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超级总结(考研政治必看读烂必过贱卖)内容摘要:

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附: 1937 年 7 月、 8 月,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论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一些人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系统论述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 1937 年 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内容: 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a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a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 1937 年)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内容: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附: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 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 1937 年 8 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中心议题 :会议正确地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形势,制定了全面抗日的路线,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问题。 会议认为 : 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抗战中的领导权; ②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③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④在有利于动员全国人民抗战的前提下 ,争取全国人民所应有的政治、经济利益; ⑤以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重要意义: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附: 1937 年 9 月 22 日,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 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附: 1938 年 5 月《抗日游击战争 的战略问题》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6 日。 总结 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胜利。 毛泽东向全国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 — 建设军队的根本准则。 意义 :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绝对领导,才能始终保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使它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 另外: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开展政治工作。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保证:坚持革命纪律和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附: 1939 年 10 月《 共产党人 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 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路线的角度); 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基本武器) 伟大的工程: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 这是一个历史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所没有的。 附 1939 年 12 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全新的科学概念。 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中国革命是包括: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现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 民主 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注解: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首次提出了 新民主主义 的概念 ,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附: 1940 年 1 月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⑴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特点: 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⑵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⑶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4)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政治纲领: 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 政(国体)的民主共和国(政体 民主集中制)。 经济纲领: 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 节制资本 ; 有了中国工业和思想的基本思想(最早估计)。 文化纲领: 是无产积极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 5)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 这是新、旧民主革命在文化上的区别标志。 总结:《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 A、客观依据、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B、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D、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形成了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善体系,标志着毛思发展与成熟。 附: 1940 年《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和《论政策》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发展进步势力(小、无、农),争取中间 势力(民、开明),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注意:在争取中间势力时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 ; ,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在这几篇文章中要强调的是: ⑴ 中间派 是毛泽东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提出的,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 ⑵ 中间势力 这一概念则有两种情况: ⒈当指三三制政权中的中间势力时,是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对三三制政权的组成原则的划分中提出的,主要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