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糖的种类、特性和制造工艺内容摘要:

酶与 糖化酶 (葡萄糖苷酶 )的协同作用,前者将高分子的淀粉割断为短链糊精,后者便迅速地把短链糊精水解成葡萄糖。 同理,生产饴糖时,则用 α一淀粉酶与 β一淀粉酶配合, α一淀粉酶转变的短链糊精被 β一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 1 α淀粉酶 1)作用点: α一淀粉酶属内切型淀粉酶,它 作用 于淀粉时从淀粉分子内部以随机的方式切断 α一 1, 4 糖苷键,但水解位于分子中间的 α一 1, 4 键的概率高于位于分子末端的α一 1, 4 键, a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中的 α一 1, 6 键,也不能水解相邻分支点的α一 1, 4 键;不能水解麦芽糖,但可水解麦芽三糖及 以上的含 α一 1, 4 键的麦芽低聚糖。 由于在其水解产物中,还原性末端葡萄糖分子中 C,的构型为 α一型,故称为 α一淀粉酶。 α一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速度较快,能将直链淀粉全部水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及直链麦芽低聚糖;第二阶段速度很慢,如酶量充分,最终将麦芽三糖和麦芽低聚糖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α一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时,可任意水解 α一 1, 4 键,不能水解 α一 1, 6 键及相邻的 α一 1, 4 键,但可越过分支点继续水解 α一1, 4 键,最终水解产物中除葡萄糖、麦芽糖外还有一系列带有 α一 1, 6 键的极 限糊精,不同来源的 α一淀粉酶生成的极限糊精结构和大小不尽相同。 2)酶源 来源于芽孢杆菌的 α一淀粉酶水解淀粉分子中的 α一 1, 4键时,最初速度很快,淀粉分子急速减小,淀粉浆黏度迅速下降,工业上称之为 “液化 ”。 随后,水解速度变慢,分子继续断裂、变小,产物的还原性也逐渐增高,用碘液检验时,淀粉遇碘变蓝色,糊精随分子由大至小,分别呈紫、红和棕色,到糊精分子小到一定程度 (聚合度小于 6 个葡萄糖单位时 )就不起碘色反应,因此实际生产中,可用碘液来检验 α一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程度。 3)酶的性质 α一 淀粉酶较耐热,但不同来源的 α一淀粉酶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和最适反应温度。 目前市售酶制剂中,以地衣芽孢杆菌所产 α一淀粉酶耐热性最高,其最适反应温度达 95℃ 左右,瞬间可达 105~ 110℃ ,因此该酶又称耐高温淀粉酶。 由枯草杆菌所产生的 α一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为 70℃ ,称为中温淀粉酶。 来源于真菌的 α一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仅为 55℃ 左右,为非耐热性 α一淀粉酶,一般作为糖化酶使用。 一般而言,工业生产用 α一淀粉酶均不耐酸,当 pH值低于 4. 5 时,活力基本消失。 在 pH值为 5. O~ 8. 0 之间较稳定, 最适 pH值为 5. 5~ 6. 5。 不同来源的 α一淀粉酶在此范围内略有差异。 不同来源的 α一淀粉酶均含有钙离子,钙与酶分子结合紧密,钙能保持酶分子最适空间构象,使酶具有最高活力和最大稳定性。 钙盐对细菌 α一淀粉酶的热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液化操作时,可在淀粉乳中加少量 Ca2+,对 α一淀粉酶有保护作用,可增强其耐热力至90~C 以上,因此 最适液化温度为 85~ 90℃ . 2 β淀粉酶 1)作用点: B淀粉酶是一种外切型淀粉酶,它 作用 于淀粉时从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开相隔的 β一 1, 4 键,顺次将它分解为两个葡萄糖基,同时发生尔登转 化作用,最终产物全是 B 一麦芽糖。 所以也称麦芽糖酶。 