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内容摘要:

与邻近城市和景区的结合,借力发展,互补发展,协同发展措施。 ( 5)主题开发型:着重于主题性构建,强调特色鲜明。 ( 6)保护提升型:主要任务为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升级。 ( 7)复合型:主要制定镇(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措施。 特色旅游风情镇(村)特色业态开发模式 ( 1) “森林氧吧 ”景区依托模式:依托具有山地资源的景区(点),在森林地段可开发森林公寓等修心养生设施,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的理想场所。 ( 2)“休闲农庄 ”产业依托模式:依托农业资源,将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有机地结合,建设旅游度假设施,发展旅游业,促进村镇农业的转型升级。 ( 3)民俗文化村模式: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建设民俗文化村,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 4)古村聚落模式:通过对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发展旅游。 ( 5)乡村俱乐部模式: 利用水库、湖泊、鱼塘等建立 “垂钓俱乐部 ”;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 “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 ”;登山为主的 “野外探险 ”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 6)租赁农园模式:将土地租给市民作为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农作物,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 ( 7)农业教育公园模式: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教学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 8)乡野公寓模式:建筑若为新建的,则建筑规模宜小不宜大,风格应能体现村庄文化底蕴;若是民居改造的,则应保留、突出原有民居的 建筑特色和文化精神。 特色旅游风情镇(村)产业投资经营管理模式 ( 1)特色旅游风情镇(村)的产业投资经营管理主要采取如下模式,包括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企业+农户型、政府+投资商+企业+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型、股份制型和投资商主导型等六种管理模式。 ( 2)特色旅游小镇(村)产业投资经营管理模式可参照表。 表 产业投资经营管理模式 序号 经营管理模式 特 征 1 传统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种初级的乡村休闲形式,经营规模小、旅游产品单一,主要由个体经营管理。 2 休闲农庄 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征。 以农业生产大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投资企业与农民合作为经营主体。 ??表现为 “个体农庄 ”和 “集体农庄 ”等经营的形式。 3 企业+农户 企业和农户直接合作。 投资商和农户共同参与经营与 ?芾恚 笠刀耘 ┗ 信嘌岛凸娣豆芾恚 ┗ Ц涸鹕 4 政府+投资商+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 政府组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商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协调公司与农户关系。 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5 股份制 根据资源的产权,界定国家、乡村集体、村民小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 由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 6 投资商主导型 投资商依法获得开发建设权,由投资商主导投资经营管理。 产业布局 明确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三次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措施。 统筹规划镇域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产业园区、物流市场区、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中区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空间利用布局与管制 空间利用布局。 重点划定规划镇区、村落的边界;风景区、保护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基本保护农田、山区、林地、农地、水系的空间位置;标明 35kV及以上电力线的走向、等级和各级道路、铁路、轨道交通、输油输气管线等,并按照 “四线控制 ”要求各线控制宽度,提出各类用地空间的开发利用、设施建设和生态保育措施。 ( 1)山区保护与开发。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为核心,提出山区农林产品、林下经济、旅游资源开发等措施。 ( 2)水资源与滨水空间保护与利用。 合理安排农田灌溉设施布局,重点提出滨水空间、特色水产品、水上观光等水资源利 用与开发规划措施,对河道、水库、河塘、湖泊等水体环境保护和整治提出措施建议。 ( 3)林地保育与利用。 完善水土保持、林地保育等生态空间;规划苗圃、生态林、经济林等林地及其种植范围;安排林地道路系统、林特产品加工、林区生态旅游等设施用地。 ( 4)农地利用及农田基本建设。 规划农业种植项目和空间布局;统筹安排重大农业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确定其分布和规模等;提出中低产田改良、农田整治和复垦工程的建议。 ( 5)村镇建设布局。 参见。 ( 6)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划定各类基础设施的用地范围,确定用地规模和各种通道 线路走向和控制宽度。 各类用地空间可能的开发利用途径、设施建设重点和生态保育要求可参考表。 表 镇域空间利用导引 用地 类型 分类 开发利用 设施建设 生态保育 山区 植被覆盖 农林产品种植、旅游开发 山林管理设施、旅游服务设施 依据生态敏感度评价,实行分级保护 裸岩砾石 旅游开发、矿藏采掘 旅游服务设施、矿产采掘设施 水面 河流湖泊 水产品养殖、滨水旅游、农业灌溉 养殖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取水设施 严格保护水面范围 水库坑塘 水产品养殖、滨水旅游、农业灌溉 养殖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取水设施、防渗设施 滩涂 水产品养殖、滨水旅游 养殖设施、旅游服务设施 沟渠 农业灌溉 沟渠疏浚、防渗设施 林地 园地 林果种植、茶叶种植、其它经济林种植(橡胶、可可、咖啡等)、采摘旅游 林业管理设施、林区作业路、旅游服务设施、防(火)灾设施 依据生态功能评估,实行较严格保护,园地与林地之间、林地与农田之间可进行一定的转用 林地 用材林木、竹林、苗圃、观光旅游 林业管理设施、 林区作业路、旅游服务设施、防(火)灾设施 农地 水田 水生农作物种植、观光农业 排涝设施、节水灌溉设施、机耕路、旅游服务设施 严格保护田地范围,保育水土条件,进行土地整理 水浇地 旱生农作物种植、采摘农业 灌溉渠网、灌溉设施、大棚等农业设施、机耕路、旅游服务设施 严格保护田地范围,保育水土条件、进行土地整理 旱地 旱生农作物种植、采摘农业 节水灌溉设施、防旱应急设施、大棚等农业设施、机耕路 较严格保护,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可转用为建设用地、进行土地整理 草地 牧 草地 牲畜养殖、旅游开发 生产设施、防灾抗灾设施 实行以草定畜,控制超载过牧 村镇 镇区(乡政府驻地) 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经营设施等 村镇绿化建设,旅游区生态建设,及矿区复垦等 村庄 农村居民点建设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经营设施等 旅游度假服务设施用地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服务设施 产业园区与独立工矿区 工业开发、矿产采掘 工矿基础设施、配套生活服务设施 设施 基础设施用地 - 交通设施、公用工程设施、水利设施 、生产通道 - 注: “- ”表示空缺。 