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调火工操作手册内容摘要:

量,测定标准蓄热室的吸力及其它蓄热室与标准蓄热的吸力差,煤气、空气上升、下降的吸力分别在四个交换内测完。 根据具体情况,对所测数据分析后进行调节,使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吸力差,上升气流不超过177。 2Pa,下降气流不超过177。 3Pa。 测完后,将蓄热室顶部测压管用木塞塞严,按实际测调情况作好记录。 准备好( 50Pa~+250Pa)斜型微压计一台, 50m 长胶管一根,300mm长带看火孔盖的测压 管一根。 ,调好水平,调好“ 0”刻度。 交换后 5 分钟开始测量标准立火道上升气流看火孔压力,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从另一端机侧返回,两个交换全部测完。 并视情况调整加热系统吸、压力。 9189 ( 50Pa~+250Pa)斜型微压计一台, 50m长胶管两根,一根胶管的一端连接φ 12长 450mm的铁管(包括一个石棉绳绕起来的密封球。 ) “ 0”刻度。 将ф 8 的铁 管连接于需测量阻力的蓄热室顶部测压管上,胶皮管另一端连接于斜型微压计的“ +”端上。 将ф 12 的铁管插入需测量阻力的蓄热室篦子砖上部的测压孔中,胶管另一端连接于微压计的“ ”端上。 5分钟开始测量,先测量蓄热室顶部吸力,再测定阻力。 ,计算蓄热室格子砖阻力,并同上一次比较,观察格子砖阻力变化。 ,使得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 +5Pa。 ,吸气管下方。 装煤结束 后,将φ 15长 1200mm的铁管(内端用石棉绳堵好)插入炉门测压孔,使铁管靠近炉墙,但不碰上,铁管头露出炉门外 150mm。 ,用 8号铁丝将铁管中的石棉绳捅掉,并将铁管与压力表相连,进行第一次测量。 每隔 1 小时测量一次,测量前先用铁丝通一下铁管,出焦前 2小时,每半小时测量一次。 测量完毕,将铁丝插入测压铁管,以防铁管堵塞。 91810 ,应使集气管符合所规定的压力,并比较稳定,集气管压力与炭化室底部压力同时读数,每次读三个数,取平均值。 同时记录装煤后时间。 在刚装煤的一段时间“ U”型压力表测量,以后用斜型微压计测量。 在出焦前 30 分钟,上升管打开前作最后一次测量,将实测数据记录后,对集气管压力进行调节,使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为5pa,此时集气管压力即为要求规定的集气管压力。 ,时间为横坐标,绘制不同时间炭化室底部煤气压力的分布曲线。 量是为了检查焦炉加热系统实际压力分布情况和各部位阻力情况。 室处于结焦中期时进行测量。 、两叉部和相应的燃烧室看火孔处。 ( 50Pa~+250Pa)三台,五根胶管,并带有不同的金属插管。 ,在蓄热室走廊用两台微压计分别测上升气流蓄热室和下降气流蓄热室顶,在炉顶用一台微压计测量与所测蓄热室相连的燃烧室标准立火道看火孔。 5分钟,三台表同时读数,每隔三分钟读一次,共读五次,接 着测煤气蓄热室与空气蓄热室压差,蓄热室顶与小烟道测压孔处压差,以及异向气流看火孔压差,换向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测量。 每侧在两个交换测完。 91811 ,绘制五点压力曲线,并记录当时加热制度。 1800mm处。 5分钟开始在立火道上升气流取样。 ,取样点周围应保持严密,用取样器排净取样管内空气。 ,将球胆与取样管连接,打开夹 子,用取样器向球胆内充满废气,然后拔下球胆排净废气。 反复洗胆 3~5次,再正式取样,球胆内充满废气后,用夹子夹住球胆口,拔出取样管,盖上看火孔盖。 ,应保持严密;各吸收瓶内吸收液应无失效变质;液封高度应足够。 待球胆内温度降至接近室温( 15~30℃)时,方可进行分析操作,但最长时间不允许超过 4小时。 ,打开球胆上的夹子。 旋转三通旋塞,使球胆与梳型管连通,将位液瓶下落,球胆内废气吸入量气瓶,再旋转三通旋塞,使梳型管与大气相通,提升位液瓶,排除 管内气体,反复洗梳型管与量气瓶 3~5次。 ,立即旋转三通旋塞,使球胆与梳型管连通,缓慢下落位液瓶,使量气瓶内气体量为 100ml,并使位液瓶与量气瓶内液体在同一平面。 关闭三通旋塞。 依次分别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