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内容摘要:

通过的电流也 增大。 ( R=U/I)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 I=U/R)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 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 R1, R2 串联) ① 电流: 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 电压: 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 电阻: 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 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 R总 =nR ④ 分压作用 ⑤ 比例关系:电流: I1∶ I2=1∶ 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 R1, R2 并联) ① 电流: 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 电压: 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 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 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 1/R总 = 1/R1+1/R2 ④ 分流作用: I1: I2=1/R1: 1/R2 ⑤ 比例关系:电压: U1∶ U2=1∶ 1 第十五章 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电功( 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6 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 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 1度 =1千瓦时 =10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计算公式: W=UIt(式中单位 W→焦 (J); U→伏 (V); I→安 (A); t→秒)。 5.利用 W=UIt 计算电功时注意: ① 式中的 和 t 是在同一段电路; ②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③ 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2 6. 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 W=IRt ; W=Pt; W=UQ( Q 是电量); 7. 电功率( P):电流在单位时间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 P=IR 和P=U/R 11.额定电压( 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2.额定功率( 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 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 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 U U0时,则 P P0 ;灯很亮,易烧坏。 当 U U0时,则 P P0 ;灯很暗, 当 U = U0时,则 P = P0 ;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 1/4。 例 ―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 220 伏,额定功率 是 100 瓦的灯泡如果接在 110 伏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瓦。 )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8 16.焦耳定律公式: Q=IRt ,(式中单位 Q→焦; I→安 (A); R→欧 (Ω); t→秒。 )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 (电功 )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 (电热 ),则有 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 Q。 (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 →电能表 →总开关 →保险盒 →用电器。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 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 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 而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 4.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应接 在火线上(一根足够);控制开关应串联在干路 第十六章 电转换磁知识归纳 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 N 极);另一个是南极( S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 (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N 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 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 (N 极 )。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 ① 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② 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 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④ 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 线方向有关。 26. 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 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7.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8.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9 2 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 ① 语言的诞生;② 文字的诞生; ③ 印刷术的诞生; ④ 电磁波的应用; ⑤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要求会正确排序) 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 ① 牛骨﹑竹简、木牍, ② 书, ③ 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 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 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 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 ① 振幅 A: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 m.② 周期 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 s.③ 频率 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 Hz.④ 波长 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 m. 7.波的传播速度 v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 λ. v=——=λf T 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 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 γ射线、 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 ① 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 →声音 →图像; ② 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 ③ 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 ④ 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 ―信息高速公路 ‖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 线,互联网用途有: ① 发送电子邮件; ② 召开视频会议; ③ 网上发布新闻; ④ 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12. 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 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 →化石能源 →电能 →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 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 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 ① 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 ② 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 ③ 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 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输出的有用能量 转换的能量 8.能量转换装置的效率 = ——————————100% 输入的总能量 . 2020年物理中考复习 物理公式 速度公式: st 公式变形:求路程 —— 求时间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 1 + F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1 F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密度公式: mV 浮力公式: F浮 =G – F F浮 =G排 =m排 g F浮 =ρ 水 gV 排 F浮 =G 压强公式: p=S 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F 帕斯卡原理: ∵ p1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F1 或写成: F2 L2L1 滑轮组: 1F = nG总 s =nh 1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1 ∴ F = G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2 ∴ F = 2G s =2 h 机械功公式: W=F s 功率公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