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设备标准技术标书-10kv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标准技术标书内容摘要:

20V,电压允许偏差 20%~ +15%; 5) 直流电源电压纹波系数小于 5%。 成套装置 接地条件 安装 成套装置 的变电站的接地装置应满足 DL/T621 的要求。 成套装置 的 接地 变压器及消弧线圈铁芯 、 较大金属结构部件 均 应 可靠接地。 接地应满足 DL/T621 的相关要求,具体如下: 1) 成套装置 的接地端子应采用专门敷设的接地线接地。 2) 接地线的截面应按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进行热稳定校验,敷设在地上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 150℃ ,敷设在地下的接地线长时间温度不应大于 100℃。 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按接在同一接地装置中同一系统各消弧线圈额定电流总和的 倍计算。 当按 70℃ 的允许载流量曲线选定接地线的截面时,对于敷设在地上的接地线,应采用流过接地线的计算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 60%;对于敷设在地下的接地线,应采用流过接地线的计 算用单相接地故障电流的 75%。 3) 接地线应便于检查,但暗敷的穿线钢管和地下的金属构件除外。 潮湿的或有腐蚀性蒸汽的房间内,接地线离墙不应小于 10mm。 4) 接地线应采取防止发生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的措施。 5) 接地线与接地极的连接,宜用焊接;接地线与消弧线圈接地端子的连接,可用螺栓连接或焊接。 用螺栓连接时应设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 6) 每个消弧线圈的接地端子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母线相连接,严禁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部分。 设计与结构要求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 总体 技术要求 9 9 成套装置应具备 准确 测算 系统电容电流大小 、正确识别系统单相接地状态、 自动跟踪 和 补偿 系统单相 接地 时的 电容电流 、有效限制装置引起系统串联谐振而产生的过电压等功能。 成套装置 应能自动跟踪系统电容电流的变化,一般可采用调节零序电路参数法、变频注入法或其它方法计算测量系统电容电流,并据此设置执行机构的工作状态。 当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装置应立即判断出接地的发生,尽快启动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应尽快到达设定状态。 装置还应采取减少级差电流、无级调节等措施减少残流。 当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消除时,装置应能及时判断并尽快退出补偿状 态。 装置应不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并适应系统的相应要求。 成套装置包括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控制装置(就地控制柜和中心控制屏)、接地选线跳闸装置以及为保证成套系统正常工作的相关辅助设备,或者由具备相应功能的设备组成。 成套装置中还可包括零序 CT(可选 )、箱式外壳(可选)。 成套 装置应设计成易操作少维修,结构应紧凑,一般可采用组合式、分立式和一体式等结构。 成套 装置 由两部分组成,接地变容量(不计站用变)与消弧线圈匹配,消弧线圈 额定容量 见。 消弧线圈投入方 式:预调式和随调式。 当系统中性点不平衡电压不大于 %可选用预调式装置,也可选用随调式装置。 当系统中性点不平衡电压大于 %时,宜选用随调式装置。 电感值调节方式: 高短路阻抗式、调容、调匝。 系统电容电流测量不确定度: a) 当系统电容电流 Ic ≤ 30A时,测量不确定度应不大于 1A。 b) 当 Ic 为 30A< Ic≤100A时 , 测量不确定度应不大于 3%。 c) 当 Ic> 100A 时 ,测量不确定度应保证故障点残余电流不大于 3A。 电容电流变化跟踪时间应不大于 3s。 装置投入补偿的 响应时间应不大于 50ms。 电流起调点: ≤ 3A,允许分段调节。 电流补偿的级差: 级差电流小于 3A。 中性点位移电压测量误差: ≤ 177。 2%。 装置启动电压应可根据系统要求设定,一般宜为( 20~ 35)% Un。 (Un 为系统标称相电压 )。 残流稳定时间 10 10 残流稳定时间应尽量短,水平分级见表。 