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定稿最终稿内容摘要:
频数 (6085) B32 低频数 (60) B33 防治经济合理性 合理 (85100) B41 较合理 (6085) B42 不合理 (60) B43 治理难易程度 易治理 (85100) B51 较易治理 (6085) B52 难治理 (60) B53 结 合泥石流调查结果,对照表 11中因素集对应的评价集,进行赋值;对 B11 „„ B13,„„, B51 „„B53,每一行的赋值总分值不大于 100;单项值未赋时为 0;权重值按专家推荐参数值,可形成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DZ — 9 535251434241333231232221131211BBBBBBBBBBBBBBBK 对上述进行“取小”法则进行复合运算; 321 KKKK 归一化后,取 K K K3中的最大值作为 K值,并按以下规则评判: 当隶属度值 ( K) : K,勘查治理 ; K=,需满足高频数、易治 理条件 时, 勘查治理 ;否则进一步调查论证; K=,满足高频数、易治理、经济合理 时, 勘查治理 ;否则 搬迁、避让、群测群防 ; K 时,搬迁、避让、群测群防。 7 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 基本 规定 工程地质测绘 遥感解译:从卫星图象和航空象片解译泥石流的区域性宏观分布、地貌和地质条件;有条件时可用不同时相的影像图解译,对比泥石流发展过程、演化趋势,应尽可能采用高精度遥感图像;编制遥感图象解译图,航片比例尺宜为 1:80001:34000。 填图要求:所划分的单元在图上标注的尺寸最小为 2mm。 对小于 2mm 的重要单元,可采用扩大比例尺或符号的方法表示。 在 1:5001:2020 的地形图上可能修建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地段,其地质界线的地质点误差不应超过 3mm,其它地段不应超过 5mm。 地质地貌测绘:对全流域及沟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调绘与泥石流形成和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要素(参见附录 E),编制相应地貌图与地质图,填绘纵剖面图与横断面图。 流域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 1:10000~ 1:50000,分区平面填图比例尺宜为 1:500~ 1:5000;纵剖面图比例尺横向宜为1:500~ 1:2020,竖向宜为 1:100~ 1:500;横断面图比例尺横向宜为 1:200~ 1:500。 测绘方法以沿沟追索、实测和填绘剖面为主。 水文测绘 暴雨洪水 :泥石流小流域一般无实测洪水资料,可根据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推求某一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 对缺乏实测暴雨资料的流域,可采用理论公式和该地区的经验公式计算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 有关计算公式见水文计算手册。 溃决洪水 :包括水库溃决洪水、冰湖溃决洪水和堵河(沟)溃决洪水。 溃决洪水流量据溃决前水头、溃口宽度、坝体长度、溃决类型(全堤溃决或局部溃决,一溃到底或不到底)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或据经验公式 估算,并结合实际调查进行校核。 有关计算公式见溃坝水力学。 冰雪消融洪水 :冰雪消融洪水可根据径流量与气温、冰雪面积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在高寒山区,一般流域均缺乏气温等资料,常采用形态调查法来测定;下游有水文观测资料的流域,可用类比法或流量分割法来确定。 泥石流体勘查 泥痕测绘:选择代表性沟道,量测沟谷弯曲处泥石流爬高泥痕、狭窄处最高泥痕及较稳定沟道处泥痕。 据泥痕高度及沟道断面,计算过流断面面积,据上、下断面泥痕点计算泥位纵坡,作为计算泥石流流速、流量的基础数据。 DZ — 10 泥石流流体试验 a)浆体重度测定:泥石流流 体重度可根据泥石流体样品采用称重法测定。 泥石流体样品一般难以采到,可了解目击者回忆,根据泥痕和堆积物特征进行配制,采用体积比法测定。 b)粒度分析:对泥石流体样品中粒径大于 2mm的粗颗粒进行筛分,粒径小于 2mm的细颗粒用比重计法或吸管法测定颗粒成分。 对泥石流体中固体物质的颗粒成分,从堆积体中取样测定。 取样数量应结合粒径来确定。 c)粘度和静切力测定(必要时进行):用泥石流浆体或人工配制的泥浆样品模拟泥石流浆体,其粘度可采用标准漏斗 1006型粘度计或同轴圆心旋转式粘度计测定;其静切力可采用 1007型静切力计量测。 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 a)流速:据勘查所得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纵坡、沟床糙率及重度等参数计算;也可按泥石流的性质和所在地域,选择适合的地区性经验公式计算。 b)流量:泥石流流量可采用形态调查法(据泥痕勘测所得的过流断面面积乘以流速)或雨洪法(按暴雨洪水流量乘以泥石流修正系数)确定。 暴雨小径流的地区性经验公式较多,暴雨洪水流量应采用适用的经验公式计算。 c)冲击力:可用附录 I中公式计算泥石流整体冲击力、泥石流中大石块冲击力。 泥石流中大石块冲击力的计算方法较多,除采用附录 I所列公式外 ,还可采用其它公式加以印证。 d)弯道超高与冲高:泥石流流动在弯曲沟道外侧产生的超高值和泥石流正面遇阻的冲起高度可参见附录 I中公式计算。 堆积物试验:通过调查、实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确定泥石流堆积物的固体颗粒比重、土体重度、颗粒级配、天然含水量、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等参数,供治理工程比选和设计使用。 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测绘。 a)工程治理区实测剖面至少按一纵三横控制; b)重点区应有 13个探槽或探坑( 井)控制; c)各区测绘内容参见附录 E。 勘探试验 勘探 勘探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积区和可能采取防治工程的地段。 勘探工程以钻探为主,辅以物探和坑槽探等轻型山地工程。 受交通、环境条件的限制,在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不采用钻探工程;当存在可能成为固体物源的滑坡或潜在不稳定斜坡而必须采用时,勘探线及钻孔布置可参照“滑坡勘查”的有关规定执行。 