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管线迁改与保护方案内容摘要:
测深方法,保证本次探测工作能顺利地完成。 图 物探仪器 测量仪器 日本拓普康 GTS602 型电子全站仪、中海达 V90 GPS。 项目实施过程 管线探查 对非金属管线 ,根据现场情况及询问当地居民确认其走向,污水管线不能直接确认方向的,打开井盖下井确定其方向。 对于金属管线,直接采用金属管线探查仪探测,管线探查主要采取感应耦合法和直接充电法。 感应耦合法是利用发射机在地面产生一次交变磁偶极场,当地 11 下有金属管线存在时,则由于穿过地下金属管线的一次场磁通量大小、方向不断变化,根据电磁感应定律,金属管线内产生感应电流,其大小正比于磁通量的变化,频率与一次场相同,此时在地面用接收机观测感应电流所产生的二次磁场,就可以探测到地下金属管线。 充电法是指直接在 金属管线上充以一定频率的电流,其周围将产生有规律的一次磁场,同样以接收机接收、分析,探测到地下金属管线。 地下管线埋深的确定主要采用双线圈法和特征点法。 双线圈法是利用相隔一定距离的上下两个水平线圈,分别测得磁场强度的两个分量 H′、 H″,根据以下公式: h= H′ /( H″ H′) L 测得金属管线的中心深度。 其中 H′为上线圈所测磁场水平分量, H″为下线圈所测磁场水平分量, L 为上下线圈中心的距离。 特征点法主要使用 70%极值点法,即利用磁场水平分量 70%的两个极值点的间距等于管线的中心埋深,而其极大值点则是管 线垂直投影的平面位置。 各种地下管线探查方法及精度要求严格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执行。 探查精度为: 地下管线中心埋深 (cm) 水平位置误差 (cm) 埋深误差 (cm) h≤ 100 177。 10 177。 15 100< h≤ 200 177。 15 177。 ( 10+) H> 200 177。 20 探测管线点的编号方法: 由于综合管线图上标注内容较多,各种管线采用不同颜色注记,便于区分。 路灯管线用大红色线表示,字符代码为 LD;污水管线用棕褐色线表示 ,字符代码为 WS;雨水管线用青色线表示,字符代码为 YS;给水管线用蓝色线表示, 字符代码为 JS;煤气管线用洋红色线表示 ,字符代码为 RQ。 各种管线的连接关系参见线路综合地下管线图。 管线测量 本次探测的管线点测量,坐标系采用佛山市坐标系,高程系统为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利用已知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地下管线测绘工作。 本次测量使用全站 12 仪以及 RTK 采集坐标及高程数据。 由于已知控制点已控制测区范围,满足测区需求。 则用全站仪直接进行架站,定向完成后,对另一个控制点进行校核,并满足规范的要求后,再开始数据采集作业,结束后再校核已知点,检核结果满足相关要求,碎步测量采集的数据正确有效。 测量精度严格按相关规范执行,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误差ms不大于177。 5cm(相对于邻近控制点),高程测量中误差 mh 不大于177。 3cm(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地下管线于邻近的建筑物、相邻管线的间距中误差 mc 不大于图上177。 导墙施工管线保护措施 首先采用挖探槽、探坑法结合地下管线探测仪进行检测,确定挖槽范围内无地下管线或无须保护的管线再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成槽顺序,临近管线的先施工,退着远离管线的再施工,以减少对管线的挤压破坏。 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 做好管线的监测工作,防止因振动造成管线沉降或破坏。 严格按照施工地下管线保护程序进行施工。 明挖车站管线保护措施 明挖车站内有二道管线受影响,待管线迁改完成后方可正常施工,因明挖车站开挖深度约 ~ ,可能会遇到周边管线,所以应采取以下措施: 车站开挖前,沿深度方向向下挖探沟,沟深 2米,宽 1米。 探沟成“井”字形布置。 对探明的管线标明位置、深度,在开挖施工时对照避让。 同时加强对已探明的管线加强监测。 管线迁移方案 管线迁改及拆除的原则 管线的迁改和拆除本 着不影响周围居民以及单位使用的原则,所有管线均先建后拆,先深后浅、先地下后地上进行改移,改移前后管道的结构形式、材质及标高与原管道相同。 13 管线迁改、保护措施 (1)管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地下管线功能正常使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改移前用超声波物探仪准确探测既有管线位置,并将走向和埋深作出明显标志。 2)改移时,按照设计图纸、行业规范并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后进行施工。 3)改移的管线位置、埋深通过准确测量、坐标定位,将其如实描绘在图纸上,并在原地作出明显、易找的标记,保证在管线恢复时提供准 确资料和实地位置。 4)每月或定期请驻地监理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对管线监测检查,加强对我方使用过程中的监控工作。 (2)技术措施 施工准备期间,会同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一起调查和复核周围地下管线的情况,查明管线类型、规格、走向、埋深,并征得有关部门或单位确认, 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拆迁、改移。 当发现与设计所提供的地下管线现状图不符的管线,及时报告有关单位,并请其进行复核。 核对后,才进行方案设计和处理。 