表 残流稳定时间水平分级 级别 残流稳定时间(统计量) 1 ≯ 60 ms 2 ≯ 250 ms 3 ≯ 700ms 4 700 ms 残流应不大于 10A。 接地故障解除后,装置须在消弧线圈与系统接地电容发生稳态串联谐振之前退出补偿状态。 额定容量下的持续运行时间应大于 2 小时。 输出的补偿电流下限值应不超过系统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最小的系统电容电流值,一般情况下宜不大于消弧线圈额定电流的 30%。 级差电流宜不大于 3A。 接入系统后,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中性点长时间位移电压 不应 超过 15% Un。 装置在额定工频正弦电 压作用下流过消弧线圈的电流中的最大谐波电流宜不大于3A, 装置产生的谐波电流分量 应不大于消弧线圈额定电流的 2%。 装置应能正确识别系统单相接地状态,当发生非单相接地引起系统中性点电压升高时,装置应具有相应功能避免对系统正常运行构成影响。 在任何情况下装置不得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串联谐振等)。 脱谐度、最大残流应能设定,脱谐度不超过 10%, 在保证系统不发生串联谐振和满足残流要求的情况下,装置应能实现系统需要的各种可能的补偿运行方式。 成套 装置箱体柜门应满足防腐、密封和闭锁联锁要求,有高压的地方具备微机五防挂锁功能。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 各部件 技术要求 消弧线圈 a) 消弧线圈额定电压应至少等于在接地故障时出现在变压器或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和大地之间的标称电压 ,一般取 ( 11) /√ 3kV(相电压)。 b) 额定电流的最长通流时间宜为 2 小时。 c) 额定容量 : 250kVA、 315kVA、 400kVA、 500kVA、 630kVA、 800kVA、 900kVA、1000kVA、 1250kVA、 1600 kVA、 2020 kVA、 2400 kVA .等。 11 11 d) 绝缘耐热等级: F 级。 e) 局放水平: ≤ 10pC。 f) 温升 消弧线圈的绕组温升应按其绝缘耐热等级考虑,在额定电流下 2 小时绕组温升限值 为:不 超过表 的规定。 表 消弧线圈温升限值 部位 绝缘系统温度, ℃ 温升限值( 2h), K 绕组(用电阻法测量的温升) 155( F) 100 180( H) 125 铁心、金属部件和与其相邻的材料 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出现使铁心本身、其他部件或与其相邻的材料受到损害的温度 g) 绝缘水平 消弧线圈主绕组的绝缘水平应与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的绝缘水平相同。 消弧 线圈主绕组的绝缘水平应符合表 规定。 表 消弧线圈主绕组的绝缘水平 kV 系统标称电压 (有效值) 设备最高电压 (有效值) 额定短时( 1min)工频耐受电压 (有效值)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峰值) 油浸式 干式 10 12/ 3 35 35 75 h) 电压-电流特性 伏安特性线性度范围: 0110%额定电压。 i) 补偿电流范围: 3A~额定电流。 j) 电流补偿的级差: 级差电流 不大于 3A。 k) 各种 接地状况下最大实测工频残流 ≤3A。 l) 电动式真空 有载调压开 关 (厂家根据需要配置) 1)要求配置真空有载开关 2)档位应根据残流控制要求选择 3)设有手动 /自动转换开关,可自动也可手动控制;手动控制也包括档位指示;有档位到头、单相接地闭锁及升降的互锁功能 4)有载调压开关各档位置的试验电压,应能承受消弧线圈的工频和耐压试验以及运行中出现的过电压,操作时不得产生断流现象。 12 12 可靠动作次数应不少于 20 万次,并提供相应的专用双屏蔽控制电缆 m) 噪音不大于 55dB。 接地变压器 a) 使用条件:全工况型,中性点接消弧线圈 b) 额定电压应等于所连接系统的最高电压,除非运行情 况证明需要较高的电压。 额定电压: , 11kV 最高电压: 12kV c) 额定中性点电流定额及其允许运行时间应不小于所带消弧线圈的额定电流和额定运行时间。 d) 额定容量定额及其优先数 额定中性点电流容量 S1 应不小于消弧线圈额定容量。 带有二次绕组的接地变压器,其额定容量应同时满足额定中性点电流容量 S1 和额定二次容量 S2 的要求。 对其它特殊要求的接地变压器按相应要求确定容量。 e) 联接组别: ZN, yn11 或 ZN,yn1 或 ZN 调压方式:无载调压。 调压抽头: (11)177。 2 %/ 或 (11)177。 2 %。 f) 阻抗电压 当接地变压器带有二次绕组时,其阻抗电压以二次容量为基准。 阻抗电压的选取应保证接地变压器二次回路能承受相应的短路电流,同时接地变压器自身能承受相应的动热稳定而无损伤。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下,阻抗电压的选取值可比配电变压器低。 阻抗电压: Uk=4%,允许偏差范围 +5%~ – 5%。 