钻探 泥石流防治工程场址,主勘探线钻孔应尽可能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的指导下布设,孔距应能控制沟槽起伏和基岩构造线,间距一般 3050m。 由于松散堆积层深厚不必 揭穿其厚度时,孔深应是设计建筑物最大高度的 ;基岩浅埋时,孔深应进入基岩弱风化层不小于 5m。 物探 在施工条件较差、难以布置或不必布置钻探工程的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可布置 12条物探剖面,对松散堆积层的岩性、厚度、分层、基岩面深度及起伏进行推断。 坑槽探 结合钻探和物探工程,在重点地段布置一定探坑或探槽,揭露泥石流在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不同部位的物质沉积规律和粒度级配变化;了解松散层岩性、结构、厚度和基岩岩性、结构、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现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原状岩、土试样。 试验 DZ — 11 对坝高超过 10m以上的实体拦挡工程宜进行抽水或注水试验,获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在孔内或坑槽内采取岩样、土样和水样,进行分析测试,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参数;水样一般只做简分析,为拟建防治工程则应增加侵蚀性测定内容。 对各类防治工程提供以下主要设计参数。 各类拦挡坝 : 覆盖层和基岩的重度、承载力标准值、抗剪强度,基面摩擦系数,泥石流的性质与类型,发生频次,泥石流体的重度和物质组成,泥石流体的流速、流量和设计暴雨洪水频率,泥石流回淤坡度和固体物质颗粒成分,沟床清水冲刷线。 其它工程:桩林着重于其锚固段基 岩深度、风化程度和力学性质;排导槽、渡槽着重于泥石流运动的最小坡度、冲击力、弯道超高和冲高;导流堤、护岸堤和防冲墩着重于基岩的埋藏深度和性质、泥石流冲击力和弯道超高、墙背摩擦角;停淤场着重于淤积总量、淤积总高度和分期淤积高度。 施工条件调绘 结合可能采取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调绘施工场地、工地临时建筑和施工道路的地形地貌,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测图范围和精度视现场情况而定。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围的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对砂石料质量和储量进行评价。 如天然骨料缺少或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须对就近的料场或人工料源 进行初查。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围的水源状况并采样分析,对防治工程及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进行评价,提出供水方案建议。 监测 勘查阶段,只要求进行简便的常规监测。 降雨观测。 必要时,根据流域大小,在流域内设置 13 个控制性自记式雨量观测点,定时巡视观测。 观测点的设置要避免风力影响和高大树木的遮掩。 泥位、流速观测。 有条件时,可进行泥位和流速观测。 预警预报。 出现泥石流临灾征兆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预警预报。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 一般规定 可行性论证阶段勘查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的关键阶段。 通过该阶段工作,进一 步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及危害程度,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一般特征,初步确定泥石流流速、流量、重度及动力学特征值参数,为泥石流防治方案比选提供依据。 自然环境条件调查 本阶段的调查是在泥石流一般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防治工程需求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查,是前期调查工作的深入,调查内容见。 勘查工作 根据 ,选择必要的项目进行勘查,满足防治方案比选的要求,并进行简易监测。 勘查报告 正文应包括:序言,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 积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方法和计算结果,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比选及建议。 并提供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坑槽探展示图、岩土物理力学测试报告、地球物理勘探报告和泥石流监测成果等附图与附件。 设计阶段勘查 一般规定 设计阶段的勘查是对选定的防治工程进行的工程地质勘查。 设计阶段勘查应充分利用可行性论证阶段的勘查成果,结合防治工程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勘查或补充勘查,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泥石流特征参数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DZ — 12 对高 坝(格栅坝 1015m,拦沙坝 1530m) ,勘查范围以坝轴线为中线,上下游各 100m;低坝(格栅坝 10m,拦沙坝 15m) 及丁坝,勘查至上游 50100m,下游 2050m。 对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勘查范围为轴线两侧最高洪水位以上 5~ 10m。 工程地质测绘 根据选定的防治工程方案,开展工程部署区大比例尺测绘。 拦挡工程及堤、渠、槽等线性排导工程测绘应沿轴线进行。 拦挡工程的测绘比例尺为1:1001:200,排导工程的比例尺为 1:5001:1000。 为满足库容计算的需要,拦挡工程尚须测制淤积区1:1000 的地形图。 测绘内容主要是防治工程区域及其外围的地形地貌、岩性结构、松散堆积层成因类型、厚度及斜坡稳定性等。 