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南城区阳光第三小学校长张林内容摘要:

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的狂妄语言。 今天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无论是基础的科学课还是科技科普活动似乎着眼于一个人本身科学素养目的性被淡化,分数还是第一,获奖还是第一,功利还是第一。 就东莞而言,基础的科学课相当薄弱,就小学来讲,科学课是培养未来者具备科学头脑和科学思维品质的关键,是普惠于所有孩子的科学营养的一日三餐。 队伍不全,估计 80%学校没有专职科学课教师,这样的状况,钱学森所谓“中国这么多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惊天之问,似乎就有了答案,那就是人文和科学双塔坍塌下的教育体制怎能构建起须于垒土,发于毫木的九尺之台和合抱之木呢。 相反,我们东莞的科普工作者正致力于以科技馆为阵地,科普资源进校园、科普夏令营等已经成为东莞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学校科学课程的发展。 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钱穆都是大师,把视线溯源于他们成长轨迹,一方面他们浸润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的功底,另一方面他们又接受了高端的科学教育,同时具有观察世界的平台和眼光。 人文的基础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也是科学的 CPU。 没有深厚的语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