空间管制 ( 1)根据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公共安全等基础条件划定生态空间,确定相关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目标和要求,综合分 ?鲇玫靥跫 ㄕ蛴蚰诮 ㄇ ⑾ 藿ㄇ 褪式ㄇ 姆段 岢稣蛴蚩占涔苤圃 蚝痛胧 ( 2)禁建区、限建区的划定参照表。 表 镇域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 要素 序号 要素大类 具体要素 空间管制分区 禁建区 限建区 地质 1 工程地质条 件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区 - ● 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及较好地区 - - 2 地震风险 活动断裂带 - ● 3 水土流失防治 25度以上陡坡地区 - ● 泥石流危害沟谷 - 危害严重、较严重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 山前生态保护区 - ● 4 地质灾害 泥石流、砂土液化等危险区 - ● 地面沉降危害区 - 危害较大区、危害中等区 地裂缝危害 区 所在地 两侧 500m范围内 崩塌、滑坡、塌陷等危险区 ● - 5 地质遗迹与矿产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 - ● 矿产资源保护 - ● 水系 6 河湖湿地 河湖水体、水滨保护地带 - ● 水利工程保护范围 - ● 7 水源保护 地表水源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 地下水源保护区 核心区 防护区、补给区 8 地下水超采 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 严重超采区 地下水一般超采及未超采区 - - 9 洪涝调蓄 超标洪水分洪口门 ● - 超标洪水高风险区 - ● 超标洪水低风险区、相对安全区和洪水泛区 - - 蓄滞洪区 ● - 绿地 10 绿化保护 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 风景名胜区 特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森林公园、名胜古迹区林地、纪念林地、绿色通道 - ● 生态 公益林地 重点生态公益林 一般生态公益林 种子资源地、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 ● - 农地 11 农地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区 ● - 一般农田 - - 续表 要素 序号 要素大类 具体要素 空间管制分区 禁建区 限建区 环境 12 污染物集中处置设施防护 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防护区、危险废物处理设施防护区 - ● 集中污水处理厂防护区 - ● 13 民用电磁辐射设施防护 变电站防护区 110kv以上变电站 - 广播电视发射设施保护区 保护区 控制发展区 移动通信基站防护区、微波通道电磁辐射防护区 - ● 环境 14 市政基础设施防护 高压走廊防护区 110kv以上输电线路的防护区 - 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安全防护区 安全防护一级区 安全防护二级区 15 噪声污染防护 高速公路环境噪声防护区 - 两侧各 100m范围 铁路环境噪声防护区 - 两 侧各 350m范围 机场噪声防护区 - 沿跑道方向距跑道两端各 1~ 3km,垂直于跑道方向距离跑道两侧边缘各 ~ 1km范围 文物 16 文物保护 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 文保单位 建设控制地带 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 - ● 地下文物埋藏区 - ● 注: “●”表示该项应列为禁建区或限建区; “- ”表示空缺;文字说明表示该项相应内容应列为禁建区或限建区。 “四线 ”控制 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划定绿地(绿线) 控制范围,河湖水系(蓝线)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遗址(紫线)保护范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黄线)控制范围。 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协调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城镇基础设施的配置,优化镇域基础设施配置结构,提出种类设施联建共享的方案和措施,原则确定镇域重大基础设施及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前款内容可与镇区道路、给水、排水等专项规划合并章节、综合出图。 4 镇区总体规划 用地选择 应避让地震断裂带,滑坡区,洪水、泥石流淹没区等灾害隐 患区。 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邻近上述区域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其的干扰。 应避开国家、省、市(区)、县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各类应当避让的区域。 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严禁占用基本保护农田进行建设。 应避让市政基础设施通道、易燃易爆等危险区、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区等。 严格禁止在不良地质地带上,布局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 用地分类 本导则用地分类参照《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20),结合海南小城镇建设实际,将建设用地从《镇规划标准》八大类整合简化为六大类,即生活居住综合用地、产业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枋 ┯ 玫亍 ⒌ 缆饭愠 ∮ 玫亍 ⒐ 猜袒 玫亍 ?( 1)生活居住综合用地( RC):包括居住、配套商业(娱乐)、社区服务等,该类用地可复合使用,互为兼容。 ( 2)产业用地( CMW):包括工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市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仓储物流用地等。 ( 3)公共服务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