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摘要: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 继续推进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带动我省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 以 “数字福建 ”为依托,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提高应用技术服务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与相关技术集成,研究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技术。 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3. 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共享机制,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 合理布局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 科研力量,形成我省在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创新基地。 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实现科研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二)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4]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引导和促进产业壮大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形 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2. 信息产业。 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我省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 以加强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 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及显示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 品、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拓展龙头产品产业链。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产品和液晶显示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品、光通信产品、新一代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和片铝电解电容器等项目。 3.机械产业。 大力发展汽车、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提高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设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8 备国产化和本地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 汽车工业要扩大和提升闽台合作规模和层次,加速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 的战略联合,重点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和泉州、龙岩、永安卡车与特种车以及戴 克项目、厦门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形成闽东南和闽西北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船舶工业要加快泉州船厂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民营修造船企业发展,将我省建成全国修造船基地之一。 工程机械要着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和纺织机械优势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进一步做大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促进福州、宁德等电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集成电路产业。 创造条件 引进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企业,着力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适时引进封装 测试、硅抛光片生产线及其他配套产品项目,壮大集成电路产业群,把 福建 省建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协作配套、人才培养的配套完善、产业链紧密的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争取引进外资 8 英寸芯片及外延片等项目。 5. 软件产业。 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依托,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加强与台湾软件产业合作,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企业 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产品智能化嵌入式软件、文化娱乐教育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及中间件。 积极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内容提供、软件外包、咨询、维护等服务,推进 Linux 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 6. 光电子产业。 重点发展半导体光电集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子收发模块、光纤传感器、光有源无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和光电子应用产品,加快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和长乐光电子产业园。 建设新型传感 器、监视器、特种光学镜头和半导体芯片及封装等项目。 7. 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着重从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流通领域等三个方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重点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 重点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应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 务、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 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和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 ( 三 ) 加快培养符合 海西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艺型人才 [5] 1.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第一章 背景探索 9 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教育的需求 更加旺盛,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要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更大的提升。 2. 到“”十一五“末期,我省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5%,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84 万人左右。 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学类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 35%以上。 注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 3. “十一五“期间,我省 加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科学配 置资源,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新办若干所本科高校,支持设区市办好一所主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校。 基本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和厦门集美文教区。 鼓励、支持、引导民间力量举办高等教育。 调整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停办不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支持具备条件的成人高校整合调整为普通高校。 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 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与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加大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鼓 励支持高等学校重点发展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服务的学科专业。 建立与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对有行业发展需求、有社会效益的专业优先增加布点,扩大办学规模;对人才需求饱和、缺乏发展前景的专业,通过限制招生,进行改造撤并。 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快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艺型人才。 参考文献与资料 [1] 蒋新华 .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5. [2] 顾佩华等 .从 CDIO 到 EIPCDIO[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1. [3] 蒋新华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20,增刊 . [4] 福建省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国政府网 2020,1. [5] 福建省 教育厅 .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2020,10.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10 第二章 比 较 研 究 一、 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台 湾有 一批专科院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有一些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 标志着台湾 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 已经建构完成。 比较研究台湾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的 特点,以期对我校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有 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 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1] 20 世纪 70 年代 ,台湾开始 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 , 这时,台湾对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并不迫切。 因此,从 1974 年台湾工业技术学院 成立, 虽然 标志着 台湾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 开始由 专科升到本科, 但 直到 1990 年,台湾 还 只有这一所学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 育。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 台湾 传统工商产业逐步被高科技产业取代,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原有技术人才渐渐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急剧 增加。 此 时 ,技术教育向本科层次上移已成必然趋势, 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满足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于是 , 与第一所技术学院的成立时隔 17 年, 于 1991 年成立了云林技术学院,屏东专校改制为屏东技术学院。 至 1994 年,台湾的技术学院共有 6 所,可谓具备了较大的发展规模。 此后 , 专科学校 升格 技术学院 的步伐加快 ,仅 1996 学年度就有 3 所专科学校改制成技术学院。 最具突破意义的是 1997 年 , 5 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这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同意成立科技大学。 到 2020 年 ,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发展 到 77 所, 标志着台湾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台湾的教育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入世后台湾教育市场在留学服务、远距教学、短期补习班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上对外开放,台湾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激烈的竞争。 此外,台湾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1998 年 ,12~ 21 岁的学龄人口数 376 万人,预估至 2051 年将下降为 299 万人 ,比 1998 年锐减四分之一。 生源不足迫使专科学校改制、升格,发展应用型本科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二 )台湾应用型本科 人才 培养 目标 定位与 能力 结构 [2] 台湾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称为教育目标,也称为培养目标或培育目标,分为总体、类群、院校和学系 4 个层面 (台湾称本科专业为“学系”或“科系”)。 同时,学生的能力结构也相应分成 4 个层面。 第二章 比较研究 11 依据“技术与职业教育校院法”,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以传授、研究 发 展应用科学及实用技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之各级专 门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促进 发展为宗旨, 以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 但两者有所区别 ,技术学院培育实务性专业高级人力,科技大学培育具有国际分工能力的专业高级人力。 为了改善专业与课程设置,台湾的技职教育科系归并为 7 大类,再细分为 17 个专业群(外加 1 个一般科目群)。 为此,台湾专门成立了工业、商业、农业、家事、海事水产、医事护理与艺术类等 7 个课程发展中心。 由 7 所院校担任召集学校,负责统整各责任群的专业课程规划等,按专业需求制定类群层面的教育目标,同一专业群的不同学校层级的目标有明显的梯度。 层面 在 总体与类群层面的教育目标总框架下, 由各所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依据有关法规及地方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自行制定本校的教育目标。 台湾院校层面的教育目标具有两大特点:①主要培养的是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②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用其所学,尽其所用。 这是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 各学系依据院校目标的宗旨来制定教育目标,并具体到它所包涵的能力要素,同时还要制定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就是期望学生掌握的学习成果。 教育目标与毕业生必备核心能力是一致 的,但教育目标侧重人才的培育过程,是教学指导纲领;而毕业生必备核心能力侧重人才培育的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效达成度的标准。 制定过程要由系务会议配合咨询委员会邀请教师、校友、家长、毕业生、雇主及相关专业团体的专家代表共同参与。 (三 ) 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能力 的培养 [2] 台湾应用型本科各个层面的教育目标都集中体现于学系层面中,它是衡量教师及各种教学资源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依据,又是指导课程设置、教学评量等工作的纲领,同时也是通过专业认证的先决条件。 台湾应用型 本科院校中各学系的课程设置是以达成教育目标为准 则来进行的。 首先 拟定学系的教育目标, 并 针对 每 一个教育目标 及学生能力结构建立必修课程。 其次,各学系围绕教育目标中 配合地区产业需求 , 发展学生专业能力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