则按第( 1)条‚洞口每边加钢筋 ≥ 2Φ 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钢筋总面积的 50%‛执行。 这样的‚缺省‛标注规则对圆形洞口是否适用。 首先是圆形洞口允许不允许‚缺省标注‛。 如果允许的话,其缺省值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