同时结合钻探、物探和坑槽探成果,沿工程轴线实测并绘制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剖面。 对于较长的排导工程,尚应提供不同地段的横剖面图。 停淤场的测绘以面上控制为主,内容主要包括地形起伏、岩土体类型及分布状况、停淤场面积及最大可能停淤量、地表水发育及地下水出露等。 此外,应结合勘探资料,实测纵横剖面。 测绘比例尺以 1:2001:500 为宜。 勘探试验 勘探线沿防治工程主轴线布置,原则上孔距 2030m,每条勘探 线的钻孔、探坑数不低于 2 个。 遇特殊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钻探 钻孔深度应按。 地质条件复杂时可加密钻孔或沿勘探线布置物探剖面对地质情况进行辅助判断。 加强钻孔岩心编录,查清工程布置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松散堆积层厚度及基岩埋深与起伏状况。 试验 采取岩土试样,测定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施工钻孔应进行注(抽)水试验,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布设为水位动态观测孔,并延续至工程竣工后。 监测 对高频泥石流,可在勘查期内的汛期时段,提出和实施泥石流活动的监测方案。 对 可行性论证阶段布设的监测站点的监测内容,宜结合工程布设。 应结合治理工程提出工程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案。 当地下水影响泥石流形成和防治工程效果时,开展地下水的监测工作。 勘查报告 报告正文应包括:序言,泥石流流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泥石流活动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泥石流治理工程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治理工程地基及边坡的稳定性,泥石流特征值的确定及其确定方法等。 并提供岩(土)体物理力学测试、原位测试、设计参数和各种监测的资料及附件。 结合泥石流治理工程,以纸质和电子文档形式提交供设计使用的工程地质图册 ,包括各治理单元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及坑槽探展示图等。 施工阶段勘查 一般规定 施工阶段勘查包括治理工程实施期间,对开挖和钻孔揭露的地质露头的地质编录、重大地质问题变更的补充勘查和竣工后的地形地质状况测绘,并编制与原地质报告相应的对比变化图,检验、修正前期地质资料及评价结论。 DZ — 13 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结合治理工程实施,及时分析编录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变更及时通知业主,情况紧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勘查中应针对现场地质情。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定稿最终稿
相关推荐
000 ( 2) 2020 年 12月份的账务处理 2020 年 12 月 12 日支付研发费用 300 万 借:研发支出 —— 资本化支出 2 200 000 研发支出 —— 费用化支出 800 000 贷:银行存款 3 000 000 2020 年 12 月 31 日结转费用化支出: 借:管理费用 800 000 贷:研发支出 —— 费用化支出 800 000 应将 “ 研发支出 ”
岩石分类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岩体结构类型、风化(卸荷)带及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土)体渗透性 特殊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区域构造稳定性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的规定 水库工程地质 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水库渗漏、浸没、库岸稳定(包括崩塌、滑坡、塌岸)问题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成因类型及工程地质条件 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质
1 250 元,票面利率 %,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 59 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 2020 年 1月5日,收到上年度利息 59 元。 【分析】读题注意三点:一是发行日,二是付息方式,三是买价。 债券到期日为 2020 年 12月 31日,持有期间为 4年。 不是当天发行的债券,买价中包含应收利息。 本例付息方式是分期付息。 交易费用是买价的一部分,也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成本。 【答案】 (
发展试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在返乡创业促扶贫发展、转型脱困、产城融合等方面 ,积极探索新路径。 二是统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 大力支持和鼓励用工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组织由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三结合,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加大基层平台服务力度,促进充分就业。 以保民生、保稳定、促就业为目标
众和学生的好评。 同时开展不同规模的法律咨询活动十一场次。 (二)是开展引导诉前调解服务,化解矛盾于萌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信访工作在做好法制宣传的同时,积极开展诉前服务,对于双方当事人都到庭请求调解解决纠纷的案件,引导双方由民一庭的法官进行诉前调解,进一步落实调解衔接工作。 同时还为来访群众解决具体的实际困难。 今年三月份,有一位小女孩因父母离异,生活无着落,到法院投诉,要求解除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