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第八章第十二节综合布线工程质量控制内容摘要:
3) 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缆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 2)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 ( 1) 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2) 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 3) 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 4) 信息插 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而定。 ( 5)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 6) 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 7) 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符合设计要求。 : ( 1) 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 50mm。 ( 2) 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 2mm。 ( 3) 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 3mm。 ( 4) 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 5) 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 6) 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良好,安装牢固。 ( 7) 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桥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第八章第四节 ”。 (三) 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 1) 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缆线的型式 、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4)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 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 3~ 6cm,电信间宜为 ~ 2m,设备间宜为 3~ 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 3~ 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非屏蔽 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4倍;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8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10倍; 2芯或 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 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 10倍。 7)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并应符合表 8123的规定。 表 8123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 、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表 8124的规定 表 8124综合布线电缆与其他机房最小净距 c.建筑物内 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 8125的规定。 表 8125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业务 种类 配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语音 D/ E 5e/ 6 C 3(大对数 ) C 3(室外大对数 ) 数据 D/ E/ F 5e/ 6/ 7 D/ E/ F 5e/ 6/ 7(4对 ) 光纤 (多模或单模 ) / 50um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rn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m多模/ 1um单模 其他 应用 可采用 5e/ 6类 4对对绞电缆和 / 50um多模/ 10um多模、单模光缆 电缆总长度 (m) 水平布线电缆 H(m) 工作区电缆 w(m) 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 D(m) 100 90 5 5 99 85 9 5 98 80 13 5 97 25 17 5 97 70 22 5 条件 最小净距( mm) 380V2kV A 380V25 kV A 380V5kV 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辐射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10 80 150 名称 最小净距( m) 名称 最小净距( 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 mm) 垂直交叉净距( 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机械连接 频率( 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长度( m) 94 100 频率( 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业务 种类 配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语音 D/ E 5e/ 6 C 3(大对数 ) C 3(室外大对数 ) 数据 D/ E/ F 5e/ 6/ 7 D/ E/ F 5e/ 6/ 7(4对 ) 光纤 (多模或单模 ) / 50um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rn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m多模/ 1um单模 其他 应用 可采用 5e/ 6类 4对对绞电缆和 / 50um多模/ 10um多模、单模光缆 电缆总长度 (m) 水平布线电缆 H(m) 工作区电缆 w(m) 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 D(m) 100 90 5 5 99 85 9 5 98 80 13 5 97 25 17 5 97 70 22 5 条件 最小净距( mm) 380V2kV A 380V25 kV A 380V5kV 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辐射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10 80 150 名称 最小净距( m) 名称 最小净距( 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 mm) 垂直交叉净距( 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机械连接 频率( 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长度( m) 94 100 业务 种类 配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等级 类别 语音 D/ E 5e/ 6 C 3(大对数 ) C 3(室外大对数 ) 数据 D/ E/ F 5e/ 6/ 7 D/ E/ F 5e/ 6/ 7(4对 ) 光纤 (多模或单模 ) / 50um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rn多模/ 10um单模 光纤 / 50um多模/ 1um单模 其他 应用 可采用 5e/ 6类 4对对绞电缆和 / 50um多模/ 10um多模、单模光缆 电缆总长度 (m) 水平布线电缆 H(m) 工作区电缆 w(m) 电信间跳线和设备电缆 D(m) 100 90 5 5 99 85 9 5 98 80 13 5 97 25 17 5 97 70 22 5 条件 最小净距( mm) 380V2kV A 380V25 kV A 380V5kV 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辐射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10 80 150 名称 最小净距( m) 名称 最小净距( 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 mm) 垂直交叉净距( 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 热力管(包封) 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机械连接 频率( MHz) 基本链路性能指标 信道性能指标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近端串音( dB) 衰减( dB) ,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 对于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缆线应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 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 2) 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 30%~ 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 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 4 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 50%~ 60%,弯管道应为 40% ~ 50%。 暗管布放 4 对对绞电缆或 4 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 25%~ 30%。 ( 3) 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 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 5~ l0m 处进行固定。 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 绑 扎间距不宜大于 ,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 4) 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密封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 5)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YD51382020的相关规定执行。 ( 1) 配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埋 金属线槽保护要求: ,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 3 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 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 300mm。 线槽路由中若包括过线盒和出线盒,截面。通信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第八章第十二节综合布线工程质量控制
相关推荐
添加文件: 在布局规划好以后,直接用鼠标从文件库中添加文件,通过区域属性设置该区域所添加的文件类型,可以添加的文件类型包括视频( mpeg1/mpeg2/mpeg4/avi/vob/wmv) 、 PPT、 flash 劢画、 html 网页、图片、滚劢文本、跑马灯字幕(游字)、流媒体(电视 /直播)等多种 格式的文件,并可以设置各种显示效果。 参数设置: 在文件的添加过程中
重视成品的保护。 项目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工序的交叉 作业。 上下工序之间应做好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 如下道工序的施工可能对上道工序的成品造成影响时,应征得上道工序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同意,并避免破坏和污染,否则造成的损失由下道工序操作者及管理人员负责。 (9)质量文件记录制度 质量记录是质量责任追溯的依据,应力求真实和详尽。 各类现场操作记录及材料试验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要妥善保管
、 委托设计(高、低压系统委托供电局进行施工设计)。 五、 设备到货后,组织有资质的安装公司进行安装。 施工前的检查及开箱检验 、电力机房的土建工程已竣工,地面平整干燥,门窗安装齐全, 墙壁粉刷完毕。 、 照明、电源、通风应具备施工条件。 、 预留洞空、走 线槽、架、静电地板铺设、预埋穿线钢管、预埋吊挂螺栓、走线架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预留洞孔框架安装完毕、平直整齐;地槽盖板平整、油漆均匀
的方法。 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2.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c 三视图 :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 主视图 ;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 俯视图 ;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 影所得的图形,称为 左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
10mm 1w 为设计螺纹长度 第三节 塔体安装质量控制 一、塔体安装的一般要求 ⒈ 塔体安装应具备下列条件: ( 1) 设计文件已通过会审; ( 2) 基础已验收; ( 3) 构件齐全、并有预组装记录; ( 4) 施工机具齐全,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都到位; ( 5) 铁塔安装前,监理人员应审定批准承包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安 全措施。 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应责令重新编制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