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材料论文内容摘要:

、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 30 年,例如, 1980 年以前,我国矿渣棉仅有 3 家生产厂,年和平能力不足万吨,只能和平品种单一的散棉,硅酸钙绝热材料也只有 3 家企业,年产 8000 立方米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发展成为品种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保温材料的生产和技术体系。 1996 年全国产量约 80 万吨,其中矿岩棉约 20 万吨,玻璃棉约 4 万吨,泡沫塑料约 5万豆子,膨胀珍珠岩约 600 万立方米(约含 45 万吨),其它材料 6 万吨。 我国保温材料与工8 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温隔热材料在国外的最大用户是建筑业,约占产量的 80%.而在我国建筑业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其应用仅占产量的 10%。 ② 生产工艺整体水平和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③科研投入不足,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滞后,特别是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多年来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保温材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制品设计施工应用方面的工作,是发展新型建村工业的当务之急。 从以上情况可以 看出,我国保温材料工业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近 20 年的高速发展,不少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质量从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胀珍珠岩、矿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纤维、硅酸钙绝热制品等为主的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技术、生产装备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些产品已达到 90 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但由于我国保温材材料工业赳不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技术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温材料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保温材料工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全国各地蜂涌而上,几年间上百条生产线投产,而在应用领域的开发上却 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资效益低,供过大于求的局面。 防水密封材料的发展状况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它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筑材料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防水材料获得较快的发展。 防水材料已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包括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 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 1995 年新型防水卷材产量 4200 万平方米,约占防水卷材产量的 5%。 我国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产品规格、档次配套,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国外有的品种我们基本上都有。 目前我国防水材料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纸胎油毡仍占防水卷材的 95%;二是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假昌产品充斥市场;三是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 防水材料工业亟待调整结构、规范市场。 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状况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品种门类繁多,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条件改善密切相关,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建筑材料品种之一。 它的品种、质量和配套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物装饰档次的高低,对美化城乡建筑、改善人民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 80 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目前花色品种已达 4000 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95 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产值 约为 400 亿元。 19911995 年,我国装饰装修材料年递增速度 30%左右。 1996 年主要产品产量为:壁纸、墙布 亿平方米,塑料地板 3600 万平方米,建筑涂料 65 万吨,塑料管道 9 万吨,塑料门窗近 1000 万平方米,化纤地毯 450 万平方米。 目前三星级的宾馆装饰装修基本帮到自已生产,四至五星级宾馆的装饰装修有 30%40%可以做到自给。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 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 发展绿色建材的意义 对于能源和耕地等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1/4 的中国来说,国民经济和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我国粘土实心砖仍占墙体材料总产量的近 80%,能耗高、毁田、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每个消耗 22 亿吨的粘土资源,制砖毁田约 12 万亩,耗能 8200 万吨标煤,同时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 因此,发展机关报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关系到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扬要求也不断提高。 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的进步不令要求建筑物的质量、功能要完善,而且要求其美观且无害人体健康等。 这就要求发展多功能和高效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 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提高抗震能力,便于机械化施工和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同等情况下可以降低建筑造价。 天津、成都等城市的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可增加有效使用 面积近 10%,减轻建筑自重 40%以上,有效提高抗震能力。 按目前年竣工城镇住宅 亿平方米的 10%采用新材料计,每年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约 2020 万平方米,综合造价可降低约 4%7%.此外,发展新型建材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也有显著效果,以“八五”期间为例,仅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就累计节约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 2200 多万吨标煤,减少毁田约 15 万亩,利用工业废渣 9500 万吨,减少三氧化碳排放量 2300 万吨。 作为与建筑业关联性最强, 70%的产品应用于建筑业的建材工业来说,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纳入到建筑设计、施工规 程规范中,以推广应用新型那样工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 推广应用新型建材不仅社会效益可观,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如建筑上应用新型保温材料节能一项的费用,就远大于用新型建材顶替粘土实心砖所增加的费用。 因此,发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 发展绿色建材 还具 有以下现实意义 : 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寻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大自然 ,期望自己和后代能够很好地生活在共同的地球上。 “ 绿色建材 ” 的发展 ,将有助于大环境的改善 ,防止大环境的破坏。 保障居住小环 境。 我国传统的居住建筑是用木料、泥土、石块、石灰、黄砂、稻草、高10 粱杆等自然材料和粘土加工物砖、瓦组成的 ,它们与大自然能较好地协调 ,而且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 现代建筑采用大量现代建筑材料 ,其中有许多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因此有必要发展对人体健康无害或符合卫生标准的 “ 绿色建材 ”。 改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对公众的健康安全影响。 车站、码头、机场、学校、幼儿园、商店、办公楼、会议厅、饭店、娱乐场所等是大量人群聚集、流动的场所。 这些建筑物中如果有损害公众健康安全的建筑材料 ,将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 限制国外有害健康安 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流入我国。 国外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生产出上万种建筑材料 ,尤其是以化学建材居多。 好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可丰富我国的建材市场 ,但也要防止有害健康安全的建材和技术设备流入。 如果没有 “ 绿色建材 ” 标准和管理措施 ,有害的建材就会不断流入我国市场 ,将会加重损害我国的环境。 扶助我国高附加值 “ 绿色建材 ” 进入西方工业国家。 新型建材往往有高附加值 ,“ 绿色建材 ” 也可以有高附加值。 如果能扶助和促进我国的高附加值的 “ 绿色建材 ” 进入西方国家 ,将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材料推广中遇到的问题 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问题是绿色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只要绿色建筑材推广的好那么毫无疑问,绿色建材的发展的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 但是绿色建材的推广受到以下的几个个重要的方面的约束。 我国公众对绿色建筑认知不足成绿色建筑推广障碍 ;于绿色建材还没很多的运用的实例,这让大众还不敢急于应用绿色建材;建材产业主要还是以传统建筑材料为主;绿色建材的技术还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一、 确定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 的导向工作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 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门窗重点发展塑料门窗,并注意解决好款式新颖、功能各异的设计和高档五金件的开发配套;上下水管道重点发展 UPVC 塑料管材件,并解决好管材与管件的配套问题。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 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