g) 额定零序阻抗定额 额定零序阻抗除以 3 一般应不大于配套消弧线圈最大补偿电流所对应阻抗的 4%。 当阻抗电压和零序阻抗参数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 应优先满足阻抗电压要求。 由 制造厂与用户协商确定。 h) 损耗:按照Ⅸ型干式变 压器的要求。 i) 温升 温升试验条件:在额定二次容量 S2 下长期运行后,在额定中性点电流容量 S1 下运行 2小时。 接地变压器的绕组温升应按其绝缘等级考虑,其温升限值可应用 的规定。 j) 绝缘水平 13 13 接地变压器主绕组线端的绝缘水平应符合表 规定。 表 接地变压器主绕组线端绝缘水平 kV 系统标称电压(有效值) 设备最高电压(有效值) 额定短时( 1mim) 工频耐受电压 (有效值) 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峰值) 油浸式 干式 油浸式 干式 10 12 35 35 75 75 k) 绝缘耐热等级: F 级。 l) 局放水平: ≤ 10pC。 m) 噪音水平: 在额定运行情况下,距变压器本体水平 2m 处,离地高度为变压器的1/2 处,所测得的噪音水平 ≤55db。 n) 接地变压器其它要求应符合 GB1022988 第六篇接地变压器的相关规定。 控制装置 a) 控制器:微机型(工业级专用) 功能要求 1) 控制器与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等配合,应能正确、可靠地自动控制消弧成套装置完成其基本功能,并使装置满足成套装置的技术条件。 2) 控制器实时显示参数 至少应该 包括:装置运行状态系统电容电流、中性点位移电压、单相接地 故障次数 、消弧线圈补偿电流 、 消弧线圈运行方式。 测量误差 当输入电压不大于 倍额定交流输入电压时,电压的测量误差≤177。 %。 当输入电流不大于 倍额定交流输入电流时,电流的测量误差≤177。 %。 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 显示器能够在 2 秒内显示 相关信息,并 可 查询和 打印。 可记忆 200 次 以上 接地信息,能够掉电保持 , 并可手动打印接地记录。 控制方式 :一控 一或 一控二 方式。 残流整定: ≤3A。 有效限制串联谐振引起的中性点 位移电压: ≤5%相电压。 至少能 保证 相邻 两台消弧线圈装置并列运行,并正常工作。 控制器 对地绝缘电阻 ( 2020V 电压下)应 大于 30MΩ。 控制器满足电子设备防潮的要求,在相对湿度 90%的条件下 仍 能正常运行。 控制器的电压、电流互感器输入端子对地 应 进行工频一分钟耐压试验,耐受电压为2kV。 控制器 应 连续通电不少于 360 小时无异常现象,保证各项功能正常,复检电容电流、 14 14 位移电压等输入参数测量精度在标准要求范围以内。 控制器的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输入端子对地满足正、负极性各三次标准雷电冲击耐压试验,试验电压 5kV。 控制器满足静电放电、快速脉冲群、浪涌、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工频磁场、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 电压变化、振荡波、脉冲磁场的抗扰度 、机械性能等 试验,并满足相应标准所规定的严酷性等级的要求。 成套 装置运行时, 10kV 配电系统的单相接地过电压不超过 2 倍额定电压值,并且不会因装置的投入 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控制系统电源为直流 110V/220V 或交流 220V,直流、交流电源失电 能够 报警。 控制器提供故障总信号硬接点报警信号。 (当控制器内部通信口、可控硅、电压回路等存在故障时,故障总信号报警。 ) 控制器安装于控制屏内。 冲击电压 试验 在标准试验大气条件下,控制器按 GB/T13729- 2020 中 规定进行 冲击试验,试验后应无绝缘损坏或器件损坏。 电磁兼容性能 高频干扰 试验 在施加 GB/T13729- 2020 中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Ⅲ 级的高频干扰情况下,控制器各项功能和性能应满足 )的要求。 快速瞬变干扰 试验 在施加 GB/ 中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Ⅲ 级的快速瞬变干扰情况下,控制器各项功能和性能应满足 )的要求。 脉冲群干扰 试验 在施加 GB/ 中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Ⅲ 级的 1MHz 和 100kHz 脉冲群干扰情况下,控制器各项功能和性能 应满足 )的要求。 浪涌干扰 试验 在施加 GB/ 中 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Ⅲ 级的浪涌干扰电压和 情况下,控制器各项功能和性能应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