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总结内容摘要:

种物质逆正 vv (二)化学平衡的标志 : v 正 =v 逆 指反应体系中的同一种物质来 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对不同种物质而言,速率不一定相等。 何谓“ v 正 =v 逆 ”。 如何理解。 以 N2+ 3H2 2NH3 反应为例 ①若有 1 mol N2 消耗,则有 1 mol N2 生成(同种物质,物质的量相等,词性相反) ②若有 1 mol N2 消耗,则有 3 mol H2 生成(同侧不同种物质,物质的量这比=系数对应比,词性相反) ③若有 1 mol N2 消耗,则有 2 mol NH3 消耗(异侧物质,物质的量之比 =对应系数比,词性相同) ④若有 1mol N≡ N 键断裂 ,则有 6mol NH 键断裂 (其它与上述相似 ) 注意 对象 词性 同种 (侧 )物质 相反 异侧物质 相同 2.百分含量不变标志 正因为 v 正 = v 逆 ≠ 0,所以同一瞬间同一物质的生成量等于消耗量 .总的结果是混合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各成分的百分含量、转化率等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 3.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 (1)从反应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 M )考虑 nmM 若各物质均为气体   不论是否达平衡恒值当 则标志达平衡一定时当 ,M,ng ,M,ng 00 若有非气体参与:不论 Δ ng 是否等于 0,则当 M 一定时,可标志达平衡。 实例: ① H2(g)+ I2(g) 2HI(g) Δ ng=0 ② 2SO2(g)+ O2(g) 2SO3(g) Δ ng≠ 0 ③ C(s)+ O2(g) CO2(g) Δ ng=0 ④ CO2(g)+ C(s) 2CO(g) Δ ng≠ 0 9 在实例反应①中, M 总为恒值。 在反应②、③、 ④ 中,只要反应未达平衡,则 M 不为定值。 反之当 M 为一定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时,则标志着达到平衡状态。 ( 2)从气体密度考虑: Vm 当各成分均为气体时:同上标志为一定值时同上总为恒值恒压不能作平衡标志总为恒值恒容,ng,ng:,:00 当有非气体物质参与时:  可作标志为一定值时恒压 可作标志为一定值时恒容 ,ng: ,:  0 ( 3)从体系的内部压强考虑 ∵恒容、恒温, n(g)越大, P 越大 ∴不论各成分是否均为气体只需考虑 Δ ng 当   可作标志一定时则当 不能作标志为恒值则 ,P,ng ,P,ng 00 ( 4)从体系内部温度考虑 当化平衡尚未建立或平衡发生移动时,反应总要放出或吸收热量。 若为绝热体系,当体系内温度一定时,则标志达到平衡。 十三、无机反应中的特征反应 1.与碱反应产生气体 ( 1)  232222222232222HSiONaOHNaOHSiHNaAlOOHNaOHAlHSiAl OH、单质 ( 2)铵盐: OHNHNH 234   碱 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 ( 1)       2222222222342342342NOSOSOSCONOCOSOCNONOSOHHNOSOHHNOSOHHNOSOHHCl、非金属、金属单质浓浓浓浓浓 ( 2)      2323222323SOH S OSOSHHSSCOH C OCOHHH化合物 3. Na2S2O3 与酸反应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 S2O32+2H+=S↓ +SO2↑ +H2O 10 4.与水反应产生气体 ( 1)单质22222 422 222 OHFOHF HNaOHOHNa ( 2)化合物   22222232323222322222326233422HCOHCaOHCaCSHOHAlOHSAlNHOHMgOHNMgONaOHOHONa 5.强烈双水解          32322323233222OHAlAlOOHAlSHHSSOHAlCOHCOCOAlOHOHOH与 6.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 1)单质: Al ( 2)化合物: Al2O Al(OH)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 7.与 Na2O2 反应     NaOHO CONaOOHCO232222 8. 2FeCl3+H2S=2FeCl2+S↓ +2HCl 9.电解     22232222HClNaOHNaClOAlOAlOHOH电解电解电解溶液熔融 10.铝热反应: Al+金属氧化物   高温 金属 +Al2O3 11. Al3+ 3OH3H+ Al(OH)3 OHH+AlO2 12.归中反应: 2H2S+SO2=3S+2H2O 4NH3+6NO   催化剂 4N2+6H2O 13.置换反应:( 1)金属→金属 铝热反应 ( 2)金属→非金属   CMgOCOMgHFeMgNa OHH22 2 22点燃或)、活泼金属( ( 3)非金属→非金属  )、(、高温高温HIHBrHClSSHIBrClHCOOHCCOSiSiOCOHFOHF2)(224222222222222 ( 4)非金属→金属  222 COC OHH 金属金属氧化物 金属金属氧化物高温高温 11 1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 ⑪ 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如: Cl2+H2O、 H2S+O 、 NH3+O CH4+O Cl2+FeBr2 ⑫ 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NH3+NO、 H2S+SO2 、 Na2O2+H2O、 NaH+H2O、 Na2O2+CO CO+H2O ⑬ 化合物 +单质 化合物 PCl3+Cl2 、 Na2SO3+O2 、 FeCl3+Fe 、 FeCl2+Cl CO+O Na2O+O2 14.三角转化: C l 2H C lH C l O S S O 2H 2 S S O 3H 2 S O 4 N 2 N O H N O 3N H 3 N O 2CC OC O 2 N aN a 2 O 2N a O HN a 2 C O 3N a H C O 3A lA l 3 +A l O 2 A l ( O H ) 3F eF e 2 +F e 3 + 15.受热分解产生 2 种或 3 种气体的反应: ( 1)铵盐   SHNHSNHHSNHOHSONHSONHHSONHOHCONHCONHHCONH232442233243422332434])[(])[(])[( ( 2)硝酸盐  2232223 222 42)(2 ONOAgAgNO ONOCuONOCu 16.特征网络: ( 1) )(222 酸或碱DCBA OHOO     ① 323 222 H N ONONONH OHOO    (气体) ② 42322 222 SOHSOSOSH OHOO    (气体) ③ 322 222 COHCOCOC OHOO    (固体) ④ N a O HONaONaNa OHOO     222 222(固体) ( 2) A—  CB气体气体强碱强酸 A 为弱酸的铵盐: (NH4)2CO3 或 NH4HCO3; (NH4)2S 或 NH4HS; (NH4)2SO3 或 NH4HSO3 ( 3)无机框图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 : 2KClO3 MnO2△ 2KCl+ 3O2 ↑ 2H2O2 MnO2 2H2O+ O2 2SO2+ O2 催 化 剂△ 2SO3 4NH3+ 5O2 4NO+ 6H2O N2+ 3H2 2NH3 12 十四、特征现象 1.焰色反应: Na+(黄色)、 K+(紫色) 2.浅黄色固体: S 或 Na2O2 或 AgBr 3.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4.有色溶液: Fe2+(浅绿色)、 Fe3+(黄色)、 Cu2+(蓝色)、 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 Cu、 Cu2O、 Fe2O3)、红褐色 [Fe(OH)3] 蓝色 [Cu(OH)2] 黑色( CuO、 FeO、 FeS、 CuS、 Ag2S、 PbS) 黄色( AgI、 Ag3PO4) 白色 [Fe(0H) CaCO BaSO AgCl、 BaSO3] 有色气体: Cl2(黄绿色)、 NO2(红棕色) 5.特征反应现象: 白色沉淀 [Fe(OH)2] 红褐色 [Fe(OH)3] 十五、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 C12 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2 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装入药口前进行 )原则。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 )原则。 十六、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