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芯筒爬模爬架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梁架中间位置留700700mm的开口,用钢管向下层平台搭设梯子,将各平台连接,以使架体上下形成一个通道,在各平台开口处用翻板将洞口封好,并在洞口处设警示标志。 ,为保证施工安全,应及时按有关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铺设脚手板及安全网。 铺设脚手板时应考虑架体单元体之间爬升时留有100mm左右的间隙,并设置翻板结构,以防止爬升时相互碰撞。 架体的底层和外围侧面,以及爬升时的架体开口端的各平台相应位置都应加一道护身栏杆,并应采用密目安全网进行全封闭防护,爬升时严禁进行其他作业(与爬升无关的)。 、小横杆的搭设都必须通过扣件与架体的水平、悬挑梁架进行刚性固定。 ,应由设备所有单位与安装使用单位的有关人员(包括负责生产、技术、安全的相关人员),共同对安装完的爬模爬架进行安装检查验收,双方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投入使用。 爬模爬架在结构施工阶段的注意事项,墙体混凝土强度应达到10Mpa(特殊要求的另行规定)以上。 ,爬模爬架施工荷载(限两层同时作业)小于3KN/m2,与爬模爬架无关的其它东西均不应在脚手架上堆放,严格控制施工荷载,不允许超载。 (含五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大风前须检查架体悬臂端拉接状态是否符合要求,大风后要对架体做全面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冬天下雪后应清除积雪并经检查后方可使用。 、拆卸、操作爬模爬架上的各种零配件和电气、液压等装备。 ,都应立即将架体上的模板靠近墙体,并用模板穿墙螺栓将模板与墙体进行刚性拉接,模板上方的架体应与钢筋或钢结构做刚性拉接,拉接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3米,以便在架体上二层平台上进行绑筋作业,同时确保架体上端有足够的稳定性。 (每日至少两次)巡视、检查和维护爬模爬架的各个连接部位;确保爬模爬架的各部位按要求进行附着固定。 ,应随时通报爬模爬架专职操作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a)检查模板钩是否有缺失现象,如有缺失应立即通知甲方将其配备齐全,检查模板钩是否与模板紧固连接,如未紧固连接,应先连接紧固再进行下一道工序;b)敲打模板上端以消除或减少模板与墙体混凝土表面的吸附力,同时调节一组架体竖向支撑架上的模板调节支腿,使模板向后倾斜;c)清理主梁齿条上的杂物,拔出滑车楔板,对一组架体用专用扳手同时操作将模板退出,退出最大离墙面距离为700mm。 d)模板退出到位后,立即用滑车楔板将滑车锁定,同时调节调节支腿,使模板垂直。 e)清理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剂。 、主梁齿条、调节支腿、防坠装置等进行保养,以保证架体的正常使用。 (特殊要求的另行规定)在预埋位置安装好附墙装置,接到甲方相关部门签发的《爬升批准单》后,先检查需爬升架体状态,拆除所有障碍物,并禁止与爬升无关人员进入架体;在相邻两组爬模爬架间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清除架体上与爬升无关的一切杂物。 ,严禁有人进入施工现场,并应设专人负责监护。 (含五级)以上大风和大雨、大雪、浓雾和雷雨等恶劣天气时,禁止进行爬升作业,夜间禁止进行爬升作业。 a)确保支腿在爬升时的正确状态;b)爬升架体时如墙体有钢筋伸出(楼板甩筋等情况),应确保支腿在爬升过程中与墙体伸出钢筋不冲突,以免破坏支腿。 c)爬升时发生任何异常情况都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断电,待故障排除后方可进行爬升操作。 d)爬升过程中应实行统一指挥、规范指令,爬升指令只能由一人下达,但当有异常情况出现时,任何人均可立即发出停止指令。 e)爬升到位后,应立即按使用要求进行附着固定:将调节模板的调节支腿打紧;三角支撑架或框架的支腿打紧靠墙,如三角支撑架或框架的支腿不能打紧靠墙,应采取临时的支顶、打紧措施,以确保三角支撑架或框架的支腿受力;上支撑架或竖向支撑架与结构进行刚性拉接固定;架体的临边防护到位等。 在没有完成架体的附着固定工作之前,施工人员不得擅自离岗或下班,未办交付使用手续的,不得投入使用。 ,爬模爬架的拆除必须经项目部生产经理或总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行。 ,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体检、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晕高症或视力不够以及不适合高空作业的,不得从事登高拆除作业。 ,持证上岗,同时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定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制度,不违章作业。 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操作人员将安全带系于墙体在台仓外一侧的墙体施工钢管操作架上,防止爬模爬架拆除过程中本身失稳造成坠落事故。 ,必须着装灵便(紧身紧袖),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穿防滑鞋。 