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细则内容摘要:

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 10 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 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 要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对水准路线进行严密平差。 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 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元件保护要求 应对 各 工区 进行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工作 的检查,并 要求各 工 区的保护工作 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11 各 项目部 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 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六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⑴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100m;对地势平坦、填方高度小于 5m 且地 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 150m。 ⑵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 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⑶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 2 个观测断面。 ⑷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 1: 5 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 1 个横向观测断面。 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⑴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12 ⑵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 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 2 个,布置于 设计位置处 ;沉降板每断面设置 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⑶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 2m、 10m 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⑷路基面沉降监测点设置:路堤地段每 50m 设一个监测断面,每断面设 3 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路基形成后设置。 B+I线 II线 L 1:M1:M沉降板路基顶面基床底层A、B组填料地基处理范围沉降边桩观测桩 20钢筋沉降边桩1210 121210 12路基本体4%4%4%4%地基沉降监测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⑹ 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 ①对路堤填高小于 3m 且压缩层厚度小于 5m 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 100~150m; ②对压缩层厚度大于 20m 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 50m; ③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 50~ 100m; ⑺ 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 13 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⑻ 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所示: 图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桩: 选择Φ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 过测量 放样埋置在设计 的断面 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 ,桩周 用 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14 图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 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 4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 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 50cm 50cm,厚 3cm或钢底板尺寸为 50*50cm,厚 1cm。 15 图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⑴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 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 测杆与地面垂直。 ⑵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⑶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 为宜,接长前后 应 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 、 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 管外接头连接。 ⑷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 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Φ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 ⑵埋置方法采用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 应 采用 极坐标法进行位移 测量。 水平角应按左、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观测两测回(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的过程 )。 初始观测,水平角按左、右角观测两测回,距离观测四测回。 边桩标高 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得。 观测技术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 16 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观测和 整理沉降观测点 和位移观测点资料。 当 路基 中心 沉降板 沉降量大于 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