β淀粉酶能将直链淀粉全部分解,如淀粉分子由偶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最终水解产物全部为麦芽糖;如淀粉分子由奇数个葡萄糖单位组成,则最终 α水解产物除麦芽糖外,还有少量葡萄糖。 但 β一淀粉酶不能水解支链淀粉的 α一1, 6 键,也不能跨过分支点继续水解,故水解支链淀粉是不完全的,残留下 β一极限糊精。 β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时,由于从分子末端开始,总有大分子存在,因此黏度下降慢,不能作为糖化酶使用;而 β一淀粉酶水解淀粉水解产物如麦芽糖、麦芽低聚糖时,水解速度很快,可作为糖化酶使用。 β淀粉酶活性中心含有巯基 (一 SH),因此,一些氧化剂、重金属离子以及巯基试剂均可使其失活,而还原性的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对其有保护作用。 2)酶源: β一淀粉酶以大麦芽及麸皮中含量最丰富。 3)性质:最适 PH 最适温度 60℃ 3 糖化酶 (葡萄糖淀粉酶 ) 1)作用点: 糖化酶 (葡萄糖淀粉酶 )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 α一 1, 4 葡萄糖苷键,顺次切下每个葡萄糖单位,生成葡萄糖。 葡萄糖淀粉酶专一性差,除水解 α一 1, 4 葡萄糖苷键外,还能水解。 α一 1, 6 键和 α一 1, 3 键,但后两种键的水解速度较慢,由于该酶作用于淀粉糊时,糖液黏度下降较慢,还原能力上升很快,所以又称糖化酶,不同微生物来源的糖化酶对淀粉的水解能力也有较大区别。 2)酶原和性质: 不同来源的葡萄糖淀粉酶在糖化的最适温度和 pH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黑曲霉为 55~ 60℃ , pH值 3. 5~ 5. O;根霉 50~ 55℃ , pH值 4. 5~ 5. 5;拟内孢霉为 50℃ , pH值 48~ 50。 糖化时间根据相应淀粉糖质量指标中 DE 值的 要求而定,一般为 12~ 48 h;糖化温度一般采用 55℃ 以上可避免长时间保温过程中细菌的生长;糖化 pH值一般为弱酸性,不易生成有色物质,有利于提高糖化液的质量。 4 脱支酶 脱支酶是水解支链淀粉、糖原等大分子化合物中 α一 1, 6 糖苷键的酶,脱支酶可分为直接脱支酶和间接脱支酶两大类,前者可水解未经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中的 α一 1, 6 糖苷键,后者仅可作用于经酶改性的支链淀粉或糖原,这里仅讨论直接脱支酶。 根据水解底物专一性的不同,直接脱支酶可分为异淀粉酶和普鲁蓝酶两种。 异淀粉酶只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 α一 1, 6 糖苷键,不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 α—l, 6 糖苷键;普鲁蓝酶不仅能水解支链结构中的 a一 1, 6 糖苷键,也能水解直链结构中的 α1, 6 糖苷键,因此它能水解含 α一 1, 6 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脱支酶在淀粉制糖工业上的主要应用是和 β一淀粉酶或葡萄糖淀粉酶协同糖化,提高淀粉转化率,提高麦芽糖或葡萄糖得率。 二、液化 液化是使糊化后的淀粉发生部分水解,暴露出更多可被糖化酶作用的非还原性末端。 它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程度,使黏度大为降低,流动性增高,所以工业上称为液化。 酶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 称为双酶法或全酶法。 液化也可用酸,酸液化和酶糖化的工艺称为酸酶法。 由于淀粉颗粒的结晶性结构,淀粉糖化酶无法直接作用于生淀粉,必需加热生淀粉乳,使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糊化,破坏其结晶结构,但糊化的淀粉乳黏度很大,流动性差,搅拌困难,难以获得均匀的糊化结果,特别是在较高浓度和大量物料的情况下操作有困难。 而α一淀粉酶对于糊化的淀粉具有很强的催化水解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