在调查清楚后,编写详细的地下管线保护和监测方案报监理批准。 批准后,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方案进行施工。 管线拆改施工注意事项 (1)报废的管线在土方施工过程中进行拆除,拆除前要将管线端头封堵,防止雨水倒灌。 (2)管线拆改前,要根据不同管线的要求确定不同的施工方法,并分别根据现场情况和管线业主的要求编制管线改移方案。 在进行管线改移施工时,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开挖方法。 在距管线很近时,必须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机械开挖,以免破坏管线和管沟。 (3)管线改移方案遵循对交通影响最小的原则,处于人行道上的管线拆改施工时,对交通影响不大,可采用围挡后明挖施工。 处于机动车道边上的地下管线拆改时,必须采取分车道施工的方法 安排交通导流,如现有车道不能满足交通导流,需避开白天车流量高峰期,采取夜间施工,天亮前在沟槽上方铺设钢板,做好交通导改工作,在施工开槽处来车方向设置锥桶,夜间设红色警示灯,同时设 14 置警示牌“前面施工,车辆慢行”等警示牌,并设立专职安全人员进行防护。 (4)开槽深度不大于 2m 时可直立放坡,大于 2m时须按规定放坡施工。 如开挖后不能及时回填恢复路面,要在槽边横向铺设工字钢梁,上面再铺放钢板保证行车安全。 (5)待管线施工完毕,要及时按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回填和路面施工,恢复车道正常交通。 (6)在管线改移过程中要坚持勤 量测的原则,积极量测围护结构及管线的变形,并将监测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和现场管理人员,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地下管线进行加固。 管线悬吊方案 施工工艺流程及说明 施工工艺流程为:核对图纸坐标→探槽开挖→管线悬吊保护→主体或附属结构施工→基坑回填→管线恢复。 (1)根据设计图纸坐标放线,按照所放点位用管线探测仪进行管线探测,看现场管线布置形式是否与图纸相符。 (2)在地下管线调查清楚后,测量人员标明其具体位置和埋深。 在土方开挖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开挖的操作人员进行现场交底。 在管线上部的土方 开挖,采用人工开挖。 管线暴露后,立即对管线进行支托和吊挂。 (3)在管线保护好后,才开始进行管线下部的土方开挖。 管线下部的土方开挖仍采用人工开挖。 开挖的高度和宽度控制在机械施工时不会碰撞到地下管。轨道交通管线迁改与保护方案
相关推荐
工 4 年 参与杭甬高铁测量技术工作 15 刘平伟 测 工 2 年 参与杭甬高铁测量技术工作 第五组 16 赵勇 助理工程师 3 年 参与杭甬高铁测量技术工作 17 宁祥武 测 工 3 年 参与杭甬高铁测量技术工作 18 袁勇 测 工 2 年 参与杭甬高铁测量技术工作 5 七、轨道板精调 精调爪安装 1) 轨道板粗铺后,安装精调千斤顶(又名精调爪),抽出粗铺时安放的临时垫木。 调节中部
全站仪补偿器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 答 :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仪器的三轴差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作用就是通过检测仪器垂直轴倾斜在 X轴和 Y轴上的分量信息,自动地对测量值进行改正,从而提高采集数据的精度。 简述全站仪补偿功能的检验步骤有那些 答 :(1)精确正平仪器。 (2)设置仪器的补偿功能为 开 状态。 (3)使望远镜水平并设置水平角显示为零,然后按一定的间隔上、下转动望远镜,读取水平方向值。
内膛壁均匀吸附釉浆,然后将多余釉浆倒出。 50 年代中后期,搪釉法改为机轮上釉,把坯件放到旋转机轮上,把釉浆倒入坯件中心,借机轮旋转的离心力把釉浆均匀洒到坯体上,多余釉浆溅飞于坯外。 旋釉工效比手工快,釉层厚薄一致,光滑平整,适用于碟、盘、碗类产品。 世纪 80 年代,自动流水生产线采用自动上釉法。 三、刷釉 宋代,德化就有刷釉法。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刷釉法。 一般是用毛刷或毛笔蘸釉浆涂在坯件上
再由系统根据这些规则 自动 分析检索 出具有分析价值的 风控名单 ,包括车辆 和 人员信息等。 167。 特征库 管理 在定义特征库的时候, 需要 定义 下面一下信息: 特征库 名称 (必填) , 特征定义 :选择 一条特征,并对这条特征进行定义,定义完之后可以保存。 注: 时间段: 时间段采用 24 小时制,比如 20:00:00 到 6:00:00 这个字段自动关联的是事故时间。 特征库列表
设专人讲课,除了讲解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外,还着重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 让职工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帮助职工认清当前形势,以利于职工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利用现代科技通讯手段,在车队内部建立飞信群,及时的向职工发送生产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项,让职工随时随地掌握安全动态,时时刻刻做到警钟长鸣。 车队还坚持让职工撰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案 例,通过在安全例会上宣讲,不仅职工自己能更好的提高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