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团结协作,统一指挥。 不得“走过挡”和跳跃架子,严禁打闹玩笑,酒后上班。 ,应指派一个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工人担任指挥,负责拆除工作的全部安全作业。 ,并设警戒标识,与拆除架体无关的人员禁止进入。 拆除架体时应有可靠的防止人员与物料坠落的措施,严禁抛扔物料。 :拆杆和放杆时必须由2~3人协同操作,拆除大横杆时,应由站在中间的人将杆件顺下传递,下方人员接到杆件拿稳拿牢后,上方人员才准松手,严禁往下乱扔脚手料具。 (含四级)以上大风和雨雪天气、浓雾和雷雨天气时,禁止进行架体的拆除工作,并预先采取加固架体的措施。 ,应对未拆除部分采取可靠的固定措施。 ,同时要注意扣件崩扣,避免踩在滑动的杆件上操作。 ,不准螺丝扣在被拆下的钢管上。 ,手上拿钢管时,不准同时拿扳手,工具用后必须放在工具套内。 拆下来的各种配件要随拆、随清、随运、分类、分堆、分规格码放整齐,要有防水措施,以防雨后生锈。 ,如更换人员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爬升机构的安全保护液压爬模爬架的爬升机构,主要由带有爬升踏步块和导向板的H型导轨与附着其上的上下爬升箱和液压油缸等组成,并通过上爬升箱上端的连接轴与爬模爬架的竖向主承力架连成为整体。 上下爬升箱内均设有能够自动导向的凸轮摆块(人字形摆块或承力块)和联动式导向轮。 导轨或架体爬升时,启动油泵,通过油缸的伸缩,上下爬升箱内的凸轮摆块和导向轮就自动沿着H型导轨表面的导向板和踏步块变换方向、自动导向、自动复位与自动锁定,从而达到架体的爬升。 爬升箱中的凸轮摆块能够自动导向与复位,在实际升降过程中始终有一个爬升箱内的承力块交替地支撑在导轨踏步块上,实质上它既是升降机构也是防坠机构。 钢绞线锚夹具式的防坠装置防坠装置上端的固定端,安装在导轨的上端部;防坠装置的锁紧端,安装在主承力架的主梁U形挂座上;预应力钢绞线一端锚固在防坠装置上端的固定端内,另一端从防坠装置下端的锁紧端(紧固端)内穿过。 在架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即施工作业的工况下,要旋紧紧固端的螺母使紧固端内的钢铰线夹片与钢铰线处于锁紧状态;当导轨爬升到位后开始爬升架体,架体在爬升过程中,紧固端的螺母处于松驰状态,当出现架体下坠即架体原本是在上升过程中而突然相对于导轨而下降(下坠)时,锁紧端内的弹簧会自动推动钢铰线夹片并将楔紧,从而使架体立刻停止其下坠而达到防坠落的目的,如下图所示:架体与墙体的防护及架体间的防护在爬模爬架水平梁架上绑小横杆,在小横杆上铺设脚手板,通过小横杆控制脚手板离墙的防护距离,要求脚手板离混凝土墙面的距离均应小于100mm。 各单独独立的架体在搭设的过程中留有100mm的空隙,以保证单独架体的爬升。 为安全防护,在相离架体的空隙处铺设翻板,当架体爬升时将翻板翻开,架体爬升到位后,应立即将翻板铺好,并用安全网将各独立架体连接好。 爬模爬架各操作平台的连接在铺设架体各平台时,在每个单独独立的架体水平位置中间留700700mm的洞,用钢管向下层平台搭设梯子,将各平台连接,使架体上下有一个通道,在各平台洞口处用翻板将洞口封好。 8 爬模爬架技术经济及安全性1. 采用“JFY50/JFYM50型爬模爬架技术”,可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采用该技术,减少了高空危险作业的工作量。 保证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并根据工程需要,可同时提供多个操作平台。 3. 提高了外墙混凝土施工质量及混凝土结构工艺水平。 4. 节省人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塔吊吊次,缩短工程工期,为施工管理带来综合效益。 5. 采用先进的防倾、防坠装置,保证了爬模爬架的正常使用。 6. 液压爬升系统操作简单,最大顶升能力保证了爬模爬架在爬升过程中的安全。 7.架体间采用侧片连接,螺栓固定,保证了架体的整体性。 8.爬模爬架附墙点靠预埋装置和附墙座直接与墙体连接固定,确保了爬模爬架使用的安全。 9. 采用两套爬模爬架施工,在结构施工中插入装修施工,大大缩短工程施工工期,满足现场施工节奏的需要。 ,架体跨距大,高度小,投入使用早,需要现场配备资源少,安装及拆除方便、爬升速度快、占用场地小、快速,现场整洁等。 9 爬模爬架设计计算、穿墙螺栓及混凝土墙面强度验算一、 计算机仿真计算及ansys有限元计算分析附墙装置有限元计算分析图架体计算分析计算机仿真计算图架体有限元计算分析图二、 雪莲大厦二期爬模爬架(外墙及电梯井)附墙装置穿墙螺栓及混凝土墙面强度验算(一)基本条件1. 升降爬架相邻附墙装置水平间距:3950mm 2. 楼层层高(上下穿墙螺栓间距):4000mm3. 大模板尺寸:39504050mm4. 模板上方安全网立面尺寸:39504050mm(二)载荷1 . 恒荷载标准值:GK(爬架装置、大模板、动力设备等)外模支撑架及台车自重:GK1=主承力架及架体系统自重:GK2=附墙装置自重:GK3=H型导轨自重:GK4=脚手板自重:GK5=10KN液压系统自重:GK6= KN外墙大模板自重:GK7= KN恒荷载标准值:GK= (GK1+GK2+GK3+GK4+GK5+GK6+GK7) =(++++10++)=2. 施工活荷载标准值:QK结构施工楼二层同时作业:QK=[3KN/m22] =装修施工楼三层同时施工:QK=[2KN/m23] =3. 风荷载标准值:WK取基本风压值:=UsUz==式中:Us—风荷载体型系数取Us===F—Uz—,按150m高空,地面粗糙度为C类— KN/m2(北京地区)作用在大模板上的风载荷标准值:WK1WK1=()=8KN作用在模板上方安全网上的风载荷标准值:WK2WK2=()=风载荷标准值:WK WK =WK1+WK2=8+= KN4. 