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公司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内容摘要:

hr。 ,水量比例 : 染色段废水 : 余含铬废水 =1584 m3 : 464 m3 19 = : 1 ,且可利用空间有限,为避免建设二套含铬废水 分流处理系统,故将染色段废水与其余含铬废水混合进行脱铬处理后 再进入此系统。 SS 极低,可考虑 : (a).进入调节池与 其余综合废水混合进行下一段工序。 (b).不进入调节池,避免上述废水后续于化学沉淀系统需再加药处理, 造成药剂的浪费。 : (1).需进行曝气搅拌以避免 SS 沉底,导致污泥厌氧、提升溶解性 COD、 S2 浓度。 (2).搅拌需求通风量= min : (1).依长期操作经验,于适当的单元规划,制革废水经预沉池自然重力沉淀可 去除约 60%〜 70%的 SS,降低后续化学沉淀系统的化料添加负担。 (2).表面积负荷 ≒ 25 m/日。 (3).停留时间 ≒ 3〜 6 hr。 (4).单元置于调节池后可稳定控制进流水量,管控表面积负荷。 6. pH 调整池 快混池、 pH 调整池 慢混池、胶羽池: (1).于快混池添加主凝剂 (如 PAC、硫酸铝 ),于慢混池添加助凝剂 (如 PAM), 使原有细小 SS 形成大型胶羽,以利于沉淀。 (2). pH的适当与否 ,强烈影响快混池、慢混池系统所添加的主、助凝剂效果。 (3).制革废水水质可能每日波动变异,系统实际运行时,废水应每日取样于实 验室试验了解当日适合的化料添加量及 pH 设定值。 (4). pH调整池 2常见的理想值 pH≒ ,需装设 pH自动控制器以稳定管控。 : (1).表面积负荷 ≒ 25 m/日。 (2).停留时间 ≒ 3〜 6 hr。 (3).进流 SS=3000〜 4000 mg/l;管 控出流 SS≦ 50 mg/l;去除率 ≧ %。 (4).进流 COD=6000〜 8000 mg/l;管控出流 COD≦ 3000 mg/l;去除率 ≧ 50%。 (5).管控出流 S2≦ 25 mg/l; TCr≦ mg/l。 (6).管控底部污泥出流浓度 ≧ 10000 mg/l。 : (1).若水解酸化处理系统出流水不进入调节池,则进入此系统与化学沉淀池出 流水混合。 (2).依每日需 处理水量,保持 24 hr 进流水量均一,于池体进流端与化学沉淀 池出流水均匀混合。 (3).预计出流水 pH≒。 : (1).处理系统流程图: 20 (2).进流 COD≦ 2700 mg/l;管控出流 COD≦ 150 mg/l;去除率 ≧ %。 (3).进流 NH3N=130〜 230 mg/l;管控出流 NH3N=100〜 200 mg/l;去除率 ≧ 13%。 (4).进流 TN=150〜 250 mg/l;管控出流 TN=100〜 200 mg/l;去除率 ≧ 20%。 (5).管控 DO,前段区域 DO≧ 3 mg/l;后段区域 DO=2〜 3 mg/l。 (6).管控 MLSS :5500 mg/l F/M : / kgMLSS日 F/V : kgBOD5/ m3日 污泥液回流比 : 100%〜 125% (7).停留时间 =36 hr。 (8).此工序目的为 COD 降解,设二沉以避免好氧活性污泥与下一工序的硝 化、反硝化微生物混合,导致菌种竞争,违反需求平衡。 (9).管控出流 COD≦ 150 mg/l,以利于下一工序的硝化、反硝化微生物效率。 处理系统及终沉池 : (1).处理系统流程图: (2).A 段 (缺氧反硝化池 ): O 段回流水中的 NO3进行脱硝释出 N2。 (a). 脱硝菌 NO3 +还原态碳源 N2(g) +氧化态碳源 此阶段属兼性异营或厌氧分解,以 NO3为最终电子接受者 (b).碳源以甲醇为例如下: 脱硝菌 6NO3- + 5CH3OH 3N2 ↑+5CO2 + 7H2O + 6OH (c). 1gTN 需消耗 ( 48/14) gCOD。 c. O 段回流率 ≧ 300% : (a).进流水中 TN=100〜 200 mg/l (b).进流率 =100%; O 段回流率 ≧ 300% ,进行脱氮;终沉池污泥回流 率 =100% : 200 mg/l 247。 (100% + 100% +300%) = 40 mg/l =16 hr (3). O 段 (好氧硝化池 ): NH4+进行硝化形成 NO3-。 21 亚 硝化菌 NH4+ +3/2 O2 NO2 + 2H+ +H2O 硝化菌 NO2 + 1/2 O2 NO3 : NH4+ + 2O2 NO3 + 2H+ + H2O ,以 CO2为碳源,氧化1克 NH4+N 成 NO3N 需消耗 O2及 碱度。 =32 hr (4).