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材料一:1956年,一位乡村内容摘要:

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号召: “ 立即发动无产者搞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 斯大 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 “ 给我调 100万劳 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 赫鲁晓 夫敲着皮鞋喊: “ 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 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 (1)根本:局部改革; (2)脱离实际; (3)盲目性; (4)个人作风;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 侧重点:工业; 前期:新经济体制 (19651972) : 材料一: 1975年社会总产值比 1960年增长。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和石油产量翻一番,钢产量增长 ,汽车的年产量增长三倍多。 九五期间,谷物产量从 ,肉类从 930万吨为 1400万吨。 据苏联统计, 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 31%, 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 30%升为 80%以上,农业生产从 55%升为 85%。 而据美国计算,苏联 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 1975年升为53%。 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 材料二: 从战略核导弹数量对比看, 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 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 1978年,苏联拥有的导弹数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有 所进展。 但是在理论上仍坚持计 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互不相容、截 然对立的观念,把市场调节当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