永久载荷分项系数:gG =5. 可变载荷分项系数:gQ=(三)附墙点A、B处反力1. 取垂直力平衡ΣV1=0 得V1=GK+=+=2. 对B点取矩:ΣMB=0得MB=FA4000-(+)810-[WK1(4000+2750)+WK2(4000+2750+4020)]=0FA=(1/4000) [810+(86750+10770)]=(1/4000) [810+105696]=(1/4000) =54KN3. 对A点取矩:ΣMA=0得MA=FB4000(GK+)[WK12750+WK2(2750+4020) ] =0FB=(1/4000) [810+(82750+6770)]=(1/4000) =36KN(四)穿墙螺栓验算穿墙螺栓采用普通型粗牙螺纹,每个附墙装置选用一根M48的穿墙螺栓,螺距p’=5mm,螺纹小径d1=,抗拉设计强度 fbt =170N/mm2,抗剪设计强度fbv=130N/mm2。 每个螺栓的抗拉承载力Nbt每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 Nbv穿墙螺栓同时承受载拉力和剪力时的验算(满足要求)(五)混凝土墙面强度验算混凝土墙厚400㎜,h0=350㎜, 采用穿墙套管式的附着方案,墙内侧面的垫板为16016016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时,其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t=㎜2,一个附墙支座传给墙面集中载荷F1==54=81KN,墙面受冲击承载力:F1163。 ftumh0um =2(a+h0+b+h0)=2(1602+3502)=2040㎜即:2040350=278460N= F1=81KN(满足要求)(六)主承力架的计算大模板台车对主承力架H型钢水平梁的支撑反力参见(图2)(使用工况组合风荷载)对C点取矩:=0 得,P800[G200+Q200G550+W2750+W(2750+4020)]=0 P=[200+200+82750+550]=对E点取矩=0得,Pc800+G(800200)+Q(800200)+ G1350 W2750W(2750+4020)=0 P =[1350+82750+6770]=大模板台车对主承力架H型钢水平梁的支承反力参见(图2)(使用工况不组合风荷载)对C点取矩: =0得, 800G200Q200+G550 =0 =[550+200+200]= []= 对E点取矩: =0得, 800+G(800200)+Q(800200)+G1350=0=[600]=63 KN 主承力架受力计算(使用工况组合风荷载)式中:PB =PD=[gG(GK2 +GK5 +GK6)+gK]/2=18KN(1)模板支撑架及台车在主梁右端,参见(图3):对A点取矩: =0得, R1750= P1900+ PD(806+580) PC(1900800)+ PB580R=[1900+181100+18580]= 152518=对E点取矩: =0,得RA1900= PB(1900580)PC800+ PD(1900580806)RA=(181320+18800)= (2)模板支撑架及台车在主梁左端。核芯筒爬模爬架施工方案
相关推荐
实施进行指导、检查、评估和验收;建立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校舍档案, 编发简报 ,汇总和报送相关统计信息 及工作 进展情况。 市监察局 : 负责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协调查处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组织对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等。 市审计局: 负责组织对工程资金的全过程审计,将工程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审计力量, 加强对工程的排查鉴定情况
五) 立即督促整改。 及时对大检查的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各项目校、各参建责任主体的成绩,指出不足 ,提出 其整改意见和建议,跟踪 督促 各有关单位 立即 整改落实 ,要求各相关单位在11 月 30 日前完成整改 ,并将 有关情况向 有关部门反馈,进一步把检查工作做细做实。 二 、 主要成效 (一)工程质量基本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单位大多能规范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过光纤与中国电信 100M 相连。 内部用户通过 网络控制 中心统一代理服务上网。 三、 功能模块简介: ( 1) 教务管理 计划建设。 该模块 功能将实现 教学 项目的全过程跟踪 管理。 包括 教学方法 管理、 教学 进度管理、 学生学习情况跟踪 ,并实现 教学项目建设周期的流程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教学资源 ,提高 教学质量 ,过程中的 管理 分析系统紧紧围绕建立“综合分析应用系统”为主线,紧贴
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地图的基本技能。 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 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