进流 COD≦ 150 mg/l;管控出流 COD≦ 100 mg/l;去除率 ≧ %。 (5).进流 NH3N=100〜 200 mg/l;管控出流 NH3N≦ 15 mg/l;去除率 ≧ 85%。 (6).进流 TN=100〜 200 mg/l;管控出流 TN≦ 50 mg/l;去除率 ≧ 50%。 (7).管控 DO, A 段 DO≦ mg/l; O 段 DO=2〜 5 mg/l。 (8).管控 pH≧。 (9).于 A 段若碳源不足,可考虑补充面粉等碳源或由化学沉淀池出口水补充 之。 (10).福建微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的 MicrowaterTM 环境治理微生物技术为此单 元可深度参考的处理工艺。 : (1).停留时间 : hr (2).固体负荷 : kg/m2•d (3).表面积负荷 : m/日 (4).有效水深 : m (5).池底坡度比 : cm/m (6).进流污泥浓度 ≧ 10000 mg/l;管控出流污泥浓度 ≧ 30000 mg/l。 : (1).使用厢式压滤机 : ≧ 30000 mg/l ≦ 65% ≦ 10 kg/cm2 ,气动隔膜泵进流高压空气压力限值 ≦ 22 kg/cm2 =4〜 6 hr 系统 : (1).处理系统流程图: (2).将臭气产生单元加盖密闭,抽气保持密闭单元为负压状态,防止臭气外泄, 抽出气气体送至空气清净机系统进行净化后高空排放。 (3).氧化塔 : 成较小的分子以利后续酸、碱塔处 理。 (4).酸塔 : ,使酸可溶气体 (主要为氨气; NH3)溶入酸液 中,于气体饱和溶入后更换酸液,原酸液排至调节池。 pH自动控制器稳定管控酸液 pH≦ 3。 (5).碱塔 : ,使碱可溶气体 (主要为硫化氢; H2S)溶入碱 液中,于气体饱和溶 入后更换碱液,原碱液排至含硫废水分流处理系 统。 pH自动控制器稳定管控酸液 pH≧ 12。 各主要单元处理效果预测值 表 33 各主要单元处理效果预测值 COD BOD SS S2 NH3N TN 原废水 7000 3500 ≦ 4000 ≦ 1 ≦ 400 ≦ 800 23 化学沉淀 系统出口 ≦ 3000 ≦ 1000 ≦ 50 ≦ 1 150250 200300 浮除系统 出口 ≦ 2700 ≦ 900 ≦ 45 ≦ 1 130230 150250 好 氧活性 污泥池出口 ≦ 150 ≦ 15 ≦ 50 ≦ 1 100200 100200 AO 系统出口(放流水 ) ≦ 100 ≦ 10 ≦ 50 ≦ 1 ≦ 15 ≦ 50 说明:单位为 mg/l 24 废水系统槽体规格表 编号 系统名称 处理单元名称 槽体规格( m) 槽体有效容积 个数 总有效容积 长 宽 高 有效高 ( m3) ( m3) V101 含硫废水分流处理系统 含硫废水集水井 2 5 1 V102 含硫废水分流收集及反应 池 5 4 含硫废水分流处理系统小计 V201 含铬废水分流处理系统 含铬废水集水井 9 5 5 1 V202 含铬废水废水收集池 5 2 V203 含铬废水反应池 5 4 V204 (反 應 後 )含 鉻 污泥 廢 水缓冲池 7 7 2 V205 (1壓 泥後 )含 鉻 污泥 廢 水 緩衝 池 3 3 7 1 B701 含铬污泥脱水机房 17 15 2F 含铬废水分流处理系统小计 V205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集水井 8 5 70 1 70 V206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反应池 101 8 808 水解酸化处理系统小计 V301 综合废水沉淀处理系统 综合集水井 5 1 V302 调节池 5 4 V303 事故应急池 5 2 V304 预沉池 D= 4 V305 pH 调节池 1 4 V306 快混池 4 25 V307 pH 调节池 2 4 V308 慢混池 4 V309 胶羽池 4 V310 化学沉淀池 D= 4 V311 均匀混合池 2 V312 回流加压溶气气浮处理系 统池 反应池 2 3 2 4 分离池 4 3 2 4 V313 综合废水生物处理系统 好氧性活性污泥池 14 6 4 V314 二沉池 D= 4 V315 缺氧反硝化池 (A 段 ) 14 4 V316 好氧硝化池 (O 段 ) 14 4 V317 终沉池 D= 4 4 V318 排放水池 5 1 V401 污泥处理系统 浓缩污泥池 D= 11 4 V402 污泥储池 4 B702 污泥脱水机房 33 12 2F 1 B703 鼓风机及配电系统 鼓风机房及配电间 12 1 B704 废气处理系统 废气清净机 4 B705 铬污泥干化处理系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